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央美版画三工 ,作者王华祥
来源:央美版画三工
话题简介
该话题整理自王华祥教授硕博教学的课堂记录,本次讨论涉及艺术创作主题的确立、方法的使用以及观念的形成。艺术创作者首先要从自身出发才能对主题有个人化的认识,并进一步挖掘内容背后的精神普遍性,从而引发观者的共鸣。绘画艺术的难度不在内容的完整解读,而在于画面传达的语言准确性。
王华祥
Wang Huaxiang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
国际版画研究院院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版画院副院长
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
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比利时欧洲版画大师展评委
阿根廷ACE当代艺术基金会国际名誉顾问委员会委员
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江苏版画院名誉院长
万圣谷美术馆馆长
飞地艺术坊名誉校长
01
“如果你确定以某个题材为创作内容,那么首先要做好相关的技术准备和主题准备。例如以经典文学为内容的创作,我们不能简单地借用,应该先要对它做文本梳理和图式研究,再对相关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做深入分析,最终才能明确自己的创作方向。”
学生A:我的作品借用了但丁《神曲》主题中尤利西斯回家的故事,他因犯了骄傲的罪,最终葬身于大海。从尤利西斯的故事联想到《赤壁赋》,二者都是生命的主题,但里面有人性的罪恶,表达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罪恶的存在。
《尤利西斯的冒险》 阿波罗尼奥·迪·乔瓦尼 1435-1445
王华祥:我们对美术史上的艺术作品都有相应的解读方式,以便让观者进入其中。但对于创作者来说,他要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明确自己的真实意图。当画面无法体现想表达的主题,或者可被其他内容替代解读,不具备唯一性,那么它在传达上就出了问题。就是说,这些作品我也可以解读为当下的“俄乌战争”,而不是“但丁神曲”。如果是“但丁神曲”的内容,那应该有你对尤利西斯故事的理解,以及对它的利用,以此来传达你的观点。但你的画跟“但丁神曲”并无关联。
如果要以“但丁神曲”为内容,你就要做与此题材相关的准备。比如我的理想是画一幅像米开朗基罗《创世纪》那样的大场面油画作品,因此我要去练素描,要有造型的准备,这是一个基本的工作方法。
“但丁神曲”属于文学体裁,历史上的艺术家也经常会画文学题材的作品,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用具体形象呈现抽象文字,再借此传达个人观念和思想。像《霸王别姬》这样一个故事,陈凯歌首先要利用电影语言呈现出来,再借这个故事表达他的思想。
那么,对于“但丁神曲”,你首先要有对此主题的图式研究和文本解读,才能借此表达你的世界观。19世纪的插图画家会截取故事情节和事件瞬间,他们会收集、研究前人的语言手法,你同样也要做好对此主题相关手法的梳理和研究。但是,我并没有从你的画面中看到任何有关“但丁神曲”的图像信息和图式研究,这时作品就和此主题毫不相干。所以,先要梳理这个主题的文本和图式,再去分析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才能明确你的创作角度,也不能简单地挪用。
02
“任何停留在概念上事物都是肤浅的!对于主题的解读一定要回到自身,要挖掘出主题的背后精神普遍性,这个过程是朴实的、诚恳的。伴随着思考的深入,原本的主题会得到升华,我们的作品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具备个人性。”
学生A:《荷马史诗》中“尤利西斯”的原型是奥德修斯,表达一种回家的困难。但在博伊斯的素描《尤利西斯续篇》中,他对“尤利西斯”的表达是基于乔伊斯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讲述的是作者的爱尔兰家乡——都柏林。但丁的“尤利西斯”继续航行,最终葬身大海,这是时代特征。西奥导演的“尤利西斯”,表达了二战的残酷。“尤利西斯”背后都有关于“回家”的主题,从荷马史诗开始,在不同时代的都有艺术家进行解读,这里不仅有对自然之家的寻找,也有对灵魂之家的寻找。它不只是西方的主题,当下的疫情、战争等问题, 告诉我要通过重新认识所处的环境来重识自己。所以,我想借助“尤利西斯”原型来创作当下的内容。
荷马史诗《奥德修斯》 约翰·威廉·奥特豪斯 《尤利西斯和赛壬》 布面油画 1891年 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藏
但丁的“尤利西斯”《地狱篇》第26歌
《尤利西斯的凝视》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1955年
