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11月13日,2022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第四届双年展览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在昆明闭幕。此次研讨会由主题为“明日的版画”,探讨后疫情时代版画的未来发展。研讨会由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尹吉男,云南大学教授管郁达共同主持。约瑟夫·舍尔(Joseph Scheer)、艾丽西亚·坎迪亚尼(Alicia Candiai )、彼得·博斯蒂尔(Peter Bosteels)、张炼、宋光智、孔国桥、杨锋等17位国内外嘉宾进行专题演讲, 研讨会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部分来自国内的专家学者在现场研讨发言,为特殊时期中外艺术家提供的一个全新的交流与展示平台,集各国版画领袖和精英共谋版画未来的发展。本期是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陈琦教授的演讲。
很高兴今天参加由云南艺术学院举办的国际版画联盟第4届版画学术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为“明日的版画”,其中有4个方面的主题,这些主题的确立都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这一次发言的题目是《印痕与复数的延展》,这其实也是对应本次论坛第2个主题,也就是版画艺术在当下已经超越了画种的边界,尤其是数字艺术的结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样貌。我想以自己《时间简谱》系列作品的艺术创作来进行这个主题的阐释。
印痕与复数是版画两个最重要的基本属性,当然,在我看来复数不一定是版画独有的基本属性。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机械产品或电子产品,无论是实用性抑或文化消费产品,如音乐CD、电影、图书、画报、服饰、奢侈品、汽车、电子游戏等等都是复数性的生产。也正是因为这些产品具有的复数性,才能够为大众所分享。生产的目的就是为大众服务,这也说明复数并不会让产品贬值,而是利用多量化的生产服务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值不是贬值了,反而因为有更多的社会需求而增值。
当然,从版画本体研究来看,印痕无疑是版画最重要的基本属性,也是版画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我的创作很多是基于“印痕”这一最基本的物理特性出发展开的。正是基于印痕概念的拓展,我近五年来创作了空间装置作品以及数字沉浸式影像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基于这个概念而产生的创作灵感。也许这些作品对版画的跨媒介应用是个较好的案例。
时间的印痕
1、 缘起
这个系列作品开始于《时间简谱》水印木刻版画创作。这个作品的缘起很有意思,是2006年的夏天,我在英国伦敦做个展,住在欧洲木版基金会主席冯德保先生家中,他是一个古籍善本收藏家,有一天我看到一张17世纪刻的《太平山水图》。其中有一个对页的作品,给我印象非常的深。这件作品之所以给我印象非常深,是因为这个作品里面有很多被虫噬咬过的虫洞,在这些虫洞上我似乎能够看到它生命的存在。这种生命的存在让我开始思考,它事实上也是一种痕迹,只不过这个痕迹它是由一个生物的虫子把它咬食过的。从这个痕迹里面我看到了时间,所以从这之后我开始进行《时间简谱》的艺术创作。
2、时间的印痕表达
经历了近3年的酝酿,2008年底年我开始着手《时间简谱》系列作品创作。我希望用一种清晰可触的物质方式将抽象的时间与生命形态立体呈现出来。于是我从最熟悉的水印木刻开始,创作了一系列《时间简谱》水印版画,也不断尝试使用套版、减版等方式将那些“时间的符号”呈现于大家面前。《第一的装置》是减版印刷之后最终的印版,玄青中的时间符号历经层层雕琢承载了时间本身的意义。
空间的维度
1、 从平面到三维
