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画》2014(下)
“跨界与划界”——第二届灵石国际水版画双年展论坛论文选登
时间:2014年9月16日
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
学术主持:盛葳
中国版画的“跨界”与视域转换
胡斌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各传统艺术媒材如何实现当代转型便成为中国艺术家必然面对的问题。版画亦不例外。可以说,版画怎么介入到当代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实现当代转型,是当下版画艺术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循此问题,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坚守于版画固有圈层中的艺术家在目前日益令人瞩目的当代艺术当中的位置并不突出,而版画出身,跨界从事油画、影像、装置等其他媒材创作的当代艺术家却获得很大成功。这样的现象和当代艺术媒介界限日益被打破的趋势是相匹配的。需要追问的是,版画对于跨界创作有何天然优势,而版画自身在进行艺术变革时有哪些途径以及面临哪些问题?
首先,关于版画跨界有何天然优势的问题,不少人都列出了如下几点:1,对材料的把握能力。2,复数性与传播性。3,与书籍、文字的关系。4,没有传统包袱。5,动手能力强,造型能力和手工技艺都比较突出。6,间接性和理性操作。
对于版画在当代地位不显的原因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1,过于执着于技术,而忽略对当代问题的介入。2,过于依赖硬件设备。3,版画市场不景气。4,分科太细,版画被局限在某个专业圈子,缺乏圈内圈外的互动交流。5,国际上整个绘画边缘化,版画的状况并非是唯一现象。
分析了版画出身的优势和版画界的窘境,那么,在当下,版画出身者和版画从业者又有何应对呢?把他们的意见和实践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发现好几组对立的表达方式。有的艺术家对版画持泛化的观点,从版画复数性入手,将影像等新媒材视作对这一特性的延伸,从事跨媒体创作,由此而走进当代的视觉文化环境当中;有的反其道而行之,特意摒弃版画的复数性,因为在他们看来,版画的复数性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失去其传播效应,不如转而凸显版画材质仍然有效的部分,比如原版的独特韵味,各版种技术手法和印痕的多样性。有的一直延续版画间接性创作的特点;有的则尝试各种逾越间接性限制的办法,比如在版画的印制概念上做文章,将印制的手段实施到非版画载体以及现成品上,又或者打破印制的稳定性,将其扩展为持续变化的过程,使得材料本身获得某种介入性。
最近的一二十年,社会与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在庞杂的艺术领域,版画早已不是强势媒介。从以往的作为政治和革命利器的地位中淡出之后,版画在新时期社会激变中似乎再也没有力量承担起一种“在场”的视觉和精神见证的职守。不少版画出身的艺术家的努力正是从版画这种当代参与力度的薄弱环节开始,以其特有的方式赓续中国现代版画的精神命脉,逼近当代的生存状态,呈现出兼具社会及个体的批判性和异质性的当代品质。每个艺术家都有其进入当代的个体特性,版画出身的这些艺术家所受的版画训练,他们的技术语言、思考方式和趣味都是铸就其作品特质的养分,而不应是约束其创作思维的戒律。反而言之,只要所使用的语言恰当,便不必一味地求新求异,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找到这种语言与当代的关联性,将其转换为个体的观念表达。
与以语言承载当代观念的思路不同的是,有不少版画出身的艺术家是通过延展版画的概念和特点而实现的媒介跨越。比如版画的间接性、复数性、程序性、印痕以及与书籍的关系等,被当作一种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在影像、装置、行为等其他媒介表达上无限延伸。在这当中,有些艺术家的确是非常有步骤地在实施这种由版画本体语言到到将版画作为一种概念和方法的表达转换。但有些艺术家则似乎从不存在媒介地区隔,因为存在媒介地区隔便已然堕入某种即有的专业化系统之中,而当代艺术的最重要指向之一便是对任何的既有秩序形成挑战。
版画家应该将自己定位于一个整体的当代艺术家,而不是狭隘地固守所谓的媒材角色。但不少版画家担忧跨界会导致版画边界的模糊,甚至版画特质的丧失,其实整体的当代艺术概念非但不会让版画特质丧失,还会使得它的意义更加凸显。因为当代艺术在观念上没有界限,但是它又强调表达上的独特性,不同的媒材介入方式正好是需要的,它构成当代艺术的不同基质。因此,与其说是版画跨界与转型,不如说是换一种态度和思路来看版画的意义。即重要的是视域的转换,而不存在守护与跨界,技术与观念,传统与当代形式的截然对立。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