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本心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中国版画》2014(下)

周蕴智
女,1985年3月生于上海。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近年主要参展与获奖:2013年 “妙笔新辉”浙江十大新锐艺术人物 ;2013年作品获“时代印记——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 ;2013年“第20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题名;2013年“第7届上海美术大展”白玉兰美术奖二等奖等。主要收藏:中国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浙江美术馆、黑龙江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上海慈源爱心基金会、虹桥当代艺术中心、上海明圆文化艺术中心等。

《回声》  局部  石版  2011年

《回声》 局部2
绘画·本心
周蕴智

从读研开始,石版画独特的绘画语言就让我为之着迷,近乎手绘的表达方式成了我最喜爱的版种之一。从那时起,我开始以出生地上海为素材,展开了以这个城市的人文、建筑等为创作主心的作品。
我的作品大多有着沧桑、质朴的外表,这与我从小的生活体验有关,上海这座大都市的内蕴和外观的变迁让我感受颇深。时代的变迁无不在这个城市的表情上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又让我特别着迷。这座集合了形形色色建筑的城市,给我带来各种感悟。身处过往时代留下的建筑中,体会建筑与光阴的关系,会引发怀旧而远古的遐想。同时,对城市物象的迷恋,会让我自然而然地关注一些城市建筑的画面,无论新旧,就如同写日记,经过的街道、商店、住宅,一个特别对的光线,在某个特定的瞬间,会使我产生某种对城市异样的情感,引发为各种内在的感官感受,复杂而回味悠长。

《回声——拆》 石版   33cmx26cm  2011年
基于这些感受,我希望在绘画中表现出重构的自然都市景象、或是物件。当我沿着浦江边的建筑群行走,或者是在豫园周边的街巷中穿行,仍然会发现,所谓的那些过往的时间,他们并没有消失贻尽。他们就像精灵那样,依附在某些残留的城市的细节里,埋伏在繁华背后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在那里,他们向周围释放着理应已经被洗刷干净的、只属于某个时代的气味,让闻到它的人动心动容。城市的变迁,容貌的改变,历史的遗留,这便是让我产生兴趣的。然而,这些并不属于我这个时代的产物,这些存活在前辈诉说或是博物馆展品提示下产生的一种来自他者的凝视,一种对离自己尚且不远的旧物的朦胧的历史意识,一种不可名状、若即若离的依恋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回声——时光》石版   33x26cm  2011年
在创作中,我将这些熟悉的生活周遭囤积而成的感情,转换成影像,以自己的视角和情感为切入口,选择和描写都市中的各种细节,并将其纳入我的石版、铜版画创作中。从制作的角度讲,这些作品都运用了摄影、电脑、照相制版等技术,为了使主题相呼应且更具有绘画性的效果,我运用了蚀刻、飞尘、解墨、美柔汀等版画常用技法。
有人说,我的作品中飘荡着一股淡淡的忧伤诗情——斗转星移中,旧日的岁月痕迹还频频回闪,褪色的景物遗影似乎还无处不在——让快速奔跑的都市人心里,总会时时泛起复杂的思绪和感受。

《悬浮家园》 石版   67cmx52cm  2011年
我的导师张远帆先生曾说:周蕴智作品中持续出现的朴实而颇多蕴藉、浑厚而不乏润泽的审美表征,以及这种表征下传达出的层次丰富、细腻可感的情绪内涵,是多年石版、铜版画经验的积累,但依然是外显的表象。而真正的“宝贵”收获,却应当是无数次尝试中渐近本心、进而以心为轴操控技术和语言、从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图像表述方式和自信、自重的创作态度。
我想,这些要素确实成为了我创作的重要基石,也是支持我未来的艺术道路的最基本的立足点。

《回声》 石版   100cmx100cm   2011年

《城市的背面》 石版   100cmx150cm  2011年

《秋暮薄蔼》  铜版   28cmx34cm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