如果说书页之间的虫洞是一种穿越历史的痕迹,那么万物的历史是否可以时间的痕迹贯穿其中?于是我在明式家具、传统乐器、文房用品上拓展了“时间简谱”,从而将之再次从二维的艺术表达拓展为多维度的表达。我尝试将“时间”物化为艺术的物件,使“时间”成为可触摸、可观赏之物,更成为可体验、可思维之物。在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事实上它的灵感的来源还依然跟书上的虫洞是紧密相连的。我觉得它的概念并没有变化,只不过是通过不同的媒介再去进行一个拓展。其中《时间简谱——将军罐》是我将时间简谱的符号衍生到掐丝珐琅器物的材料中去,将古老的器物赋予了除观赏价值外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这件作品工艺是古老的,但无论是器形还是色泽,以及时间简谱形状在其中的穿插都达到了一种很现代的效果。从作品中,我希望把传统的水印木刻改造成适应当代艺术创作的表现媒介。
2、从手制书到纸雕
在这些作品做了之后,我又回到了手制书的刻制。它和我们前面看到的在古代书上面留下来的自然虫洞已经不一样了,它经过了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树叶上的虫眼每一个都有逻辑的变化,类似于生物的生长,当我们在去翻阅书本的时候,这个图形是在变化的,而且图形的变化是有逻辑的,有它自己的生长规律。它并不是一种画面的构成,它仿佛是一个生物在一个书本里面由幼虫一点一点地成长,直到消亡,消亡之后又开始重新生长,就是这样一个个的轮回。在创作的过程中,我用一把美工刀一页一页手工刻出来,并不是先做一个设计稿,而是依据书上已经形成的图形逻辑,按照它的生命生长线一步一步地进行。当然这套书刻的工作量非常大,一共刻了有八本,每一本书都有一种前后逻辑的关联。
这些书无一文字,满纸是迷一样的圈形孔洞,但书中的每个时间的符号又像文字一样组词成句,可感可读。我与这些图形一块漂流在时间的长河,不知前面激流险滩或路尽天涯,刻过的每一页是时间的穿孔,后面等待的是一页页未知的世界。
《观象》是我从纸质的书籍向更加抽象的艺术观念升华的一次尝试。一本书的阅读是具体的,也许有种阅读的体验贯穿于翻页之中,而纸张本身是否会有容纳万千气韵的可能?来自四川的巨幅手工纸为我提供了实验的基础条件,时间的符号再次镂刻于自然流动的纸纤维之间,幻化为气象万千,宇宙浩瀚。
2、 从《云立方》到《无去来处》。
《云立方》是2011年在深圳国际版画双年展上面所做的一个空间装置作品,这个作品是在室外的空间做的。它的概念还是根据我们版画的印痕的概念拓展而来。从那个作品之后往后面再去发展,这是2018年在苏州金鸡湖国际双年展上做的。天花板是镂空的,我们的光线是通过镂空的图形照射在墙面和地面的光影。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将时间简谱的符号与建筑空间结合起来,以期与观众有更多沉浸式的互动,透过这些镂空的空洞在建筑内部的观者可以观云卷云舒,星河灿烂。
2019年,我参加第58届威尼斯国际双年展的一个空间的作品,这个作品我把它称之为《无去来处》。这是作品的一个骨架,作品很大,直径有10米,是一个八角形的粉色的盒子。这个八边形的“东方礼盒”吸引了大量观众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那件作品是运用阳光透过天花板上镂刻图形投射在墙面与地面的光影变化来体现时间的妙曼,这似乎是件无须过多解释的作品,观众进入作品空间后便能体验到艺术家所欲表达的东西。
我希望以空间的方式,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进入这个“礼盒”,体验东方哲学关于时间的禅思。苏轼所谓:“静故了群动,空能纳万境”,就是对此的概括。作品名出自《金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经文。观者进入了这个空间,都是进入了时间的内部,从时间之内,从光影的流淌和变化中,体验光所呈现的时间之象。这是东方哲学的“内观”,时间的内部是空,无一实在,斑斓、变幻的光影谱写了时间之诗。在这个空的空间,通过体验和想象,把握虚空中时间真实的本质,在有限中看出无限。作品以空间的静,呈现时间的动,以视觉的实在,体现思维的空性,以鲜丽的外观,反衬内在空灵。
复数的蔓延
1、《无去来处无限版》
