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画》2014(上)

廖峻立
1979生于台湾,2011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博士班毕业、2010台湾艺术大学版画艺术研所毕业(M.F.A.)、2004台湾艺术大学美术学系国画组毕业(B.F.A)。获奖:2011台湾美术展银牌奖,2010台湾版画展优选奖,2008台湾第十三届国际版画双年展入选。个展:2010线象-廖峻立创作展,台湾艺术大学真善美艺廊。联展:2013中央美术学院在校港澳台侨学生作品展、2012对位——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多功能厅,北京)、2012 绽放——钟有辉教授师生联展。收藏:台湾美术馆、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私人收藏。

《结构No.5》 木版 56cm x 138cm 2013年 廖峻立
我的创作理念
廖峻立
结构的游走中进行探索冒险,无论是传统媒材或是新兴的科技表现,都隐然呈现穿越复合的视觉语言。”(刘永仁《线形书写-创造视觉无垠之轨迹》)
点、线、面是构成图像和空间的基本要件,也是所有形体之最为原始的元素。在康丁斯基《点、线、面》一书中,提到如此说法:“几何线是看不见的东西,它是点移动的轨迹,是点的结果。它由于运动产生,它已不是稳定、封闭的点。从静态跳到动态。”“线”具有方向性、节奏感等特性,其所呈现出的张力也相当巨大。而线条在平面上的构作足以表现出视觉上的空间感,而光影变化所产生出的造型或是线条,有虚实关系的表现,其所产生的影像会随著时间变化而幻化出具有长短的距离感与深浅的空间感。 借由线形书写的层次来探讨画面的空间及距离,利用透明度的不同让画面产生空间及距离感,并且将对于社会、人文和经济上的阅读状态表现于创作之中。借此传达出个人对于理性跟感性情感的体验和纾发,甚至述说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是相当繁琐和紧密,却又相当的疏离与孤寂。

《错置No.3》 数码版 60cm x 130cm 2010年 廖峻立
创作者对于物象以内心直觉的观察将其抽象化,谓之抽象冲动(Art- Impulse),它在脑中所形成的造型,近乎完整。有时也可加入自动性技法辅助其作画表现,并将其内心的幻象表现出来。直觉几乎贯穿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的全部过程。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一书中说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的瘉合与撞击,是被直觉地感应到的。”笔者透过线形书写的方式,是将其内心所思索之事,以直线、曲线、或自由的线条来呈现自我的心境。而直线给人有种简洁、理性之感;曲线则让人有热情、优美之感;自由的线条则传达出更加感性的想法。艺术是经由艺术家内心思考后,运用象征手法表达物象,或是心理情绪的呈现。这些都要靠笔者以内心直觉加上对于所学的美感经验作为判断依据,并进行创作。

《社会现象(I)动荡》 综合版 60cm x 75cm 2007年 廖峻立
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将完整的思考脉络转化为图像,或是将一个不经意所产生的发想,经由创作过程一一呈现出来,需要一些技法或是工具辅助来完成。笔者选用版画这项媒材当作创作的方法,由于版画创作的过程中,须经过不断的实验、探讨、纪录、搜寻出最恰当的版种技巧与类别,并且在整个制作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些不可预期的效果产生,就如同化学变化般令人惊奇且著迷。而在版画这项媒材中,笔者没有采用单一版种来作呈现,大多采用多种版种并用的方式作为创作的表现,甚至加入数码媒材的运用,使其在创作上有更为丰富、多元的表现方式,并试图寻找合适的创作手法,以利发展出个人创作特色。以下就笔者之创作面像做一分析:
线系列。线条为有机形体,无论身在何处,人对于线的感知能力是敏锐的。笔者把自己的体悟及思索转化为线形书写,并运用各种方法来绘制, 传达个人内心的想法。在线系列作品当中,又可再细分为四种的创作形式。a、以感性书写并快速纪录下来的线条。b、光跟影所产生线的对话。c、选用反光材质的纸张制作并与观者产生其讨论的空间线条表现。d、自然当中线条的呈现与数位虚拟线条之间的探索。藉由这四种不同的创作形式来搜寻笔者自我内心对于线形书写的感知能力,且探讨线条在空间中所形成的虚实关系。

