论手绘的原创性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邵常毅
如何面对艺术院校扩招后的教学局面
多年以来,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每年招收90名同学,四年计算下来版画系就有360名学生,面对这360名高考前专业水准不一样同学,再按以往的教学思维和方法执行起来就非常困难。在大多数同学中,往往专业水平较好的比例很少,更多的是通过当地美术班几个月或半年的突击培训就考上的人占多数,这样的子在教学上想取得很理想的成果就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多数指导教师的怨声:“现在学生专业基础太弱,和扩招前比专业水平差距太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非常好的条件下,吃苦能力很差”等等声音经常在我们的耳边环绕。如果我们冷静下来,认真的做理性的分析,情况未必如此。
如何面对艺术院校扩招后的教学局面
多年以来,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每年招收90名同学,四年计算下来版画系就有360名学生,面对这360名高考前专业水准不一样同学,再按以往的教学思维和方法执行起来就非常困难。在大多数同学中,往往专业水平较好的比例很少,更多的是通过当地美术班几个月或半年的突击培训就考上的人占多数,这样的子在教学上想取得很理想的成果就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多数指导教师的怨声:“现在学生专业基础太弱,和扩招前比专业水平差距太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非常好的条件下,吃苦能力很差”等等声音经常在我们的耳边环绕。如果我们冷静下来,认真的做理性的分析,情况未必如此。
1、“原苏式”的教育体制的影响沿袭至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考、艺考的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我们的充分理由是中国人口太多,考生太多,素描从我77级考石膏头像到现在的考人物头像,没有差别。素描——学院的学科设置到教学模式,真正根本性的转变不大。很多教师对我们学习广州美院版画系开设版画与印刷学科不能理解,认为纯艺术类学科和印刷设计,没有太大的关系,没有必要去了解。
2、大学教师的学科知识,技能面太窄
我们大多数教师的特点是在某个领域里纵深的发展是做得很不错,但横向的学术发展半径明显不够,这样在具体教学中是否能满足当下学生的求学味口和真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是值得大家商讨的。
3、在学术研究及学习方面不存在可比性
很多教师在面对面今天的学生说得更多的是:“我们当年学习是多么地刻苦,素描的长期作业可上百学时,看看现在的学生,还有几个愿意花上这么多的时间,面对一个单元学习的作业”。于是我们就把自己划分成“精英教育”时代的产物,把他们分为“大众教育”的模式必然。但事实没有这么简单的划分出。我们当时考艺术本科时文化课只考政治、语文,现在的学生文化课考7门半;我们全系只招五十几个人,围着图书馆唯一的几本好的进口画册放在玻璃柜里每天由管理人员带着白手套翻一页;他们现在就花两百多元可买一本很好的盗版画册,在网上可能搜寻到自己所要的更多资料与信息;我们读书时候很多同学不但不交学费,还可以领到国家助学金补贴20多元,全班12人毕业留校工作占6人(含考研),他们现在一进学校就要思考四年后的工作就业,交了这么多年学费,未必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这些现实的东西,和“精英”“大众”概念无关,每个时代面临有自己的问题,并且这些存在的问题没有可比性。作为教育者更应该做的是要细心地了解当下的学生遇到的问题,压力、困难,在这之中帮他们调整学习心态,适应信息时代快速发展节奏,解决问题,而不应该一味地大谈“比较学”。
在具体课程设置,课程的改革中让学生得到实惠
在全院每年4周的选修课同时,版画系增加三周的系选修课,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应对未来的多种变化。在素描基础课程中把解剖内容,速写等都纳入课外完成,在四年素描课程学习中,坚实的基础训练放在一、二年级完成,三年级开设现代素描课程,解决从严谨的素描训练中能解脱出来;了解更多的观察事物的可能性,了解现代的美术史,用多种手段完成素描的创作型课题,让学生在坚持传统的同时,接触到艺术发展的前沿的敏感课题。
速写应该重新定义为手绘
给很多同学一谈到“速写”,低年级的同学理解的就是高考补习班画的人物模特儿速写,一进大学生还是这样画,在我们每年的系上的学生速写竟赛中,几乎观察方式表现手法都像一个妈生的孩子画出来的东西。应该让此类速写只能在高考补习班去完成。我们现在素描课加的课外作业是速写 (应该叫手绘)要解决的问题是你可以用你最熟知的材料和感兴趣的工具去完成你课外时候对艺术的一些思考,和对生活周边的详尽观察,把它提高到一个艺术创作的阶段,让学生知道它不是一个“考试的规定性动作”而是自由发挥的项目(而自由发挥是需要对艺术长期的执著的思考和训练才能完成的。学生能意识到此点就达到了目的)。让他在规定性动作(素描严谨的训练)和自由放松的训练中不断的替换位置,找到自己的手绘的原创性,为他今后的艺术道路发展打下一个很好的平台(①学生手绘作品)。
