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应时而生——张雪松个人作品展”在天津展出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来源:天津美院造型艺术


 

 

应时而生

Born in time

 

策       展   王杰峰

艺术策划   景育民  范敏

展示统筹   卜现雷  徐达

主       办   公共艺术沙龙

展览时间   6.10-6.17

开幕时间   6.10 3:00PM

展览地点  天津河北区地纬路四号公共艺术沙龙

 

 

 

 
开幕式现场

 

      2022年6月10日下午3:00,“应时而生”—张雪松个人作品展于公共艺术沙龙举行开幕仪式。开幕式由王宣主持,多位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师生前来参加了开幕仪式,其中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郑金岩教授、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景育民先生、范敏先生出席并致辞。本次展览共展出作品 30余件,其中版画作品17件,水彩作品10余件。

 

 

应时而生

 

      在张雪松的作品中表现出了生活与时间的另一种可能,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见被符号化的抽象概念,在寻常物背后所渗透的是个体与时间的交逢中的本真体验,于此,现在一词不再指称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环节,而是活生生的生存状态。时间化为律动,刻画出的是日常尺度,在作品阴郁残酷的色调中,时间如白纸般被折叠,被螺旋化,被切割成无数条彼此纠缠的痕迹,而在符号化的运动中,时间也将获得真实。

 


围城——断壁残垣

32 x 92 cm

铜版美柔汀

2022

 

      对于观者而言,这种断裂与绵密相循环的艺术语言是对心境的考验,在《时间》系列中无论是幽暗而沉寂视域角落,或是物品意象的无言开端,都表现出时间在视觉化后的全然真实,这也恰恰意味着日常生活的时间并非只是作为客观且陌异的对象,更是事物触及关联之外的临界状态;而在《围城》系列作品中,红色的千纸鹤所暗示的恰是被塑造的生命体,沉默地体验着生活中的无法共情的孤独与悲哀,纸鹤的生活如其生命般脆弱,个体在一成不变的日常中体验的不是飞翔,而是在无聊中滑落。

     当日常被糅合成冗杂的幻像时,艺术叙事或许早已与生活脱节了,那么也只有重新把日常作为体验世界的艺术方式,而非将其视作限定在具体框架中理所应当的意义。因此在张雪松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见证,时间绝非内敛的自我理解,而是日常生活时时刻刻的蒙太奇。

 

                                                                                  —— 王杰峰

                                                                                   2022.6.10

 

 

部分作品

 


围城之外

40 x 100 cm

铜版美柔汀

2022

 


时间 . 负重前行

30 X 66 cm

铜版美柔汀

2020

 


时间 . 流年

30 X 66 cm

铜版美柔汀

2020

 


围城——箱

65 x45 cm

铜版美柔汀

2022

 


围城 1&2

54 x 38 cm x2

纸本水彩

2021

 


围城内外——内

54 x 38 cm

纸本水彩

2022

 


围城内外——出

54 x 38 cm

纸本水彩

2022

 


围城内外——外

54 x 38 cm

纸本水彩

2022

 

 

 

开幕现场


策展人王杰峰致辞

 

       张雪松是一位富有想法的艺术家,虽然 我和他接触时间不长,但我还是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对艺术,对生活,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他在有意弱化形 式的作用,并且将一些思想与观念很自然地表现在作品之中。当然就像我在展览前言中介绍的,在当下的艺术环境中, 这种独立思考能力正愈发可贵。尽管我们在张雪松的作品中看到的是一些符号化的日常物件,但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这些物品,去理解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我想对于这些复杂的问题,本次展览中的作品,已经给出了质朴又真诚的答案,也期望各位观众能在带着好奇心去 参与这场符号构成的游戏。最后还是让我们回归展览最初的目的,希望能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的人认识张雪松的作品。

 

                                                                                         ——王杰峰

 

 


造型艺术学院院长郑金岩教授为展览开幕式致辞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景育民先生致辞

 

       张雪松同学,断断续续在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研学了七年的时间,师承范敏教授,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和严谨的智学,从这次展览当中可以看到他基本的学术面貌。

