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寄语
文/周三木
我们经历的一定曾被经历。对于学院,对于艺术定是经受往复地拷问:我们到底在做什么,这自舒的消遣与折磨是否存在与它被予的价值与意义。在这里,我们所尊重的、顺从的、怀疑的甚至是批判的都是那时代与人格的馈赠。然而,那里的每一件事的起始与结束,都是事实的实际,成为最客观的时代发声。
所以,当我与老师们聊天的时候,最想问的就是曾经,最被感动的就是平常。
它让我知道,老师不是一下子就成了老师。
《经历与发声》(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晓林专访

1977年1月参军
三进“宫”
我是61年出生的人,在我的青春期,似乎没有什么太多的自我,集体主义思想的烙印深深印在我们那代人的身上,并体现在当时的绘画中,后来我才知道,这在艺术创作中是致命的。上个世纪的1976年,中国发生了许多大事,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国家重要领导人相继去世,唐山发生超级大地震,死亡二十五万人,“四人帮”倒台,国家政治生活发生转变。与此同时,也是在我即将十六岁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十年进入了尾声,国家还没有恢复高考制度,中学的教育秩序常常处于混乱和不正常的状态,我选择了当兵,在1977年底国家恢复大学高考制度时,我申请复员未果,二年以后提拨成为排级干部,复员无望,在部队一干就是十年,那段时间虽然没有机会去大学读书,却常常被军区抽调到北京搞创作,接触到了中央美院和京城有名的画家,开了眼界,长了见识,那时的创作虽然简单、幼稚或千人一面,却在我的记忆中是最美妙的一段时光。因为能无忧无虑的画画,虽然没有独立思想的觉醒,但充满了体能和求知的欲望。

1980年在北京军区炮兵创作组

1979年在部队任排级电影组长,为战士画像
一进宫
直到1983年,中央美术学院开始招进修班,我就参加了考试,记得当时在众多考生中只招了14名进修生,我就是其中之一,我当时21岁,是班里面年龄最小的一个。那时的进修班和现在的概念和性质还不一样,学员基本上来自于各省市画院的专业创作员和在全国的展览上渐露头脚的人,那时候美术展览极少,由于文革十年中憋了一大批人,大家渴望来中央美院这个中国艺术的中心和前沿接受新的养料,企盼创作思想的解放和改变。那时进修班的主要方向就是创作。当时版画系的系主任是伍必端先生,具体负责我们教学的是宋源文先生,系里精心安排了我们的课程,中间不间断的请李桦、古元、黄永玉、王琦先生来给大家做讲座,那一年我真是开了眼了,那个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艺术思潮活跃,因为在文革闭关的十年后,一下打开了西方通往中国的大门,突然间看到了很多新的东西,那时真是如饥似渴的学习。这也是我第一次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的经历。

198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
二进宫
1986年,也是从部队转业的那一年。我去山西艺术学校做了一名美术老师。这所学校的前身是山西艺术学院,力群先生曾经是首任院长,50年代这里一聚集了一批艺术名家,这里虽然闭塞,却也有着良好的专业氛围,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我更加留恋在美院学习的经历,也正逢此时,我记得宋源文先生给我写来一封信,说美院版画系计划招一期大专班,说我应该继续回来学习。我当时已经拖家带口了,在家人的支持下,就这样87年我又回到美院读书。两年的时间对自己的方向又进行了一次梳理,也使我的目标更加明确,同时,中央美院这所在中国各个社会历史进程中那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文化品格也深深印在我心里,尤其版画系的新、老先生们鲜活的个人艺术主张和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态度深深打动了我。那两年,为我的艺术和人生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向专业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三进宫
第三次是1997年读在职的研究生班。记得当时口试的时候是谭权书先生和广军先生。见面时谭权书先生的第一句话就说:“您这是三进宫啊······”,广军先生冲着我点点头:“自己人,好样的”。就这三次美院的学习经历,前后加起来也有五年多的时光。也正是这次的研究生学习经历,使我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毕业后留在系里做了一名老师。
受益
要讲受益真的很多。说起在美院的学习,那时候对我们来讲最重要的就是严谨的造型能力训练,这是美院一贯的传统和品格,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它让你进入造型的本质中去,又得使它化解和升华为创造性的表达当中。还有一个就是美院特有的气质,是美院传承下来的一种对于品格的追求,对于品位的拿捏和把握,它也许不仅仅是具体到某一张画面,更多的是历史传承到每一个阶段的人和人,人和画的一种关系,是一种至高的艺术风气和风骨。

