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印刷时代”版画概念的再界定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邓耀明
不管承认与否,版画的创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我们瞠目结舌,苦于应对。
从表面来看,我们引以为傲的有关版画的独特性,例如:“复数性”在当代印刷技术与微喷打印技术的双重打击下了无还手之力,“传播性”在互联网时代已无任何优势可言,尤其是,当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已处人手一机之现状,传统版画的所谓传播性已达可忽略不计的地位。
但是,如果我们细加考量,或转换思路来看待这些界定版画的概念,我们可以分析“版画”这个词语,以及对定义版画独特性的几个关键词来进行研究,从版画的“复数性”、“传播性”、“间接性”、“印痕”、“施印材料”、“承印物”、“印版”“材料感”等诸名语词可解读出新的语意,寻找出在当代语境中这些构成版画独特性的词语的存在意义、有效性、以及延展的可能性。
例如:如果我们将“复数性”这个特性不再用于对一件作品的大量复制,而是将复数性的概念反复应用在同一件作品内部时,与其它绘画形式相比,这又使得版画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而且“间接性”,还可作为一种方法论来应用。毕竟版画创作过程不同于油彩与水墨那么直接,版画更多地依赖人、版、印(机械或人工)的合作来完成,版可以产生出独有的“印痕”效果,而这种效果与趣味用直接涂画与书写的方式无法达到;印制的行为(机械的或人工的)是版画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它才能将版上的图象转印至纸上,否则,纸还是纸,版还是版,版画必须通过印制这个行为才能成为版画。而印制是必须借助工具,木刻中的马莲与刷子,铜版与综合版的铜版机、以及丝网机、石版机等都是印刷过程中不
可缺少的工具,这种对工具的依赖,人与工具的合作来产生作品,在版画创作中,相较于其它画种,其依赖程度以及机械所介入的程度绝非其它画种可比。那么,对机械与印刷设备的依赖程度是否也是版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一个特性。
版画恰好是一个与印刷行业以及印刷工具材料密不可分的画种,伴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更新,作为印刷工业,早已是告别了铁与火,迎来了光与电,由铅字印刷进入到电子排版分色阶段,也即本文所提及的“后印刷时代。”
那么版画该怎么应对这么一个“后印刷时代”?是坚守传统的媒介与工具,把版画的制作工艺停留在印刷术的草创阶段?还是顺应这个时代的到来?
至少我们期待着部分更具开拓性思维的艺术家能把新的技术纳入到版画制作的不同阶段的工艺流程中,这将会极大地改变版画作品的面貌与工作效率。当然,我们对那些坚持用最传统的工具来制作版画的艺术家尤其要保持足够的敬意与理解,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使得版画作为一个生态,有着多样的呈现,至少他们的立场和作品,是多样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种。
事实上,在后印刷时代,艺术家在创作中有三种不同的版画创作流程,一种是纯手工式的,从草图绘制,考贝纸过稿,木版刻制,铜版腐蚀,丝网手工上胶,石版手工绘制到制版,然后印刷,当然铜、石、丝、综合版需借助机器。
第二种在草图绘制、过稿、制版、印制的任何一个过程中,借助当代电子技术,如:在草图阶段利用photoshop进行处理,输出后手工过稿,又或者直接打印在背胶纸上,贴在木版上进行刻制,省过手工过稿这一环节、又或者利用电脑雕刻机直接刻版,或电脑将图形打印在透明胶片上,在铜版、石版、丝网上感光制版,后面借助机械或手工印制。印制出的任何印痕与图形可以通过电子扫描,再次进入photoshop中进行图形编辑与输出,并再次进入版画的制作流程。
总之既有手工又有电子技术的介入。
第三类艺术家则可以直接在电脑中绘制,或通过相机、扫描仪获得图形,在图象软件上进行编辑,最后省去所有人工环节,直接用高精度打印机,电子微喷技术打印出成品。此类作品一般称之为电子成像作品或电脑版画。
在第三类创作方式中,还有某些油画家、国画家将他们的油画与国画作品通过电脑扫描技术输入,再通过高精度打印技术输出,并称之为版画,此类作品只是利用了电子技术的复制功能,艺术家在整个工艺流程中完全没有介入,在整个生产环节完全没有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最多可将此类产品称之为:“高仿”或“限量印刷”,不属于版画的范畴,与艺术家亲自参与其间的具创造性劳动的作品“版画”不可同日而语。
时至今日,我们对“版画”,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持一个开放的态度,构成版画特点的几个关键词“复数性”、“传播性”、“间接性”、“印痕”、“施印材料”、“承印物”、“印版”“材料感”的特性未必在同一件版画作品上获得完整的呈现,例如:用传统木刻方式或铜版方式创作出的作品,有着可触摸的质地以及淡淡的墨香,它的可触摸“材料感”很强,它是现实的,可赏玩的,具手工感的,但是,它无法如同它自身的虚拟电子图像,在网络上具有的那种迅捷的传播性。
如果我们希望获得传播性,我们不得不将其扫描成电子图像,让它在网络迅捷传播,而牺牲它的可触摸的现实感以及墨的香味。
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版画突破二维架上绘画的限制,介入时间维度,声像结合,呈现事物的起承转合,它们的载体就只能是SD卡和CD,而不可能置于手中赏玩, 只能隔着屏幕欣赏。
总之,我们不得不将我们对一件完整意义上的包含了所有有关版画特征的这样一件版画作品的期待做出修正,它是同一件版画,或者说这件版画出发,它的有关版画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的媒介上呈现,在视频上呈现时间维度甚至添加了声音,在空间中呈现其3D维度, 在网络上呈现其传播性,在电脑和ipad上还可体会到其交互性,唯有经艺术家亲手操刀印制的有限的版画,才是具有手工感的可触摸的可赏玩的特性。
所以,在后印刷时代,作为版画的诸多特性,不可能在同一件版画作品中集中体现,这些特性呈现一种“离散”的趋势,而分别在不同的媒介上呈现,而有些特性的效能,相比起传统版画,则有着增强的趋势,例如传播性在网络上的流转,复数性在现代印刷行业和高精度微喷技术或感光制版、电脑雕版技术上面的体现。而将不同媒介的综合运用,可能是未来版画的发展趋势。还有,就是在“施印材料”与“承印物”的延展上,根据艺术家表达作品思想的需要,不仅仅只是水性颜料与油墨,和二维平面的纸本以及织品,还可有相当多的不同媒材可供选择。
当下的艺术创作,已不仅仅只是孤立的在二维的纸上、或电脑屏幕上、或者仅仅在三维物体和网络空间中的单一维度上创作作品,展览的展示空间本身也是作品的一个有机整体,当我们在一个展览空间中既有经典方式制作的纸媒作品,又有以纸媒上的图形延展到电脑屏幕中的视频交互作品、在网络上大量传播的视频流,和在空间中陈列的从同一主题中发展出来的3D作品时,事实上,在传统版画中集中在同一件版画作品中的所有的有关版画特性的概念又被整合在一起,只是传统版画是统一在一件二维版画作品上,而现在是整合在以同一主题为创作理念的作品群中,体现在同一个空间或场域里。
时光荏苒,物换星移,不管人类社会在未来会发展至何种程度,有关文本,图像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当不会消亡,至于以何种方式制造图象,是否仍有传统意义的版画劳作?不得而知,然而,构成版画的基本概念,复数性、传播性、间接性、印痕、材质感作为制作图象的这些概念,当会在未来人类的文化系统中继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