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镜像·广州美院青年版画家作品展”开幕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以下文章来源于圣缘博艺 ,作者圣缘博艺


 

 

镜像·广州美术学院青年版画家作品展
策展人:  何建成
学术主持: 罗必武

艺术家
陈琪琪  陈千眉  董力嘉

韩栩欣  黄菁荟  黄  亮

武   艺  杨   阳  张凯欣

展览时间:2021.12.04——2022.01.09

展览地点:珠海圣缘博艺艺术馆

 

 

近日,“镜像——广州美术学院青年版画家作品展”在珠海圣缘博艺艺术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邀请了12名青年版画家参加,由艺术家何建成老师策展,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委罗必武老师作为学术主持。

 


版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方式去展览,

把版画知识和感受提供给更多受众,

让更多人接受、欣赏版画。

 


艺术家罗必武教授

 

 

罗必武教授访谈:

 

Q: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参与此次展览?作为学术主持,可否谈一下您对此次展览的看法?

A:今年何建成老师找到我,想一起做一个版画展,我觉得非常好。版画是一个国际性的语言的艺术,版画的展览有非常丰富呈现的可能性。我从1984年开始做版画,我一直很喜欢版画,因为它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这些年我带了十多届毕业创作,自己也做过一些策展,目前国内版画的展览还是相对较少,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官方的版画展。这一次由珠海圣缘博艺空间独辟做一个青年版画展,我认为是很好的展览项目,也看得出圣缘博艺宽阔的当代艺术视野。

 

由于版画由很多版种构成,可以做很多单项的展览,像水印版画可以做一个全国水印版画展,丝网版画也可以策划丝网版画展,但是单项的版画展会显得版种内容单一,这次展览展示了版画的综合面貌和更多的可能性,体现出各个版种的特色、质感、画面的感觉,这样反而不会让版画变得过于小众。我们将这次展览定调在年轻版画家上,邀请了一些正在读研究生或者刚毕业的优秀学生,年轻人的作品更加鲜活,也吻合这个时代的特点,有许多发展的可能性。然后每个版种,我们各选取了一些代表作,从木版、石版、铜版到丝网版、综合版,希望可以展现版画的更多面貌,和艺术特色。

 


      

   圣缘博艺艺术馆展览现场

 

Q:参展的青年版画家有12名,是不是大部分都是您的学生弟子?通过此次展览,您对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有没有一些不一样的理解?

A:不全是我的学生,也有其他导师的学生。我希望展示他们不同面貌的作品,不能同质化,一成不变意味着固守,固守对年轻人来说不是一件好事。现在是一个扁平化的时代,我跟学生讲课的时候也有提到,在当下全球化的时代,年轻人要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要用开阔的眼光去看待自身的发展,从美术史上去进行比较和思考,自己应该去走哪条路,应该要坚持做什么。对于学生而言,要在快速发展中要保持敏感度,当他们的身份从学生转换为社会人时,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这时候既要转换视角,又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磨练。幸运的是,很多学生都在广州或者离美院很近,广州展览也多,他们大多可以始终保持着艺术家的敏锐度,关照自身与社会,而不是在空中楼阁中幻想。

 

圣缘博艺艺术馆展览现场

 

 

Q:版画有它自身的文化属性和美学价值,您如何看待在当下当代艺术的演变中,版画的独特性?

A:画油画、水彩,是能看到具体要做的东西,它呈现的结果是可以感觉到的,但是版画的呈现结果,跟你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就给人带来一些探索的乐趣,会让你不断地调整,调整的时候,艺术家又再不断进步。这就像一个人在训练一种技能,有很多可能,在某个高峰的时候,作品可能就非常棒,这个就是版画的魅力。

 

中国是版画大国,以前流行的木版水印有很广泛的运用。版画的思维是很好的,我一直提倡,无论学生将来做不做版画,版画的思维都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多艺术上不同层次的思考。

 

版画是减法思维,是一种概括性的思维方式。艺术家在创作版画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制作难度,会简化制作程序,转变和概括一些画面的处理手法,自然而然地就会让艺术家去思考,在把自己的想法转化到版画上的过程中,不是追求一加一等于二,而是要一加一大于二,这就是接受版画教育中会学习到的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我经常跟学生们探讨,什么叫版画系?这是一个很讲智慧的专业,它会让你不断转化思考的路径,而不是你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这个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国际上很多艺术大师,都会进行一些版画创作。一方面,他们在帮助版画的艺术语言进行突变,另一方面,通过版画语言上的突破,也帮这些艺术家在其他绘画或者雕塑创作上带来一些新的可能性。这就是版画的独特性和可能性,虽然做版画也辛苦,但是它的可能性给艺术家很多惊喜。

 

 


圣缘博艺艺术馆展览现场

 

 

Q:对此次展览有什么希冀?希望展览对当下的版画艺术创作有什么推动作用?