1983年在中央美院进修期间听古元先生讲创作

1988年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听李桦先生讲创作
从1983年教过我的老师有好几位,先是吴长江老师,带我们素描课,再就是谭权书先生,教黑白木刻,另外还有宋源文先生和张佩义老师负责我们创作课。中间还会有老先生们做阶段性的创作讲座,我们也会经常去先生们家拜访。90年代,我以做石版画为主,李宏仁先生对我们以手把手式的教,因他不仅教创作还包括石版画的技术,那个年代石版画全国也没几个院校具备,对于石版画的技术上,先生是每一张画亲自打墨,亲自印刷,常常忙到通宵。

1989年美院上学期间和吴长江老师在一起
老美院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至今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美院还在王府井,传达室的老先生都是50年代走出来的人,真正见过美院的范儿,接电话,一开口操着一口纯正的京腔儿:“你哪啊?” “我中央啊······”,在那个年代美院就是有这样一种独特的气质,就叫它老范儿吧。那时美院聚集了一批精英,让每一个在那工作的人都觉得自豪,每个人又都是鲜活的生动的有朝气的。每位老师也都有各自的教学本领、创作主见和个人代表性作品。教师除了教学之外,作品就是你安身立命的资本,一个老师如果在美院没有作品的话,就建立不起自信,自己呆着也不舒坦。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我想老师和学生更多的是朋友的关系,因为教与学更多的是一个互动。你从学生身上能收获很多有意思和新鲜的东西。同时站在老师的角度,他的视觉经验会相对丰富,知识结构多样化,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多信息和启示。我和我的学生在一块,批评的话是不能轻易说的。但前提是只要他对艺术的态度是真诚同时是由衷热爱的,其间每个人学习的方式是都可以商量的,我主张十个人十个样儿,不主张千人一面,作为老师更多的是要给予他们鼓励和信心。

2010年带学生在帕米尔高原红旗拉普写生
我想起自己在王府井老美院上学的时候,老师和学生真是摸爬滚打在一块,食堂吃饭在一块,甚至洗澡都在一块。当时都在一个院子里,比如晚上画画遇到什么问题,就直接跑到老师的家里。所以那时的老师,不仅能从画上了解一个学生,更能从生活上了解一个学生的脾气秉性、喜怒哀乐。因而,尽管我们目前面对的学生和环境变了,我也希望我和自己学生能保持这样的一种关系。不过说句实话,我顶不喜欢不热爱艺术却跑到美院来弄个文凭的人,学的痛苦教的也痛苦。
教学经历
一、素描在版画系
80年代以前基本都是写实的、具象性的绘画,而表现性绘画和抽象性绘画是很少见的,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抽象性的绘画。从80年代以后国门打开,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涌进中国同时也包含现在的当代艺术,对于素描的含义和他所能承载的课题便又有了更为广泛的认知。

2015年为版画系基础部学生上素描课
美院版画系的素描也是在80年代以后,有些新鲜的东西随着时代而进来,比如早年的徐冰老师、吴长江老师,包括之后的王华祥老师、余陈老师都为版画系的素描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担任素描课的教学应该是从2000年开始,算起也有十六七年了。之前版画系的教学在四个年级都有安排素描课,从我接手后的不长时间,版画系便成立了六个工作室,基础素描课也进行改革,在课程上有所压缩。我在写教案的时候尽量是以各工作室的需求作为一个基础方向,把素描的定义尽量放宽。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