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的当代性”与“当代艺术中的媒介”—由版画“跨界”看版画的当代性问题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中国版画》2014(下)
张新英
近年来,版画“跨界”的声音和表现都很迫切,究其根本还是源于版画的当代性诉求。相对于版画自身的发展逻辑,这种诉求更多地来自于外部的冲击,以及在当代艺术渐成主流的今天,版画越来越边缘化的市场和学术位置。也许正是因为从外部表现上看,版画太不“当代”,甚至根本无法引起当代从媒体到批评家的关注,所以一些版画家选择了“跨界”,版画家画油画、举办群体性的“版画家油画展”或在创作中借用装置、影像甚至行为等新的媒介形式。然而从根本上看,这种从一种媒介到另一种媒介转换的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版画的当代性问题,因为从今天总的创作趋势来看,任何单一的媒介都已经无法有效地解决当下的当代艺术问题,不但是版画,也包括油画、水墨,甚至是装置、影像等新媒介,任何媒介也都面临着解决“媒介的当代性”与“当代艺术中的媒介”之间关系的问题。
事实上版画界并非缺少当代性诉求,但应该说这种诉求本身即来自于版画领域在和其他媒介领域横向比较的压力下产生的直接反应,尤其反映在版画理论上。艺术批评相对于艺术理论的独立是20世纪末期中国美术和美术理论发生重大变革的一个产物,版画批评也始于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已经对当时来自异域的艺术思潮作出了反应。1987年是版画批评相对比较集中的一年,版画观念的转变从这时开始越来越明确,人们不再津津乐道于在现实主义的理论范畴内讨论版画的学术问题,版画创作与理论的转型都势在必行。版画的危机意识在理论批评上的体现开始于1990年,在1994年引起了比较集中的讨论,并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内持续发酵,发了1996-1997年关于版画危机的集中讨论。由此,版画的当代性成为中国版画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99年,齐凤阁在《文艺研究》第6期发表《论版画的当代性》一文,开始在理论上清理中国版画的当代诉求。2000年以后,版画界唯一的专业刊物《中国版画》异地改版,增设了版画论坛栏目,立足于发现并讨论版画当下遭遇的问题,着眼于当代艺术语境下版画的未来发展。可以说,不论是版画理论还是版画家以及版画活动,其当代性诉求都是很明确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版画产生了90年代以后那么强烈的危机感,从而使为数不少的原本相当优秀的版画家选择了跨界,试图通过跨界的努力来实现自身的当代转换呢?一是版画没有专业的批评家队伍,应该说版画史的总结和整理是很到位的,但缺乏整体的问题意识和逆向思维的批评;二从版画的传统概念来看,相对于有着悠久东西方文化传承的油画、中国画而言,文化含量的确清浅,而这种清浅又让大的批评界无法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切入版画的学术问题。三、版画在当代艺术市场的层面是缺位的,既不能够通过姿态鲜明的当代学术明星的身份推动市场,反过来更难通过市场价位的新闻效应影响学术地位。四、版画的思维方式和当代艺术的思维方式没有交集,版画思考的问题和当代艺术思考的问题基本上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对于文化构建、社会参与、价值取向等,很少有比较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追问精神的作品出现。这可能也是所有艺术家面对当下的时候都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
当下不但是版画,所有的媒介都面临着从根本上解决媒介的当代性与当代艺术中的媒介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你是从媒介的内部去寻找与当代艺术的联系,还是从当代艺术的理念出发去驾驭你所掌握的媒介。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是不是跨界?是不是借用装置、影像、新媒体等艺术形式?新形式与创作初衷之间有无必然的必要的联系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我们现在与其探讨什么是版画,它还有什么作用,倒不如去思考在当代艺术的过程中,版画家或者说版画的种种可能性。如果说纯化技艺、在形式上突破,这些版画的当代性努力都还属于现代艺术范畴的话,那么今天,当代艺术语境下,就需要版画家转换思维方式,不再纠结于版画的概念、边界这些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从艺术的本质出发,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能够自由驾驭版画媒介的真正的艺术家。
张新英/关山月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