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考察与转换课程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课程名称:        传统文化考察与转换
课程所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四工作室
工作室主任:    李帆
任课教师:        李帆、武宏
技术支持:        卢平、许向东、李鑫、刘国伟、李延松、赵乾宇、李荣明、彭金荣
第四工作室宗旨:
1、了解版画属性、拓展版画语言、延伸版画功能。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方法,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课程性质与目的:
考察的目的是在传统与现代这种差异之中进行对比和认知,学习更多的知识,增加更多的信息,并学会对信息直接进行接受、交换、分析、处理的能力。用研究、分析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认识如何利用更多的资源,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寻求传统与现代沟通的可能性方式,避免传达过程中的随意性。

具体课程实践:
传统文化考察与转换
2014.9.1—2014.10.31
郭美仪
第一部分
前期考察与整理
考察时间与地点:
9.2     首都图书馆(古籍阅览,古籍修复)
9.3      首都图书馆(古籍阅览)
9.4       故宫(寿安门,陶瓷馆)
9.5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古籍阅览)
9.9        邦普制版印刷公司(大藏经)
9.10      鲁迅博物馆
9.11        国家典籍博物馆(敦煌遗书,善本古籍,金石拓片,舆图,样式雷,民族古籍,名家手稿,西文善本)

9.12     清华图书馆(古籍阅览)
经过在北京里面两个星期的考察和学习,无论从知识量上还是思考点上都有很大的得着。每天白天在外面不断看,不断听,不断收集和感觉,晚上回到寝室就开始做整理的工作,回忆特别感兴趣的点,总结重来没有听过的知识去填补和查阅资料。


PPT整理工作:
ppt一次:
两个星期每天到处看的日子过去后9月13号和14号马上就开始做了一个第一版粗略ppt,内容很多也很杂,分为了两条线索。
第一条知识上的年代顺序整理,以所考察之地为依据。把收集的图像,笔记,和其他的文字阅读材料以唐,宋金,元,明,清的方式粗略的罗列一番,先概括了这一时期版画特点,然后举出一些代表作和在考察期间所拍到与这一时期时间相符的作品,并标注一些文字说明,这是对学习知识上的单纯回顾,也让我对中国古版画有一个框架式的认知,这种认知可能很浅薄但最起码已经从无知进步到有一点点了解,让我在知识量上有了一些扩充。
第二条思考上的对零碎兴趣点的总结,即是考察之中的延伸。把我所有感兴趣的点,不仅单单从善本和展品本身上得到的,还有额外的比如它的展览方式,保存方式,古人的一些与现代人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等等。
之后上了一次讨论课,每个人演示自己的ppt,然后发现问题与尽一步的细化,概括,总结和修改。

PPT二次:
经过第一次的讨论,我的ppt在知识上还有一些不完善的漏洞和盲点修改和填充。在兴趣思考上去除了一些我觉得不太成熟和往下发展空间不大,仅仅是完全形式感,表面性带来触动点的地方删去,发现几个自己最想知道的地方进行初步研究,了解和思考,且也努力跳出自己原有的,熟悉的方面再去发现点其他什么。这里简要说明一下我觉得都还有些兴趣的点。
1:尺牍,《尺牍》又称《尺翰》,始于汉代,其时将诏书写于一尺一寸长的木板上,称尺一牍,泛指书信。尺牍讲究写法与格式,每一封分作七个部分写作,即称呼、问候、正文、结束语、具名、日期、以及附言。

好像和古版画没什么关系,但我对前人的这种传统习惯很感兴趣,规矩合宜,事无巨细,已超出与书信的概念,它体现出前人的思想观点、道德修养、社会交际等各方面的思维方式。也我好奇和今天的差异以及种种改变。
2: 印记,这些在书中的印记可能是水弄在上面长期形成的,也有些是虫蛀的,这些斑驳,痕迹图案对称,不经意觉得有时光浓缩记忆感。



3: 古版画中人事物的突兀感,作为其本身好像并没有滑稽可笑突兀之处,只是审美主体的人的情感
赋予他们滑稽的内容,以这个时代人的尺度去衡量他们,才觉得他们是好笑的。比如聚珍,金镶玉,蝴蝶装,百虎齐奔筒,长舌破敌箭,曲院风荷,月地云居,风泉清听……
4: 中国人起名的想法与浪漫,取义不同种类的事物念出来的气势,感觉不同,却达到贴切。名字中带有一点期许和讨吉祥的意味,也使难登大雅之堂的变得巧妙委婉。
5: 明朝时期进入中国的基督教版画,因本身有信仰的原因,当看到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是就会很敏感,第一次见到是考察第二天在首都图书馆善本古籍阅览室里在一本各朝代版画合集的书中看见的这四幅图,当时什么知识都不知道的我觉得很奇怪,这几幅好像在讲福音书故事的图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因为是善本,也不太会看这是什么朝代的,而且这种绘图制作方式也与中国本土木刻语言不同,一系列的追问不断出来,而更多的还有欣喜。在经过后来其他地方的考察和课后学习知道这是很有名的《程式墨苑》中四幅图,程式根据利玛窦1606年送给他的从欧洲雕刻品中复制的西方文字和圣像,摹绘和雕刻成四幅西方天主教宗教图画,将铜版画用木刻方式制作出来,并附以罗马注音,解释图画内容,这或许是第一次将西方刻的圣经故事图像收入中国版画。越往里面查找就越有东西可以来研究和思考,更多的知识和延伸会在下面详细说明。

《信而步海,疑而即沉》
表现彼得在海上遇耶稣的故事。原画作者为马丁 · 德 ·  沃斯(Martin de Vos)

《二徒闻实,即舍空虚》,画耶稣受难,两位信徒经耶稣化身教育而改变思想,原作者为沃斯和帕赛里(Bernardino Passeri)

《淫色移气,自速天火》,表现罪恶之城遭毁灭的故事,作者克里斯宾 · 德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