2、2004年我在去法国尼斯美院考察时,一个学生的“速写本”让我很受启发,它更像一本我们在装修自己的房子贴墙纸,买墙纸时所看到的册子。他对材料感兴趣,全是自己收集的各种材料,我当时联想到我学生的速写本,看到了我们之间教学上的差距(②图,老外学生的速写本照片)他们在设置的课程中,更强调学生研究问题的深度,挖掘学生最大的潜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寻找出自己观察事物 的视点,一个设计课程是这样安排的;“每个学生给一把木椅,用它来现创作”(③图)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学生在课外用了大量的时间,收集世界上关于椅子的信息,从中找到自己的突破点,课程不分课里课外,充分发挥他的原创积极性才是教学目的的根本。在我们绘画术语中经常讲的“习作练习”,其实只是不要学生看重它,只有到毕业创作才是作作品的阶段。这种长时间的暗示,学生真正到了毕业创作阶段未必能够进入创作状态,应该把每种“习作练习”都注入创作的一些因素。
3、课程训练中加大力度难度,扩大知识面
在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去学习,80后、90后存在什么问题。这里不用多费笔墨,每个人都应该补上,生活中学会“吃苦”的课程。我们的学生虽然住在大学生城享受知识共享的平台,艺术类学生几个愿意去接触重庆大学、重庆科技大学及所处大学城的高校的教师或学生朋友?就边自己学院的其他学院、系科的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交流,就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再先进的信息技术,再优越的多媒体平台和虚拟的世界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往往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其实都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表现,梁思成先生1945年就把“包豪斯教学体系”带回了中国。“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除了要了解建筑的基本规范等,还要充分了解这个地域的人文精神,整体的规划,社区的功能居住人的状况调查等技术指标”,才能完成好建筑的设计。我们的课程是否要求太简单?让学生完成起来太容易?太注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思考、思辩,面对问题的讨论等方面我们做得太差,要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要做好的事还有很多,教师也要从“单打一”的技能中解脱出来,从纵深的轴线向平行的横线上倾注,扩大知识面和视野。
邵常毅
《人.插图.生活——首届全国高校插图展论文集》
2011年  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考、艺考的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我们的充分理由是中国人口太多,考生太多,素描从我77级考石膏头像到现在的考人物头像,没有差别。素描——学院的学科设置到教学模式,真正根本性的转变不大。很多教师对我们学习广州美院版画系开设版画与印刷学科不能理解,认为纯艺术类学科和印刷设计,没有太大的关系,没有必要去了解。
2、大学教师的学科知识,技能面太窄
我们大多数教师的特点是在某个领域里纵深的发展是做得很不错,但横向的学术发展半径明显不够,这样在具体教学中是否能满足当下学生的求学味口和真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是值得大家商讨的。
3、在学术研究及学习方面不存在可比性
很多教师在面对面今天的学生说得更多的是:“我们当年学习是多么地刻苦,素描的长期作业可上百学时,看看现在的学生,还有几个愿意花上这么多的时间,面对一个单元学习的作业”。于是我们就把自己划分成“精英教育”时代的产物,把他们分为“大众教育”的模式必然。但事实没有这么简单的划分出。我们当时考艺术本科时文化课只考政治、语文,现在的学生文化课考7门半;我们全系只招五十几个人,围着图书馆唯一的几本好的进口画册放在玻璃柜里每天由管理人员带着白手套翻一页;他们现在就花两百多元可买一本很好的盗版画册,在网上可能搜寻到自己所要的更多资料与信息;我们读书时候很多同学不但不交学费,还可以领到国家助学金补贴20多元,全班12人毕业留校工作占6人(含考研),他们现在一进学校就要思考四年后的工作就业,交了这么多年学费,未必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这些现实的东西,和“精英”“大众”概念无关,每个时代面临有自己的问题,并且这些存在的问题没有可比性。作为教育者更应该做的是要细心地了解当下的学生遇到的问题,压力、困难,在这之中帮他们调整学习心态,适应信息时代快速发展节奏,解决问题,而不应该一味地大谈“比较学”。
在具体课程设置,课程的改革中让学生得到实惠
在全院每年4周的选修课同时,版画系增加三周的系选修课,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应对未来的多种变化。在素描基础课程中把解剖内容,速写等都纳入课外完成,在四年素描课程学习中,坚实的基础训练放在一、二年级完成,三年级开设现代素描课程,解决从严谨的素描训练中能解脱出来;了解更多的观察事物的可能性,了解现代的美术史,用多种手段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