这件沉浸式数字光影作品脱胎于威尼斯双年展的《无去来处》。归国之后我想如何能在室内也呈现出这样富有哲思的光影作品,如何能让更多的人在光影中体验年华的流逝和生命的绽放。后来我找到天津美术学院蒋旎教授和北京澜景科技团队,2010年我们首次在浙江美术馆《纸上缤纷》这个展览上合作《无去来处》1.0沉浸式数字版室内空间装置作品,这件作品当时吸引了许多的观众,他们在充满变幻的光影中体验与冥想。作品用了16台高清4K投影机,把整个四个墙面和地面给投射出来。同时我们的天花板也使用镂空雕刻而成,在天花板之上还有一层投影,主要是模仿天空,它有日光、有月光,有从天上飞过的鸟,还有一些云彩飘过的景象。这个作品和自然界的作品相比,又多了一种表达,这种表达不仅仅是去模仿日常的光影经验,它更加植入了一些艺术家主观的表达。同时在情景的表现上,也融入了很多元素,比如说水的元素。此后这件作品被邀请参加许多展览,目前我们的《无去来处》已迭代升级到7.0版。我们不断对《无去来处》艺术作品的内涵与数字技术进行拓展,希望在这个数字空间里为您提供一个未有过的心灵体验场域。
2、《上善若水·斯佩河》新媒体互动装置
与观众的互动似乎是版画与生俱来的基因,时间简谱在我的创作中也一直承担了在这样的功能。后来这些作品也开始运用到公共空间,这是2019年在深圳大学地铁站所做的装置,也是有光影变化的,一层一层不锈钢的图形雕刻,每层后面有灯光演绎不同的效果。2021年我应品牌方之约在上海首次将《上善若水·斯佩河》融入了新媒体互动技术,可以实时捕捉观众手势,可以使影像不断跟随观看者的行踪。作品使用的音乐也是我们专门创作的。到了这个作品的时候,我们的图形已经不是用动画来做了,而是用程序把它写出来了。同时人和水以及和中间游动的鱼是一种交互的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由此新媒体作品与观众完成直接互动。
3、《巨川》
《巨川》是一件用传统掐丝珐琅工艺手法创作的,具有当代艺术表现性的跨媒介作品,也是今年完成的新作品,是一个镇水兽。镇水兽是中国古代镇水、降魔、祈福的祥瑞之兽,寄托中国先民对自然的崇敬。这件作品无论是空间形态还是器物表面复杂图形的黑白过渡处理,尤其是时间简谱符号纹饰在其中的穿插,产生了一种令人眩目的视觉张力。用具有六百多年历史传承的掐丝珐琅古老工艺创作具有当代观念性艺术作品,不仅是对优秀传统艺术精髓的继承,同时也是对优秀传统艺术进行当代转换与创新复活的探索。
4、《不息》
《不息》是我与一汽红旗合作创作的一款艺术车,其名取自于《周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不息一种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具有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精神。红旗汽车是中国民族工业品牌的象征,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象征。我将时间简谱艺术符号融于全车,不仅在外观上做了充分的设计,内饰也运用了多种传统手工艺的手法进行创作,例如中控饰板使用大漆嵌金银工艺,座椅使用云锦织成,档把使用掐丝珐琅等。这样以来时间简谱的艺术理念紧密结合汽车工业,进一步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生活之间的关系。《不息》将现代工业设计生产与古老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品格相遇,呈现出一种别样的艺术气息。
小结
最后我想讲,版画从来就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刻板模式,版画是最具有活力的一种媒介,这种媒介既可以进行图像和信息的工业化生产,也可以为艺术家创作所用。正因为它是一个信息传播载体与媒介,因此它始终和新材料、新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用版画家独有的“印痕”思维来去进行跨媒介的艺术创作,我认为这也是版画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并成为具有创造活力的艺术媒介重要原因之一。我期待着能看到更多具有版画思维和版画底层逻辑的跨界艺术作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