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件化的异化生存——蔡远河的近作解读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中国版画》2014(下)

蔡远河
1985年出生于广州,2005——2009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2010~2013毕业于 广州美术学院综合版画艺术研究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广东青年画院签约画家,工作生活于广州。2012年举办在中国台北mad L替代空间举办个展“斗魂·浑场——蔡远河版画创作展”。曾参加意大利威尼斯军械库举办的“拉古纳国际艺术奖推荐展”、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举办的“美国南方国际版画年会艺术交流展”、韩国首尔弘益大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青春礼赞·中韩青年艺术展”、德国柏林举办的“无界·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展”、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术馆举办的“2004——2010 新宣传画运动在中国”、全国美展版画展、全国版画展、广州国际藏书票暨小版画双年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以及“首届CAFAM未来展”“引爆!2012CYAP汇报展”“首届中国青年版画邀请展”“无限接近前方·以‘死亡’为题的当代艺术展”“和而不同·第二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叙事中国·2009第四届成都双年展新人特展”“首届中国版画大展”“常青藤计划2014·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旋构塔·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等重要的专业展览。曾获“2013罗中立奖学金”“第二届全国青年藏书票暨小版画艺术展最佳藏书票奖”“庆祝建国60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铜奖”“第四届广东省版画展铜奖”“2008广州版画大赛银奖”“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新青年艺术大奖”等。

模件化的异化生存
——蔡远河的近作解读
胡斌
近些年备受关注的青年艺术家蔡远河不断有令人惊喜的作品呈现出来。多年前,我曾为他那些反映青春的迷惘与诗意的作品撰过文,而最近几年,他的作品虽然总体上说仍然与当代生活的体验有关,但是涉猎的知识视域要更为宽广,表达的方式也迥异于以前的那种带有表现主义意味的手法。在这里,我试图将其有着内在关联的几个系列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的描述。
这几个系列的作品具体来说就是《心和祠四步图》《异化的器物》《错位与异化》《无处榫接》。这些作品让我想到了艺术史家雷德侯所谈到的中国古人所发明的以标准化的零件组装物品的生产体系。有的批评家已经指出了这一点。不过,蔡远河将这种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加工的“模件化生产”的图式解剖不仅指向了物件,同时也指向了人的血肉之躯。


《心和祠四步图》是他调查广州古村落沥窖村的研究所得。他曾参加了好几次带有人类学田野调研和文化保育性质的实地考察计划,并以艺术的方式介入到原生态的文化形态之中。心和祠是他在调查之中所遭遇的其中一座祠堂,他试图以木刻的方式将祠堂组建的过程进行复原,在这个复原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建筑模件是如何搭建起一个祠堂的;而那个不合比例的巨大的手的参与又使得祠堂的建造成为一种模型的游戏。这是否喻示着这种对于往昔遗存以及所承载的社会结构的探源实际也是一种重新的建构?

除了对于建筑物的拆解,蔡远河创作更多的是对自身进行解剖的作品。与《心和祠四步图》的表达方式一致,这些作品均采用平实而又理性的木刻手法,像是制作简朴的产品说明书一样,将身体也当作产品一般进行解析,但是它们又不真的是科学图谱。《异化的器物》系列将各器官制成剖面图,但是暴露出来的所谓血肉骨骼却产生了与功能不对应的变异,比如舌头变成了生殖器又或者阳具浸入了脑部等,我觉得,这些变异体实际上是对与某些潜藏的意识活动予以视觉化的产物。而在《无处榫接》系列中,他将自己变成了各部分可拆卸的榫卯结构的人偶。人偶内部布满了线管,似乎能量来自于电源,通过这样的对自身冷峻而变异的表达,作者要透示的是人在一切都产品化、模件化的世界中的荒诞体验。