      他的作品强调观念、强调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他在长期的技法的训练中,深厚的工艺,雪松在当下的艺术创作当中走了一条扎实的艺术之路。在形而上下之间穿行。作品既有一定的观念深度,体现了他以及年轻一代对社会、对人生的问题意识、心理焦虑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冀。同时也表现了他在技法探究上某种成熟,更可喜的是从他的展览当中,可以看到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面貌。而这种面貌在表现力上能够给人一种成熟、精彩,阅读性非常强。以他个人的性格、对生活的理解、对艺术执着的追求,能够在他保持独立精神的前提下,那个在未来的创作中,会有更好的空间与前景。

 

                                                                                     ——景育民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范敏先生致辞

 

      张雪松本科毕业三年以后,又回到了母校攻读硕士学位,经过这三年的徘徊和思考,他逐渐清晰了自己的这个艺术理想和目标。也就是三个问题,我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我将怎么做?这个目标一旦要是确立,他就开始自觉地在这个路这个道路上努力地去探寻和实践。

     景先生提出艺术家的初期作品,能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寻找一种契合是十分难得的,我也非常赞同景先生这种观点。因为当下有一种现象,就是作品注重表现形而上观念,但是在关键的呈现过程中又体现出对话语言、造型语言、包括本体语言的把握不足,使作品只流于一种样式;还有一些人,只在形而下这个方面,对于技巧,包括形式在内进行更多的追求。而雪松的作品在形而上下之间去寻找观念的架构和语言的支撑,作品中对主题的把控意识,我觉得都是很多青年与艺术家应该关注的。

 

                                                                                       —— 范敏

 


华绍莹教授与艺术家深入交流

                                                                    

     应时而生,正如这个展览的主题,张雪松的个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最早听说他要搞个展,一点也不意外,因为我知道他准备好了。从本科到研究生我一直对张雪松有很多学术上的探讨与交流,觉得他不仅勤奋,头脑还特别清晰,做人做事都脚踏实地,对自己的艺术风格有很多的思考,能够结合生活和当下,创作内涵丰富的作品。当然如他所说这离不开他的导师范敏教授的指导与栽培,从他身上总是能感受到导师对艺术的严谨与态度。

     虽然大多数作品我平时都看到过,但是展览上还是愿意细看每一幅作品,我们不仅仅会感叹技术的精湛,更多的会被作品本身想要传达的内容与寓意所吸引,引起共鸣与思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正是我们缺乏并追求的。《时间》系列作品亦是如此,在他的作品中貌似符号化的一些小物件都有活生生的想要表达的含义,都有对生命、生活、生存的思考与互动,让人浮想联翩。《围城》系列作品更多的是对当下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或在城外或在城内,虽然都能看到代表自由的红色纸鹤,却又没有勇气离开现状,还是说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去那样做,而是该珍惜当下。张雪松的水彩也同样精彩,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版画的语言转换也得心应手。

                     —— 华绍莹

 


吕培桓教授与艺术家深入交流

 

      张雪松在“公共艺术沙龙”举办了他的首次个展,当看到展览中精美的铜版画和水彩作品时,我也不由连连为他点赞。我对雪松的印象还是停留在本科大二的时候带他们班外出风景写生期间,那时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位不爱张扬、不显山不露水的学生。在他天美这三年的读研期间,有两年半是在疫情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度过的,但通过今天展览中那些充满张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中,我想他的创作并未因为疫情的影响而停歇过。

     雪松前几天将自己个展的展讯发到了朋友圈,在留言中有这么一句话:“这次的展览是我在这几年期间不断尝试和突破自我的成果……”我想正是因为这种不断坚持的精神,他才能够有了现在的收获,就像今天展览的题目,只有不断的努力和进取,才能够“应时而生”!

 

                                                                                   —— 吕培桓

 

 

 

展览现场

 


 

 

编辑:王芩伶

校对:李哲 于良晨 柯昌少锋

审核:胡永友  张福瑜  郑金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