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真实的世界——董亚媛的版画艺术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中国版画》2014(下)

董亚媛
1987年出生于山东。201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作品入选2013年“第二十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14年“青年艺术100”展、2014“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2014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2014年“研展/延展:来自CAFAM的策展实验”等展览。
2013年,作品获“游与艺”2013凯撒艺术新星——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铜奖;2014年毕业创作获中央美术学院201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优秀创作奖。

《行星》 木版水印  15×80cm  2011年
重塑真实的世界——董亚媛的版画艺术
张晨
董亚媛的《扇外山》系列,用中国传统的水印木刻技法,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图像,再现了她心中神秘而黑暗的想象空间。
其中《魑扇》《魅扇》两幅,画面有着明确的人物形象,显而易见,分别来自中国传统与西方古典的图式,所不同的是,她将安格尔的《大宫女》置换为一位东方的女性,而以中式的扇子与纹饰、天空的瑞鹤与祥云,削减了安格尔原作丰盈的肉体与形式感,代之以遥远的东方情调。

《寻山》  木版水印  77cm×100cm   2013年
这种在东西方图式之间的挪用与转换,显示了艺术家本人身处当下,对于他者与自身文化血脉的思考,而这种思考的结果,或者说阶段性的完成,即是整套作品所恪守的、来自中国古代、历史久远的水印木刻技法。
在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回归传统,吸取祖辈的遗产与养料,俨然已是一种无可厚非的决策,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众多“为传统而传统”、或沿袭传统技法却总流于表面,无法与作品内在精神相契合的种种倾向;另一方面,亦是在回归传统的大潮中早已有之的、对于中国符号、形象的信手拈来与贩卖,正如同为水印木刻的很多作品,往往定格在某一具体图像或人物的自我繁殖,丧失掉观念的力量与思想的深度。

《魑扇》 木版水印  120cm×60cm  2014年
如果深究水印木刻这一传统技法背后的核心或精神,大概可以捕捉到一种在版画创作中、极为可贵的偶然效果。版画作为一门画种,从实用目的与商品功能的时代,围绕千篇一律与一丝不苟的严格要求,到当下的语境,对其复数性语言特征的再度挖掘,除此以外,偶然性这一元素,却是水印木刻的技法所天然具有的。也就是说,使用水印木刻的版画艺术家,可能制版之后付诸印刷,每一版印出的效果都不尽相同。

《魅扇》  木版水印  120cm×60cm   2013年
这样一来,如此充满偶然与变动的特殊语言,在创作过程中就刻画特定人物而言,便变得不合时宜,其所擅长的范畴,则转为营造一种虚无缥缈、具有整体视觉效果的意境与空间。而这一点,又恰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绵延不绝,且与西方理性思维相抵牾的,对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神往。
从这一层面而言,董亚媛对于水印木刻技术的运用,便没有掉入流于形式语言的窠臼,事实上,在《扇外山》的系列中,除了两幅有明确人物形象的作品以外,艺术家将主要的心力,都倾注在了对意境的把握,对空间的营造,与对想象的捕捉。

《摽州有梅》 木版水印 100cm×100cm
例如,在《寻山》中,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便退居次席,他们无比渺小,似乎与深远而黑暗的背景相比,不过沧海一粟;而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的,则是远古洪荒一般、虬结的山脉与蜿蜒的河流,在强烈的黑白对比之下,在熊熊火把的烟雾缭绕之中,艺术家想要苦心经营的,正是与水印木刻这一传统技法紧紧结合的,来自东方的悠远与虚无。
这是一个不确定的空间,一个充满偶然想象而又不曾安稳的空间,是真真假假的矛盾并置,是雾里看花的理念世界。继而,正如很多青年艺术家一样,董亚媛在作品中,也跃跃欲试地流露出自己的主观情绪,流露出自己独有的、对于当下生活的体验。

《云上云》  木版水印  铜版  93×67cm
如果说作为特定艺术门类的版画,一直与严谨的理性与刻板的复制相关联,那么董亚媛想要尝试的,则是如何在一丝不苟的刻刀下,渗入主观的情感与自我的创造。这种情感,这种对于生活的体验,便是贯穿《扇外山》系列始末的,黑色意境的营造。
与粉饰太平的假象不同,与麻木不仁的群氓不同,董亚媛看到的世界,或者说她内心之眼所观照的世界是黑色的,是神秘而不确定的,同时又是缺乏安全感的,正如在另一幅作品《山音》中,艺术家苦心经营的世外桃源,田园牧歌般的诗意空间,却仿佛在悠远的笛声中,悄然发生了崩坏,一朵专属于现代文明的蘑菇云,缓缓地覆盖、笼罩了生机勃勃的花草,这是一种当代景观的杂糅,也是一种对于当代问题的揭露,至于揭开现实的面纱,直面惨淡的真相,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一双洞察之眼。
相比专注于塑造形象与自我繁殖的艺术创作,董亚媛更感兴趣的,是对偶然性的呈现,以及对意境的空间营造。明确的图像、鲜明的人物,当然能令人过目不忘,但董亚媛毫不讨巧地对于另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世界架构,却是观者需要用心去体会的。
张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博士生

《山音》  木版水印  64cm×103cm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