而在《错位与异化》中,蔡远河制作了好几类不同的错位图像,包括动植物、身体、建筑物、社会与生活场景等,以貌似简笔写实的方式将原本不匹配的元素拼合在一起;同时与另外几个系列的纯黑白图像不同,这些作品加入了红色,红黑的强烈对比带了某种视觉的刺痛感;而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引入了机械力,将这多组图片设置成可以自动翻页的活动装置。机械式的形体组装和机械式的被动观看将现代社会的理性暴力展露无遗。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蔡远河通过这样有着内在关联的几组作品反思的是现代社会建立的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社会与生活体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它使得一切事物都异化为冷漠的模件,丧失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反思暗合了近些年思想界对于现代性世界的种种分界的重新探讨和审视,他以一个艺术家的敏感通过视觉的方式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了这种问题的尖锐性。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错位与异化》 机械运动装置  22cm×26cm×8 
作品自述:
时至今日,人类早已习惯把理性与科学放在认知的至高点,以各种方法对世界进行追问与解剖,发掘“真理”,寻找“规律”,在思辨中构筑起庞大的思维体系。而另一角度,“体系”亦是我们自身树立的框架,它像屏障一样格挡了社会秩序与知识秩序之外之物。同时,“知识体系”又不断地反向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否必须把一切看作一种有规律可循的造物过程?我们可能须时刻反思人类—知识大厦—自然之间的直接关系。
在作品中,我借用了许多人类日常的加工方式,对若干组不同体系的图像进行拆解或嫁接,使其产生错位并重新组合形成具有荒诞视觉的异化物,再把这个暴力的行为放置在机械装置中匀速播放。重复的机械滚动体现着一种强势与不可逆的规律。对观者来说这是被动地阅读与接收过程。它正像上文所描述的框架一样,冰冷地播放着一个危险而残酷的世界。它既严谨又精密地遵守着每一格翻动的时间点,而呈现的“结果”[图像]却与时间轴所营造的“逻辑”相互背离,悖论显现,一切在极致的理智中变得疯狂。





《时间的拼图》 雕版装置
作品自述:
这是蓝田计划在2011年的《西场站》项目的作品之一,我把西场村民提供的民国三十年重印的关帝经封面图像立体化。
作为致力于传统文化保育的蓝田计划,即使我们对于过往的物件再努力地还原和修复,此物件已然不是当时的那个物件本身。传统文化也是一样,我们根本无法彻底还原传统仪式,即使在形式上仿制得有多像,但也不可能还原本有的那种本质的气质。或许我们能修复的,就是信仰与精神认同了。就像我们看一座新修葺的古庙,柱体涂满了发亮的新红油漆,它俨然不是当年古庙的容貌与气质。但是,如果我们仍然能够以像曾经那样用虔诚的态度去供奉的话。那么,我觉得保育算是有价值的。因此在我作品中用橙红色的喷漆把作品喷成亮红色,把字体涂得亮黑,也有这么一层意味在里面。



《无处榫接》木版   100cm×60cm×11   2011年  

作品自述:
此时此刻,在这工业的当代社会中,你、我、他不断被物化、机械化、电子化。行尸走肉的躯壳中,人性的原罪被漠视,欲望在庞大的社会机器中发酵。人类曾经最得意的杰作——精神的殿堂,被消解为一座华而不实的坟墓。道德的箴言,也变成了描金嵌银的玩具。每日默剧化的生活模式吞噬着人的灵魂,理性而又充满秩序。发现自己不再分辨梦与非梦的界限,发现生死与否。人活着,却无形中成了活标本。盛世之盛,如日中天,但也是将沉落西山的开始。现代人其实已经从工业文明的繁盛之中察觉到了什么。太平,大致意味着安全或者非常的平安。其实,真正的太平是死亡一样的静止。

当下的消费生产、文化生产、知识生产在极速地同质化、样式化和产业化。我们工作,我们劳动,我们设计,我们服务,我们生产产品。而同时产品又生产着我们,生产着我们模式化的生活方式,思维结构。或许,我们终将没有独立的自由生活,也没有独立的价值观,只有近似车间式的生活规律,沦为生存机器。或许,我们的人生已然越发走向“冰凉”的孤立。或许,我们将成为另一种“失落的一代”,失落在没有灵魂的世界……
于此,我作品以一种冰冷的理性状态,通过极端的身体表现方式,将人体各部件拆卸、错位、偏转、肢解。以种种分离、断裂、瓦解的身体图像阐述一套共生式标准件。以此表达对于自我内在沟通和调控的屏蔽与障碍。这种畸形逻辑体现了人性情感空间的冷漠、交互缺失以及个性趋同等诸多现代人的精神共性。并希望利用作品反映出人心理乃至生理所产生的变异症候。而作品本身也是一次作者精神上的自我批判和反思,在唤醒知觉器官的同时,也能让“机器”回归为自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