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画》2014(下)
导师推荐
张明
房丽媛这些作品是她的研究生毕业创作,她的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她对人的生命过程的理解和感受。这一主题有点“老生常谈”的味道,弄的不好就是“同义重复”和“似曾相识”的下场。房丽媛的作品巧妙地避免了这一结局,她的作品从丝网版画语法结构的个人选择和研究用法入手,结合她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有关语法的运用,在有关这一主题的意义和“语言的用法”上进行了有益和尝试性的研究与运用,因而这几幅画面显示出这一结果。当然,是否成功这里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我看来她在有关这一主题的“意义”与这一意义结合的语法“运用”是值得期许的。
张明/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此在,曾在NO.6》 丝网版 53cmx66cm 2014年 房丽媛
此在,曾在NO.1-7
房丽媛
人类作为个体似乎常常被他所在的环境控制,甚至有可能被吞没。那么与客观自然相比,人类的存在更是渺小的,生命更是脆弱的。这套作品我更强调的是寻找生命与客观自然之间的关联性,万物的生灭都处在不断循环转化的过程中,“自然的常态与物种的短暂”映现着生命的本相。整套作品我强化图像在视觉表达上的陌生感。正是依托于图像在视觉空间上的“错位”,以及图像叙事的多义性、片段性、非逻辑性,当代社会下所带来的那种生存的别扭与存在的荒诞感,在作品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整套作品在展示安排上也是采用叙事的方式,最后将终点放在了生命回归自然的本质上,画面遵循了线性的叙事结构,自然景物成为生命展演的舞台,树木、河水、山峦、房屋……与悠游其间的人类短暂的瞬间相比,他们是永恒的,人类在此舞台上惟剩一副骨骼,最终连骨骼也燃烧化为虚影,这当然是在讲述生死轮回,然而,构成作品复调的所在,是有关精神、荒诞与迷失的征象无处不在……是生命体验的寓言,是异化状态的反讽。线性叙事的基础上,同时也穿插采用了“此在,曾在”的倒叙叙事方式,在同样的空间里,追忆不同时间内的“曾在此”。同时又暗含了自然及精神的永恒和人类生命及所追求物质的短暂性的对比。“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我们需要反思过度的商业化、物质主义带来的后果,需要好好反省当下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社会出了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作品体现了关注社会巨变与个人心灵之间的悖论。
房丽媛/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
指导教师/张明

《此在,曾在NO7》 丝网版 53cmx66cm 2014年 房丽媛

《此在,曾在NO.2》 丝网版 53cmx66cm 2014年 房丽媛

《此在,曾在NO.1》丝网版 53cmx66cm 2014年 房丽媛

《此在,曾在NO.3》丝网版 53cmx66cm 2014年 房丽媛

《此在,曾在NO.4》丝网版 53cmx66cm 2014年 房丽媛

《此在,曾在NO.5》丝网版 53cmx66cm 2014年 房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