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论坛|韦嘉“第三届版画双年展暨学术论坛”(八)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2020年10月18日,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第三届版画双年展暨学术论坛开幕式、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在中央美术学院隆重举行。
在全球疫情依旧不稳定的情况下,国际学院版画联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地在线上组织了“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第三届版画双年展”。同时,联盟还举办专题学术论坛,来自全球的30余位版画学者和艺术家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
以下是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韦嘉教授的专题发言:
韦嘉
Wei Jia
国际版画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
Deputy Dean of the International Printmaking Institute; Director of the Printmaking Department, Sichuan Academy of Fine Arts
我们需要思考在今天不同时代格局下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体系。在我们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的基本面中,还是以素描-写生-创作,来逐步的建立我们的创作方式,是从眼和手的培育,即观察和描绘的培育,这是一个以个人体验为核心所建立起来的创作体系。这也就是“我”想讲述的概念,主体是从身体经验出发。
同时,今天我们的学科教育,越来越倾向学理化,倾向跨学科,这是一种不能回避的趋势,因为我们需要在新的领域的探索和借鉴中,融会贯通的开拓版画自身的创作语言。这是建立在“知识经验”之上的一种创作体系,而它的背后更多的是代表一种群体化的思维和合作模式,也就是“我们”。
因此,基于特性的不同,对版画创作和教育模式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体系化的思考。这里,我想来结合这几年川美版画系的创作情况来稍微的谈一下。
其实川美一直是以比较敏锐的绘画性为主,依靠个人感知和身体经验比较多的一种状态,然而,我们看一下近几年的毕业创作会发现几个问题。
1、学生大部分都缺乏深入的造型能力,对于精微的塑造已经不太擅长,但用了很多各种痕迹来建构画面。
2、因为造型能力的缺乏,所以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手上功夫都很欠缺,特别是今天的学生并不会在观察和描绘中去把握物象的情感和精神,大部分都是从图像里面吸取某些特质,因此这种手眼相应所得来的体验就更为单薄,也就是在图像爆炸的今天,我们传统的写生-创作体系在逐步的衰弱和溃散。有部分的手感,但是却缺乏更丰厚的层次。
3、这部分也是基于之上而提出的问题,就是今天学生创作出来的图像,具有视觉的新颖,具有个人的特点,却缺少了一种共情的能力,也就是图像本身没有穿透性。当然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是在这里提出。
因此,我们也在思考这种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的作品,该以那种方式进行细化下去。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情感性的图像是最好介入的,可以将学生自身的一种情感投射其中,搜寻自己的情感和记忆,搜寻自己喜欢的感觉,来切入图像的表达。同时,可以让学生借助一些经典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进行典范式的学习,初步的切入,在画面的表达语言学习和画面的完整度和深度上,都可以以此为核心。精神性的图像则在情感性的图像中更为凝聚化,需要的是大量的自我摸索和练习,从而找到某种手感或者说绘画的精微特质,以这种精微特质为支撑,才能形成图像中一种精神性的映射。而具有时代特质的图像则需要对社会有一种敏锐的捕捉和领悟,图像的使用具有穿透力,在学生阶段也许不一定能够达到,但是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进行引导。
作为以知识经验出发的创作,是在现在强调创作方法论,强调学统,以及跨学科下的一种产物。这种倾向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里我们将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方式和创作结合在一起谈,合在一起作为从知识经验出发的创作。
川美的创作一直一来研究性并不强,都是直感性的创作,所以这一个层面的问题则比较突出。
1、学生的知识积淀薄弱,而且缺少结构性的知识,大部分都是零散的摄入。这是也是今天的快速消费时代下的一种状态折射。今天的信息过于泛滥,知识过于繁杂,如果取舍,建立一种结构性的知识和认知方式,是比较重要的,不是单单的拘泥在某一类专项知识中,而是需要纵横对照和补充中,形成自己的结构和观点。
2、缺乏一种聚焦化的研究内容。
3、缺少由之而来的自我创作体系。这点和上面的聚焦化的研究内容基本上相辅相成,对某一问题的关注,某一种方式的关注会引申而来一种关注的角度、自己的观点和取舍、表达的方式、表达的结构,以及传播的途径。这会形成一套创作体系。今天部分的学生已经有这种模糊的意识,比如很多学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某类图像大量的存储,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方法进行合成,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或者是利用电脑的手段对图像进行改编,然后再进行创作。这都是今天学生的一种尝试,然而它还是缺少一种持续性,一般在自我实验了2-3年后,则会进入某种瓶颈,无法继续延申下去。因此,部分同学有这种意识,但是却缺少自我不断生成的体系和方法。
下面我们来谈以知识经验为主的创作和教学,一方面,艺术创作所涉及的学理化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随着跨学科的融合越来越日嚣尘上,以及传统学科的未来性发展空间,都伴随而来。我们需要面对版画专业自身语言的拓展和衍生问题,同时也需要寻找一种相对而来比较切实的方法和步骤。
在这里,我更愿意用视觉性这个词汇,而不愿意用图像,视觉性其实涵盖了图像背后的意义生成和附加含义,所以用视觉性的建构在这里,可以比较立体的涵盖知识经验所带来的内容。我这里列出的如同上面一样,也是一种逐步递进的步骤。
1、对应的话题范围,即确立一个研究的问题,在各类繁复的现象研究中,确定自己的聚焦点。在教学手段上,可以让学生对某一文化现象,或者特殊的历史区间的文化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寻找其中自己感兴趣的点,逐步深挖,建立自我的思考路径,由此来进行图像的搜集和整理,理解图像背后的语码,再来形成自我图像生成的路径。
与之对应的需要同时具备丰富的知识视野,和版画的各种语言词典,才能支撑自身创作的主轴。
2、视觉生成的方法。这里可以根据上一步所谈的对某一话题的深挖和思考路径来进行。也可以借助一些其他学科的方法论,比如田野调查、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来实验着建构自己的研究方法。然而跨学科的方法只是一种工具,最终都需要回到图像,回到自我对于这些集合图像的理解,研究方法到图像生成之间的关系。
因这里涉及多学科视野,则可以展开丰富的媒介实验,扩大对于媒介背后的文化附加义的理解与使用,共同辅助创作的生成。
3、在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之后,可以形成一个自己的课题实验,变成系统性的创作。这里面不仅仅只涉及单幅的图像创作,可以是课题研究、文本、图像、媒介、传播话语等多角度的合集。因为,“我们”不仅仅只是指代一个群体概念,也是一个艺术学科如何和外在的社会环节,沟通交融拓展的层面。
在最后,“我”和“我们”这两个体系其实是并存在今天的教学系统中的,从未被明确的划分过。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侧重不同而已。然而,回归到艺术的核心,“我”仍然是艺术创作的本体,培育自己的感知力,精微的把握艺术本身的精神性震荡,是艺术内在的核心力量。然而,这种感知力和创作能力其实是需要在日常中,反复浸润反复实验的。而知识经验所针对的“我们”则作为一种多元化的手段,可以在媒介类、技法类、项目类的课程中,进行训练和拓展。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主次关系,和前后步骤需要较为明确。
因此,在教学步骤上,本科阶段依然以“我”的本体性培育为主,扎稳对于艺术最本质的感知和创作方式。在研究生阶段,则以研究性、实验性为主,注重拓展和自我研究。由此,两个阶段形成不同的教学倾向与侧重,互相交织与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