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锋
一、综合版的概念
版画是通过“间接”的印刷手段实现其艺术目标的,它异于“直接”描绘,是经过“版”转印成画面的一种印刷语言。版画成为艺术是通过在“制版”、“印刷”过程中个性化语言特质体现出来的,而综合版则主动地拓展制版材料,着力于印刷多样化,是对版画艺术语言的延伸。制版与印刷原理是识别版种的依据,也是版画“综合”概念认识的依据。
目前综合版的概念是:
1.两个版种混印(如:平版加凹版)
2.一次性制版方法施印(如:凹凸并用)。
3.多材料制版(用能产生肌理的材料拼版)。
4.应用印刷原理一次性的直接表现(转印、独幅等)。
因此,不管是利用材料综合制版或多种印刷方式混用都在综合版的概念之中,也包容了非传统版画形式呈现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给定的这个“综合版”的概念,是在传统技术走向现代艺术表现的过程中观察到的,更是当下艺术突出材料,注重表现过程的领悟,也是画种“自律性”发展的必然。
这里要明确指出,这个“概念”只是一种版种指认,是认识综合版的开始,确定的概念不能替代实践过程,特别是要根据版画发展现状,随实践环节调整对综合版的认识。
《山海》66*59cm-综合版-2011年
综合版教学很容易被学生简单地理解为甲版种加乙版种的模式综合,更容易产生以罗列材料为目的,陷入为综合而综合的怪圈。如果这样,我们就会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泥淖,失去综合的当代文化意义与画种延伸的根本目标。综合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丰富版画语言的表现性,在实践中要明确;以综合各种材料制作版画,是为了强化版种语言的表现力;以综合版种混印是为了增加技术的有效性。转换传统制版材料并施以综合印刷时目前综合版教学的内容,它得到以下效果:
1.改变了单一版种原有的趣味,淡化了传统版画概念中的版种形式特征,使版种物质化限制变为视觉的自由化表现,使印刷语言有了链接其他表现方式的可能。
2.提升了材料语言的质感表达,使暗藏于物质中的细节有了视觉的解读与呈现。
3.在淡化版种意识的同时,实践过程有了原始的动机又 可在图像生成上有效的借用当代技术手段。
4.综合过程中的偶然性、可反复性,变为提升主体自由把控制版过程的能力。
这个方案是建立在对版画发展的思考上,也是对“规模印刷”(商业印刷)的“有意”技术脱离,促使版画摆脱这种技术限定使艺术最大程度地自由化,进入艺术家个性表达的“技术私有化”空间之中。
《山海》66*59cm-综合版-2011年
在综合版实践与发展过程中,对于版画的认识早已超越了传统版画的范畴,这些概念认识,多建立在对现代艺术的认知之上,它是在形式与个性化的目标下实现的,使今天“制版印画”的概念变的越来越模糊。在当代印刷技术已经进入无版(菲林)印刷的时代,作为版画家是否应该思考:离开制版印刷的版画还能剩下什么呢?我们试着建立这样一种版种概念:充分理解传统版种的表现力量,在加深固定这种风格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可被指认的文化符号,脱离规范性制版模式,表现上直指风格样式,使版画在“虚拟印刷”时代再生。其二,应用综合印刷技术的变异,产生新的“个性化”的印刷语言,以延伸版画的历史。其三,返回到与“印”的艺术有关的起源问题,使印与复数、传播之间,找到物证与痕迹语言间的精神联系,在还原版画原初状态下再接艺术前沿。我们试图从版种延伸、替换传统材料开始,到印刷手段的变化中建立综合版的基本概念,并把具有版画风格特征的,处于画种边缘的艺术表现都解读为综合版。这既是画种实验研究又是版画内在逻辑的演绎,是由先前的版画知识所支撑,以对综合版的假设为基础,由当代艺术发展现象作为引导,在技术层面上展开的讨论。版画综合版的探索没有固定的样式和完整的理论,它还有很多未知的可能性。
二、综合版的实践基础
《台上》36*135cm脱胶版画2011柏发
版画材料与版种概念的再认识时综合版学习的实践基础。
