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实地考察以及资料整理,针对朱仙镇版年画色彩特征中“避蓝”这一特殊现象展开研究,从制作技法、原料、五行说、内容与意味,以及社会政治等方面对此现象进行分析,试图找到“避蓝”现象的根源。“避蓝”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单一原因产生的,但在民间相传中,往往将其归因于“不喜庆,不吉利”,为什么其他地区的年画没有“避蓝”现象,这同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当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纯主观意味上时,则显得略单薄。故而,本文从多方面分析,溯源“避蓝”现象产生的综合性原因。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整理、实地考察与比较研究等方法。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河北武强、山东杨家埠、天津杨柳青与河南朱仙镇同题材的木版年画之间比较,在同属于河南境内的朱仙镇与李屯的木板年画之间比较,得出朱仙镇年画“避蓝”的现象。从历史文献以及前人对朱仙镇年画的著述中,整理关于朱仙镇年画的特征及“避蓝”现象的相关内容,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朱仙镇的民间艺人,访问他们关于年画的制作方法以及惯用方式等,同时也走访民众,访了解他们对于“避蓝”现象的看法。从客观的印制工艺、颜料制作到主观的民间色彩审美偏好以及政治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研究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色彩特征及“避蓝”现象。
通过在对“避蓝”现象溯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民间艺术在其生机与活力背后所蕴含的民间思想与愿望,同时也感受到看似简单的形式背后所蕴藏的复杂的背景。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朱仙镇年画坚持古法制版的热忱,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以及它所呈现出的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是我们需要坚守的。
点击查看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