王华祥:你对于“尤利西斯”这个主题进行了相关图像研究,这是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但现在需要落在自己的身上,这方面并没有,因为你讲的各种解读都是别人的。同样的主题,每个艺术家所传达的具体内容不一样,是不同时代不同看法的体现。你的解读是什么,你想说什么,这个很重要。而你所提到的疫情只是一种套用,你所借用的题材对我们来说也没有公共性。
学生A 经过我的思考,我认为尤利西斯的寓言,不是“回家”而是“寻找”。就如但丁的“尤利西斯”最终葬身大海,我们也无法回到原来的家,永远在寻找。所以我觉得应该回到自身,在和家人聊天的时候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姥姥给年幼的我讲故事,追溯模糊的记忆,就像经历一次成长过程,在迷茫中进行自我寻找。我已经无法回到原来的家,寻找到的东西只是一个个碎片。所以,对于“尤利西斯”这个主题,在我看来,它不是一个故事的图解,而是我的寻找状态以及对过去的情感追忆,通过画面传达一种精神氛围。例如科尔维尔的孤寂感,或是霍普、德尔沃制造的某种画面气息。
《阳台上的男人》 科尔维尔 1953 38.1 x 50.8 厘米
《夜鹰》 爱德华·霍珀 84.1 X152.4 厘米 1942年 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The Great Sirens》 保罗·德尔沃 1947
草图1
草图2
王华祥:基于“尤利西斯”的解读,你之前是转述他人,再经过深度思考后,现在找到了自己的“尤利西斯”,明确了自己和这个主题的关系,这很重要。“尤利西斯”是具有共鸣的,所以几百年来很多艺术家都在表达这个主题。最初的“尤利西斯”是2500年前《荷马史诗》里的故事,后来的但丁也写过,包括19世纪艺术和当代艺术都以此为题,其实这个故事描述的是人类的一个普遍的命运和状态。
你作为一个外邦人,通过整理别人的“尤利西斯”,联想到你和家人的对话,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思考不仅很有份量也让你落地了。思考会如影随形地推动着你的作品,因此你的画面色调、符号、内容以及处理方式都会发生变化。我们的思考最终要转变成具备个人性的画面,这是必然!任何画家都没法代替你,你也不可能用德尔沃、科尔维尔的形式传递你的思考。但是你们在情感方向上是同类,都有一种孤寂和孤独感。
所以每个艺术家有自己的血缘,这跟人种无关,而是文化、精神、价值、信仰上的血缘关系,但你绝对不是他们。当你回到自己的家庭和经历的时候,你的作品就出来了。一个人的真实、朴素是超过学问和聪明的,当我们诚恳的时候,老天爷会给你们开门,会给你智慧。耍小聪明的人往往是最愚蠢的。每个人都要经历从心浮气躁到慢慢沉静,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
03
“优秀的作品都反映了所在的时代,它带有艺术家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情感。现实主题的难度在于如何获得画面感染力,并引发观众更多的思考,这需要艺术家再次回到形式本身。同时,在尊重自己内心真实的前提下慢慢提纯内容背后的思想,获得更高的认识,带动画面的提升。”
学生B:我在假期看了莎士比亚,并根据他的《驯悍记》为文本做了一些创作,刚好这段时间发生了“徐州女事件”,比较贴合我这次的主题。《驯悍记》主要讲的是一位被描述的比较凶悍的妇女,在男权的统治之下被驯服的故事。这几张作品都以女性视角为主题,画面中的人物与背景在质感上做了类似材料叠加的区分,尝试进行现实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情节的结合。还延用了之前的动物形象,都带有象征含义,例如兔子的胆小、敏锐,羊的沉默,这些都跟我的主题相关。莎士比亚的作品放在今天来读依然能紧扣现实,比如两性关系、男权思想、对待女性的看法等等,都值得深思。
草图1
草图2
草图3
草图4
草图5
草图6
王华祥:从画面来看,这种带有材料痕迹的语言很独特,同时你还将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关联现在的社会事件,从手法到主题都做了深度思考。我们的画一是对个人来说具有识别性,另一个就是对现实社会有一种关怀或责任,能够反映出艺术家可以成为社会良知的代言人。
那么,我们如果用历史的视角来看的话,凡是能够留在艺术史上的作品它都是特定时间的产物,一看就知道它是那个时代的东西。比如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对应的就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库尔贝的作品,体现的就是绘画从以宫廷、贵族主导的学院主义步入以平民阶层为价值取向的现实主义,预示着世俗社会的到来。到了20世纪,就出现了心理极其“变态”的作品,比如表现主义,这类作品反映了人类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动荡,比如战争、瘟疫、对信仰的抛弃等等,人的精神进入到极度痛苦的阶段。
每个时代都有它典型的风格。为什么后来的杜尚、博伊斯很有市场,因为他们的作品都跟当时社会的大环境有关。当美国消费主义盛行的时候,波普艺术就出来了。但是中国艺术家在学西方的时候,多半是从语言、形式、技术的角度去学习的,唯独没有跟我们的生活、生命体验与时代产生关联。所以,这类作品都留不下来。为什么抗战时期的版画能留下来并至今都奉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能够反映时代!