A:还是想有一定推动作用的。这次展览,一方面希望可以看到这些学生他们内心追求的东西,他们平常的创作,他们的真实性;创作的作品要有日常性,从思考自身转化为更深层次的思考,赋予当代的观念,进入到哲学的思考阶段,希望这些版画与观众的交流是淳朴的。95后、00后这一代人,可能会有同质性的特点,自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会让很多人的判断力下降,很难把握自己。要重视和鼓励他们个人日常思考的东西,尊重艺术规律,不能被社会上的一些东西所干扰,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学术方面。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这一次展览,可以激发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力,少年强则中国强,希望他们可以有更多发展空间,将版画的审美关系影响到社会上,对美育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Q:您如何看待版画创作语言的当代表达?

A:版画本身有当代性的基因,版画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总是跟当下的时代有相呼应的地方。无论是在革命时代,版画有很好的传播力;还是在商品经济时代,版画又成为揭示机械复制时代标准化,或反讽时代单一化的现象。无论什么时候,版画的创作元素有很多跟当下吻合,它的制作感很强,材料也是大家熟悉的东西,总能反映时代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创造、创新,要有新的语言去开拓版画艺术,不断地挑战艺术审美疆界。

 

安迪·沃霍尔创作的版画作品,被称为波普艺术,他的元素是复数性,但是复数性并不是指版画的签版数量,而是作品中某一元素的重复使用,吻合了大商品时代物质繁荣的社会背景,而丝网版画也恰好凸显了这个时代的呈现方式。一开始,大家可能不清楚波普艺术的表达,但是当后来国内出现超市后,我们就恍然大悟了。我们处在一个机械复制的社会,版画从这样的角度来揭示这个社会,也会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的个性需不需要保持,还是会因为过于丰富的物质,导致我们的个性是不是麻木了,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思考和警示。

 

在村上隆的作品里,大量地使用版画的表现手法,他把传统跟当下流行的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后波普时代的作品。村上隆通过当代的方式呈现日本文化,把很有历史的东西,通过与丝网版画的扁平化语言的结合,使作品具有时尚与日本民族化得以双重呈现,在东西方文化语境中获得成功。丝网版画符合当下时代的复制文化和艺术语言的呈现关系,其所带来的国际效应与流行媒介产生共鸣,是其他画种不能比拟的。

 

 圣缘博艺艺术馆展览现场

 

Q:您如何看待版画创作中手工、科技与艺术家思想的碰撞?

A:碰撞是常有的。这次展览展出的版画,很多采用了电脑技术来制作,一个时代要做属于一个时代的作品,青年艺术家不可能去重复以往的作品,要有时代特征。但是技术如何使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版画讲究程序、工艺,跟现代媒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像这一次展览有几幅关于疫情的黑白木刻作品,里面用了很多数字处理画面的手法,再转化为版画的艺术表达,跟传统木刻的即兴发挥或者是用刻刀深浅的不同,画面呈现出来的看似单调的线条,有一定的平均感,象征着社会上扁平化的思想。但是手工、科技的运用,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能全由技术牵引着艺术家,艺术家在创作时要符合艺术规律,要有自己的想法,不是单一的复制。

 

我认为,版画除了不能在水和空气上承印,其他材料都可以成为呈现物,版画跟材料之间,不是间接关系,也有直接关系。徐冰先生用9·11的粉尘创作的装置作品《何处惹尘埃》,将粉尘视为了一种“油墨”,在形成作品的过程中,跟空间进行了互动转变,使版画有了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感。版画的魅力是,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这台机器、这种技术,但是每个人在制作版画的过程中,都有发现版画转换的可能性,因此版画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