再版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思考限定在版种形式技术的固有模式中,因为传统技法的完美目标已是短时间内无法跨越的门槛,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对传统形式的被动依靠。而综合版的学习,要求及时地对基本用材作出本质性的理解,要求应用生活常识来解释材质的原始物性。从理论上讲,应该抛弃形式与物质相对立的传统观念。在综合版中,材料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一件综合版作品诞生于材料和形式之间不断交换的过程之中。根据后面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我们先设计综合版源头上的十个主题,以利于进一步理解综合版的实验手段。
《玩偶之一》76*53Cm-综合版-2011年
1.纸张的性能认识
印刷是随纸张的发明而发展,纸的品质又不断定义着版画的样式,对纸品的识别有文化学上的涵义,也是版画创作所必须认识的。当然,版画对纸的原初理解是感性的,是作为承印物的粗、细、光、滑、厚、薄、强、弱的选择应用。而不同纸张用同样画材产生不同痕迹的认知练习,是强化对材质感知度的有效方法。在素描练习中,纸的材料特性几近消失,但造成差异的还有纸的色调,肌理以及工具的特性——蜡笔、色粉笔、墨水或碳精笔。这些基础的,对材料的认识在素描中往往被忽视。在这里专门提出,你将会观察到材料如何将自己的形式强加于艺术形式。有了对看似相同的物质,经过“涂绘”实践产生差异的经验,是建立综合版材料观的基础。①同一纸张上应用钢笔(水墨)加炭笔(碳有亲水性)铅笔,这些早已习惯使用的绘画工具,能够认识松动、自由、流畅。这个练习可强化对材料的敏感度。②不同纸张上的同一画材产生痕迹语言的物性思考,认知材料细微差异形成画面对比生发表语言的例证。
2.关于“印”
《我们走到哪了?》绝版套色木刻 尺寸:78*58cm 2011年5月
版画创作中与“印”有关的讨论已有很多,并且还将继续讨论下去。但作为艺术实践来讲,若是试图摆脱这些讨论所暗示出的“版画依附论”(版画依附刷印传播),版画的功能会消失和改变,画种也就失去意义,如果发展也只能随传播方式的路径被动前行。其实“印”也是直接取得痕迹最原始的方法。“印刷”过去叫“刷印”,字面形象暗示出其作为传播手段的规模印刷方法,而“印”则是先于印刷时代,即人们触摸材料的迹象,它有从自然印迹的发展过程(从人类肢体的印迹到捺印、孔印、模印、拓印),“印”也连接了传播的历史,但原始的印迹冲动至今还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亚肢体语言”,于是也成为了表达思想的视觉方式。例如,对一段残墙的自然痕迹产生幻想继而复制的冲动,面对生活用品有拓印的欲望等,都是先于版画印刷而存在的原始动机,又与版画制版冲动相联系,实物平面化印迹是制造绘画视幻的最初手段。“个性印刷”(版画)更能把握“印”的目的。我们回到“印”的原始理解上,它是为了在版画技术的范围内,对综合手段的扩展。
3.水性与油性材料认识
周仲铭《铁桥下的恋人1》木刻纸本书及金属 35*45cm 2013年 《Lovers Under Railway Bridge 1》
绘画材料指已成表现体系的传统用材,而所谓的综合材料常常超出这个范围,于是,从源头上了解“材料性”的练习,既针对绘画材料,也是针对知识的普及。
“水油混印”早在传统的水印木刻中就曾出现过。这两种相斥的物质在具体材料表现中,“排水”与“亲油”的程度不同,可制造丰富的画面效果,我们在源头上进行练习,是为了充分理解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产生偶然性效果的机率。“偶然性”异于“偶然”,是已知属性强行搭配产生的材料顽性留存,其不可控制与可控制之间是自然肌理的充分释放。它的存在与主体期待与认识不同,它超出个体的才能,是由材质构筑形式范例,产生矛盾,于是,认识“偶然性”与控制痕迹成为这个课题的重要内容。我们目前应用的传统绘画表现材料实际上只有水与油两种,它是表现材料的介质。同时,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