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现代版画团体的展览组织与视觉生产”学术对谈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来源: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线上直播回顾

 

2022年5月6日下午3时,围绕湖北美术馆正在展出的“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进行的学术对谈——“现代版画团体的展览组织与视觉生产”于线上举行。本次学术对谈由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教授担任主持,邀请到的嘉宾为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先生;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先生,对谈嘉宾有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四川美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黄宗贤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庆晖先生;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蔡涛先生;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何小特先生;《美术杂志》副主编、“移动的时代之眼”展览策展人盛葳先生。

 


胡斌教授在对谈正式开始之前,对本次对谈内容背景进行以下简要概述: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新入藏两批珍贵的解放前版画原作,围绕着第一批作品,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于2019年策划了“白咬着黑——新兴木刻运动中的‘现代版画会’馆藏作品展”。而第二批作品则构成了本次“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这批原作也恰好为讨论“全国木刻巡展”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些线索,同时,也对研究1945年至1949年这一时间段新兴木刻运动的相关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因此,此次对谈在此契机下产生。

 

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先生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先生

 

随后,由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先生、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先生先后进行对谈致辞。

 

冀少峰先生在致辞中表示,疫情之下,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如何呈现一个理想的展览成了关键的问题,如何进行展览组织和视觉生产都需要进行重新思考与应对。通过此次“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实现了馆际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也体现了一个美术馆对待艺术的态度,特别是在美术馆交流方面,这对于美术馆界来说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一个美术馆如何对待藏品,以及藏品在一个美术馆中如何发挥重要作用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王璜生先生则针对冀少峰先生的发言作出两方面的回应:一是有关美术馆发展路径的问题。基于美术馆时代已经到达一定程度,美术馆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问题,需要积累式的推进美术馆的知识生产与建构,而展览的呈现恰好能够带动对藏品的深入挖掘和研究以及持续地对学术方面进行推进,对于思考、完善、推进和深化美术馆问题有一定的积累。二是有关美术馆之间的交流问题。美术馆所生产的知识产品是需要交流、传播、延伸和不断发展的,因此,各个美术馆之间的交流是必要的。在知识生产之后能够获得更好的交流、传播和深化,从而能够激发出美术馆更多新的可能性。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先生

 

紧接着,第一位发言人胡斌先生,他在对谈中对2019年策划的“白咬着黑——新兴木刻运动中的‘现代版画会’馆藏作品展”进行了简要介绍,回顾了当时有关展览的基本架构,包括展览的基本宗旨、展品的挖掘和处理、展览的内容结构,以及与展览配套的一系列学术对话与相关公共教育活动。最后并对展览进行两方面的总结:一是有关展览的切入点问题。现代版画会这批作品对于“现代派与革命艺术”这一关系呈现出一种杂糅、缠绕的状态,并不能将这一关系截然地划分。二是有关展览可继续挖掘的问题。展览中有关广州民俗的这一条线索,联系到的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大背景,即当时民俗、人类学的走向是与中国二三十年代以来的整体思潮联系在一起,而这一环境氛围之下与现代版画之间的关系是可以继续进行深入探讨的。

 


《美术杂志》副主编、“移动的时代之眼”

策展人盛葳先生

 

盛葳先生从三个主题来对本次“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背后连带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是有关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的始末问题。在这一部分中,盛葳主要对新兴木刻以来所出现的一些现代版画群体,以及当下对于这些版画群体研究的新趋势进行分享与讨论。以版画的装裱、展陈方式为引子,详细地介绍了有关全国木刻协会的组织活动与工作。其次,是有关展品中表现台湾的现象。盛葳先生结合着相关作品的介绍,强调了表现台湾的现象较为独特,这是抗战版画和新兴木刻中所没有的。最后,是关于“旧世界的新憧憬”问题。在这里,通过作品可以看出在1949年之前的上海作为一个“旧世界”,但是展现出的是一种新憧憬,由此建立起一个新的视觉世界。基于以上三个主题的讨论,说明这批藏品不仅能够反映全木协的工作情况,也能够反映出1945-1949年之间中国的国家和社会转型的情况,是一批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研究对象,可带出诸多的问题讨论。