像今天最典型的话题,如果我们能够参与其中,是很好的。这不是艺术史的全部,任何时候都是有很丰富的东西,这只是其中一条。拿你的思路来说,是从男权主义的经典文章中去寻找,借古喻今。虽然《驯悍记》和今天的中国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相去甚远,但也有另外一种“驯悍”,这种对女性与社会产生联想都是好的。但从画面来说,你如何做到让人驻足观看甚至引起思考,这是我们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你有一个好的思路,就是人体和部分肢体不再用写实的手法,而是用其他的肌理代替。因为,在艺术创作中,画面要有一定的抽象元素,它可以是有抽象痕迹的东西,或者是置换成抽象的质感,总之是要改变原来单调的人体。
但在内容上还需要再深入一些,实际上它是一个思想的提炼和纯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如果我们的思想水平只有三层楼高,我们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四层,但不要去装自己有四层水平,这就是思想认识的真实性。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为了深刻就开始作假,一旦作假就从三层掉到了地上,就归零了!有些时候追求高反而得到更低,追求快反而变得很慢,要朴实!走到哪,我们内心认同就可以。
04
“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就是自我表达,因此我们的作品必须要有个人性。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想表达的东西,现成品艺术家称其为‘观念’,他们更注重思想的传达,写实艺术家称其为‘内容’,但他们更注重画面语言。所以,当我们以绘画作为艺术手段时,不要试图用‘观念’将你的内容进行肤浅的图解,而是要回到画面自身,去引发内容背后的抽象情感和共鸣”
学生C:通过电影、现实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灵感,并将其转换成画面,这是我之前的创作方式。但这种无目的性的直觉反应,体现在作品上是极为凌乱的,更不会对某个主题有深入思考。所以,我尝试给自己拟定的一个主题。这段时间上海疫情的影响很大,它就像剧场一样,各种匪夷所思的现象都在如今的现代文明社会中发生。在剧场的帷幕之下,手势与手影的语言矛盾,体现了演员与观众、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现实问题。这其实也是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冲突和困扰,信息无论虚假真实,都像星光一样吸引观众发生碰撞。这些主题都从自身出发,回到对社会的关注。
草图1
草图2
王华祥:你根据疫情,设定了一个主题,这是可以的。有些画家永远在追寻社会主题,中国绘画和现实有关的不多,但在西方艺术史中有很多,比如博斯、戈雅、杜米埃等等,博斯其实画的是黑死病,也是反应“疫情”,这些事情过去了,就留下很多伟大的作品。我们今天的画可以借鉴这些艺术家,无论是电影、小说、都可以借鉴。《红楼梦》讲述的是朝代的衰败与人作为个体的、微观的反应,《水浒传》展现了人在社会动乱中的反应,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故事,在当时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一个伟大的画家其实在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伟大的作家,就像莫言为时代立传一样,好作品都和这个社会相联系。
在手法上出现了象征主义,就是因为不能明说,只能隐喻和借用。但画家也不都是要走这种类型,美术史大部分作品也不都是这种角度。伦勃朗画自画像也能成为经典,而在我们这就不行,因为西方有个人主义传统,尤其到了现代,个人性是核心价值观,他们所提倡的文化英雄都是以个体为存在。梵高的悲催生活和命运与他作品的创造性形成极大反差,现实生活和艺术成就的不对等体现了艺术家极强的独立性和个人性,这是现代社会价值观所提倡的。但在传统社会,中西方是相似的,艺术家表达的不是个性而是是共性,《清明上河图》表现的就是宋代生活,西方绘画表现的是神的世界,没有关于自我的表达。那么,我们处在什么样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表达?值得我们思考。
另一方面,我们作为个体,并不是都要成为伟人。当初的那些大师也不是他们想成为一个伟人就能变成一个伟人,这是社会挑选的结果。但今天我们已经是经过现代文明改造的人了,也就是说你的题材和内容要具备个人性。比如大卫·霍克尼,他就画他的室内空间,劳德雷克就画红灯区,德加画舞蹈教室,雷诺阿画少女、莫奈画花园,每个大师选取的角度都很窄,但都是自己的生活。当代艺术也是如此,杜尚使用了五金店的小便器、克莱因直接用人体创作、波洛克直接用油漆泼洒,他们的内容和方式的独特性值得我们思考。但我们在创作写实绘画的时候,就牵涉一个古老的问题,就是你的绘画技巧,包括造型、色彩等等。洛佩兹一辈子就是写生,都是传统的技巧。弗洛伊德也是,但是他的造型方式就吸取了塞尚之后的结构式方法。
《红磨坊街》 劳德雷克 1894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芭蕾课》 德加 1871 - 1874 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
《戴雏菊的少女》 雷诺阿 1889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睡莲》 莫奈 1915年
这就是我说的题材、内容和观念的关系。其实每个艺术家都有观念,只是有的人以观念为艺术品的核心价值,例如很多现成品艺术。观念艺术不在乎是谁做,人们关注的是作品的思想和出发点。所以,画家和观念艺术家是两种人,当你画画的时候就要更多去考虑画面问题,而不是观念问题,不要试图去用观念主导和解释你的作品,它不是看图说话,否则你没必要用绘画的形式去传达。
比如你确定以疫情为主题,这里面最动人的是人不是物。当你在画一个空荡荡的礼堂和会议室时,只是在表达一种观念,却会不会引起共鸣。当我们在选择一个主题时,要思考怎样能引起社会的共鸣,并给时代最具代表的作品。比如蒙克的《呐喊》,柯勒惠支的《母与子》,李桦的《怒吼吧中国》,有些画家会永远被历史铭记。如果对这些宏观问题把握不了,那我们就可以像莫奈一样画自家后院的荷塘,微观一点,梵高也没想拯救世界,他就画身边的东西。
图文编辑:李军
页面排版:李军
发表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