《线系列-线No.17》 木版 57cm x 57cm 2013年 廖峻立
社会现象系列。以一位艺术工作者的角度,关注自身周遭的社会及人文环境,将近期经济上的线条挪用到创作之中。将线条的表达做不同形式的转换,发展出个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并透过对城市、社会及人文上的观察与体悟,进行持续性的研究与创作。曲线,具有轻盈、流畅、优美、弹性等情感特质,给人的印象为柔软、优雅、轻快、跳跃等,其所表现出有变化的柔合节奏感。最早的出发点是因为当时看见一些股市图,觉得趋势图中线条挺迷人的,想试着做做看。在社会现象系列中,笔者除挪用了趋势图、股市曲线等作为对线的探讨外,也融入自我的情感抒发于其中,如作品《社会现象(I)-动荡》。在影像的选用上,为笔者对自我周遭社会及人文环境的观察,利用相机将这些画面记录下来,并透过对这些影像的阅读把心里的感受换化为线条的表达,将这些线形用笔来描绘,或使用数码方式在影像上做直接书写。如作品《社会现象(II)-城市阅读》《社会现象(II)-人文记忆》。
3.错置系列。利用不同的重组与分割,在构图上做重新的排列组合,将线条的图像再一次诠释及转化。错视为一种视觉的表现,其透过视觉接受之形象,产生视觉认知,进而知觉到形象的存在。平面画作中存在着许多视觉作用,不仅丰富作品的多样性、多变性、趣味性及表现效果,借由错视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也对于线条书写重新有了体悟。并透过对错视理论的阅读,寻找出更多线条的视觉呈现方式,如大小、面积、交叉……等,均可使人产生许多视觉上的错视,更可把这些错视再加以组合变化,创造出更炫丽的视觉效果。采用这样的视觉观看方式,找寻出自我线条表现的独特语汇。错置系列的创作过程中,笔者透过对线条情感意义的研究与分析,重新就自我的关注与观察,借由图像的重新编排与拼凑,使创作产生视觉上不同观看角度,也可以再一次重新反思与诠释作品,并且传达笔者经过内化后的解读。

《城市阅读系列-对话》 平版 56cm x 76cm 2010年 廖峻立
构成系列。构成概念是指具体形态抽取之后的点、线、面、形、色、体等各种基本视觉要素的有机组合,并经过创作者理解以直观、抽象地表现出内心的世界,也是一种纯形式语言的构作。《线形书写-创造视觉无垠之轨迹》中谈到“线条牵动造型,而造型又赋予线条丰富的形貌,线性与造型如同鱼和水的关系相互依存,亦即经由线条筑构成千变万化的有机形体,实践了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怀抱的梦想。”借构成系列的创作,笔者将对线的书写从平面的创作,进入到立体空间的探讨及研究。运用有机形体作为创作的媒材,呈现立体空间的表现。以最简单的造型作为展呈方式,且透过水平条与垂直线的交错,形成无数线的网络跟空间产生对话,也将自我内心感受及梦想借由水平和垂直线条的展现抒发出来。此系列作品为立体空间中线的呈现。造型上,以平稳与高耸做为表现形式,将线的张力、力度及沉稳透过空间的构成,使其线条跟展场空间对话,并且将自我内心的感受与体会一同呈现。将立体线条所产生出虚的线条即影子,影子的空间感与层次感可以更加彰显出来,而更大的呈现其张力。利用数码相机拍摄记录下来,并透过感光制版方式转换为版画作品。让空间中实线、虚线跟画面的线,三者形成一种独特的对话。

《线NO.15》&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