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刮画”——直绘与漏印的变奏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郭鉴文
摘要:本文以作者长期从事丝网版画创作,通过思考丝网版画创作中的绘画性,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直接绘制、漏版印刷的创作方法。在本文阐述的过程中,介绍了自己通过实践这一方法所形成的创作面貌以及对学院版画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直绘  漏印  丝网版画    版画创作



正文:
就制作形式和印制技术而言,虽然当代丝网版画已完成了从纯手工印制向半机械印刷设备更新,并且“万能”照相制版技术已广泛运用,但后者仍然未能真正的取代手工画版、手工分色和手工印刷。“手工制作性”依然被人们视为丝网版画区别于印刷的根本要素。随着当代版画创作探索的不断推进,两者之间这种壁垒,非但没有消融,反而呈现出更加清晰、凝固的趋势。而就每一个创作者,手工“劳动”的制作性,参与到创作,则是各有己见的。就本人的创作而言,图像的直接绘制与漏版印刷是我近年的创作方法。

 郭鉴文  《游戏系列3》  80x58cm   丝网版画   2014年

 郭鉴文 《游戏系列7》  80x58cm   丝网版画   2014年

郭鉴文  《游戏系列8》  80x58cm   丝网版画   2014年
众所周知,丝网印刷是以“漏”的方式使其“印痕”得已呈现,通过对“漏”的控制、媒介材料与“漏”的关系,形成画面并完成作者的创作意图。丝网的“漏”不同于平版、凹版、凸版,它们通过蚀画、蚀刻、刻的行为和对“版”的转印来完成的。丝网印刷不像其他三个版种对“版”的依赖,平、凹、凸三个版种的“版”是画的全部内容,是一张版画成功与否的总体现。丝网印刷是通过一版一色的相互叠压来完成的,是形和色的集结,丝网印刷方式的灵活机动、便捷,承印物的丰富、材料的广泛和综合是其它三个版种所不能比拟的。这些因素都能出发我对丝网“漏”的印刷方式的探索和实验。 
丝网版画仍然是“漏印”作为完成方式,但其中是否仍有自由绘画,直接呈现的空间?带着这一问题,我从2008年开始在绷好的网框上用水性颜料直接绘画,然后再用刮板刮印到纸上或布上。这一方法被我的同事、学生戏称为“刮刮画”。
与传统丝网版画通过“漏”的方式获得印痕并无不同,“刮刮画”同样是通过对“漏”的控制来获得画家想要的画面。但在“刮刮画”中,媒介的效能被进一步发挥,使画者从“制版”中解放出来,如同架上绘画一样有高度表现的自由。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印刷前的“版”完全有画者表达的愿望所控制,就像我们在用油彩、丙烯、水彩画画一样。它使画者的表现意图和创作思想更能充分的得到贯彻和表达,画者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地释放,也使纯粹的印制技术回到“后台”。在这样的丝网版画制作过程中,须由画者较强的造型基础、审美能力和对画面敏锐的判断能力和把控能力作为支撑,而画者在色彩和形体之间的反复“遮”“漏”和叠压,成为修饰和限制只有绘画的一道程序。

 郭鉴文 《游戏系列15》78x56cm 丝网独幅版画 2015年

郭鉴文 《游戏系列16》 78x56cm 丝网独幅版画 2015年

郭鉴文 《游戏系列17》78x56cm 丝网独幅版画 2015年

郭鉴文 《游戏系列18》78x56cm 丝网独幅版画 2015年

 
郭鉴文 《游戏系列19》78x56cm 丝网独幅版画 2015年
由于自由绘画的不可重复性,经过反复的“遮”“漏”和叠压的“版”也兼具了不可重复性,直接绘画,漏版印刷使丝网印刷的“版”失去了传统版画的复数性特征,换言之刮刮画就是一种独幅版画。以失去版画的复数性特征为代价换取鲜活的画面和自由的表现力,究竟对版画的定义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毕竟一直以来在版画界对版画的界定都是以“复数性”、“间接性”来定位的,一张版画的印数的多少和印数的编码的前后都会影响其收藏的价值和市场上的价格,但这些并不是我要考虑的,因为对新语言、新方式的试验和探索,更加有力且不断地吸引和诱惑着我。
以漏版印刷呈现直绘有综合版画的元素成分,但前者是以“画”为先,不是以“版”为先的。它的创作过程几乎是不用太多技法和材料,它所突出的是画者的创作思想,并能使画者的创作意图在时间和空间上“短平快”的实现。这一丝网印刷方式的实验,我最初的想法是为了在加快印制和创作作品周期的基础上减少制版、画版、印刷、洗版的时间,突出和强化丝网版画的绘画特征,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拜对“版”的过渡依赖。从而获得更自由的表现力。尽管它是以丧失了版画的复数为前提条件的,但我依然沉浸在这一如绘画般自由的“间接方式”里。通过网版的干湿,稀释剂的先后,多少的应用,使色彩和笔触会相互自然的融合和衔接。这一方法保留了丝网印刷色彩在薄厚、浓淡、干湿的相互叠压后所产生的丰富的色彩关系和丝网印刷特有的平面美感,而这也是直接绘画所不具备的。它继承了丝网印刷所有的本体语言特征的外在方式,其画面像绘画一样生动鲜活,丝网版画的艺术特质在这一改变中并未丧失,它使丝网版画展现了未有的活力。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去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至于这种方式是传统的、当代的、朴素的、奢华的都不重要,重要地是你选择的表达方式是否能够准确而恰当的阐释出你的思想理念,这样才能产生意义。

 郭鉴文 《游戏系列20》78x56cm 丝网独幅版画 2015年

 郭鉴文《游戏——21》78x56cm  丝网独幅版画  2015年

 郭鉴文《游戏系列22》78x56cm  丝网独幅版画  2015年

郭鉴文《游戏系列23》78x56cm  丝网独幅版画  2015年
直绘画面漏版印刷的方式,是我在长期的丝网创作实践中,“变通”而来。而在技术与制作层面,它是省略些许的步骤,而得到此方法的前提,则是大量传统意义上丝网版画的创作,具体到实践则是数以千计次的版画感光制版、印刷、对版……。可以是说,它来自于传统技术地掌握,而后才是技术的超越与选择。那么,作为一个教育者,与学生交流技术制作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它是完成作品的手段,在学院体制下,它可能更多带有些许“专业”色彩;其次,技术训练,同时也是对个体能动性的训练,以此形成制作经验,动手能力和媒介判断力;最后,当创作摆脱制作的困境,应将回到个人主观的创作动机与目的,换言之,回到“人”的目的。虽然,当代艺术直接以“人”的目的切入创作,允许获得外部的技术支撑,也可以是一类创作方式。但就当下的中国学院教育而言,将会面临教育质量标准化等诸多问题。所以,我们从传统技术掌握为起点,以形成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