 

胡斌先生、盛葳先生分别介绍了这两次展览的概况与相关问题,对两个展览的整体面貌有了大致的认识,下一个环节为对谈嘉宾根据本次对谈的主题依次进行回应与讨论。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四川美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黄宗贤先生

 

黄宗贤先生表示,现代木刻社团的展览组织与视觉生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具有学术感的话题,对我们认识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乃至整个中国现代艺术史都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三个大方面:首先,是方法论方面的价值。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成果就是新的社团组织形式的出现以及艺术生产机制的建立。而从艺术的生产机制、传播机制、社团机制的角度来谈论,无疑是对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的探讨提供了新的讨论视角。其次,此次展览不仅是对展览的再展览,更是对中国新兴版画原有的生产机制和视觉生产的一种延续与拓展。通过当下的展览和讨论,可以看到新兴木刻在百年中国艺术史上所呈现出以下特定的价值:完善的圈层化的组织机制,包括组织机构的中心问题、社团之间层次分明的呼应关系,以及建立和完善现代艺术社团的组织机制等问题。最后,黄宗贤先生从新兴木刻的创作动机、内容、风格、传播方式、机制等方面对1946-1949年这一时间段中全国性版画社团的建构作了详细的介绍。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庆晖先生

 

曹庆晖先生认为“直观性”是此次展览最重要的意义之一,通过现存的实物寻找过去的事实逻辑,包括对应社团关系、展览关系,以及社团和展览中所形成的版画艺术本身的关系等,都使得展览比较直接与鲜活,能够刺激我们不断地追问,在不同层面的价值分析、认识上重新理解。此外,曹庆晖先生还提出有关“学校之网”的问题,即学校制度的发生作为中国美术发生的一个突出基准点,从这一点上可联系到社团的来源问题。今天所谈的社团、艺术家都与学校存有一定的关联,其发生于学校,后逐渐变成超出学校范围的社团,活跃在民族、国家的演进过程中,而这些团体组织的活跃程度都与学校密不可分。因此,从“学校”的视角去思考、挖掘问题也为我们带来一定的启发。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蔡涛先生

 

蔡涛先生则通过分享自己有趣的经历来抛出他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一是有关挖掘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的特藏问题。通过这两次的展览使得广美图书馆在关于新兴木刻的馆藏处理上有了重大的转变。也正是如此,图书馆挖掘特藏的工作需要继续,包括如何发掘新的东西、如何处理和讨论即将被公开的内容,以及现有馆藏的来源问题等都需要持续地关注。二是关于新兴木刻社团组织能力的问题。蔡涛先生表示,当时这些团体组织能力的来源并不清楚,连带着有关社团成员的角色解读问题等都是值得去谈论的方向。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何小特先生

 

何小特先生首先从木刻版画的印刷、传播等方面说明了早期现代版画会在一步步向现代观念转变,包括对“现代版画“这一名词的使用问题、版画以一种全新的媒介被放置于现代艺术的框架中考察,以及现代版画会内生的展览模式等,都呈现出一种具有现代性的视觉生产。此外,何小特先生也关注到了另一个问题,即有关现代版画会对于现实题材的表现问题,他认为现代版画会对于现实题材的思想来源除了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外,中国民间传统版画也是可关注考察的思想来源。以上正是他目前所重点考察的两个大问题。

 

王璜生先生与胡斌先生在最后总结中,道出了本次对谈的关键问题:现代版画、社团问题、展览组织、视觉生产这几个方面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通过此次对谈,不仅延展了聚焦的这两个展览的价值和意义空间,更重要的是为之后的美术馆工作、展览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参考性的意见。胡斌先生也表示,会持续不断地挖掘作品与馆藏,为进入历史的新通道、为已有的历史书写提供更丰富的维度与更亲切、直接的触感。

 

 

 


文字整理:卢彦伶

编辑:廖森乾

审核:薛燕 张青

审定:陈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