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
罗必武 赵 千
参展学生
李梦瑶 龙奕希 陈锦辉 李浩朋
袁绮媚 陈慧宏 罗 靖 林雅婷
黄菁荟 杨裕丰 朱子健 余紫珊
洪鹤君 李婉芯 陈 蕾 韩栩欣
林 扬 王晓念 王瑞妮 唐文超 朱唯冕
展览地点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美术馆3号展厅
展览时间
2021.6.22-7.6
陈 锦 辉
《金刚可乐》
黑白木刻
240cmx100cm
我的创作主要将易拉罐和僧人相结合,意欲表现当下消费社会中商品的异化。身处于物质丰盛的消费社会中,我们每天都被大量的商品、符号所包围着。消费悄无声息地入侵了我们的日常,并使日常生活发生了异化。商品化的过程物化了带有个体精神需求的僧人,动摇了我们对当下商品的认知和辨识。如今,商品化已成为了一种文化图景。
余 紫 珊
《家中有椅子》
丝网版画
90cmx63cm
椅子作为一个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坐具,它不仅给人们提供座的实用功能,在与人类社会长久的依附关系中产生了很强的象征寓意。我在创作中,将椅子象征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家族结构关系,成为社会变迁中的一个缩影,如镜像般折射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身份变化和社会冲突、个人失忆与记忆的场域。
韩 栩 欣
《便携式社交》
铜版画
70cmx60cm
现下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我们在生活的五彩斑斓中常常找不到自己那抹独特的色彩。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快节奏的城市中,社交生活的也正逐渐变得快速而廉价,经济发展带来的便捷似乎正在反作用于我们的社交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社交关系的距离似乎也成为一种肉眼可见的变化,“快速而廉价”的社交使得我们的关系变得既陌生又熟悉,也脆弱。
王晓念
《距离伊甸园一百米的地方》
丝网版画
85cmx56cm
在我的作品中,本当柔软的毛绒玩偶,却在年轻女性身上留下了伤痕。我以年轻女性的身体作为主体,将玩偶作为一种资本模式具像化的体现,通过身体被虐伤后所留下的“痕迹”,来间接性地探讨个体价值空洞化现象背后的逻辑与反思。新一代年轻群体虽然对事物拥有更强的接受能力,但与此同时这种对个性表现的追求,也正在被消费社会中的商品文化所影响着;人们的个体价值正在被他者不断地消解,变得愈加虚无与空洞,毋庸置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虐待”行为。我们的内在价值在不知不觉中已不再是原来的模样,而满是被资本所裹挟与虐待后符号化的“痕迹”了。
李浩朋
《根本停不下来》
石版画
39.5cmx51.5cm
纵观历史,人类每一次速度的革新都会成为下次突破的标准,在不断追求速度的过程中,人对速度迫切的渴望使其逐渐被速度所异化,成为盲目追求速度的工具。如今发达的科技使人类的生活节奏极大幅度的加速,虽然城市中的一切事物都在给人提供便捷,但是人们也极易在疾速运转的城市中迷失自我。在这个高速运动的时代,人类如何平衡自身与速度的关系?
龙 奕 希
《虚幻与真实的边界》
丝网版画
89cmx60cm
随着事物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密切,我们就像身处于一个大剧场之中。而因个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性,由“碎片”共存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就如同戏剧电影一般,我们在里面既是一个围观者,亦是一个被动的表演者,在不自觉地状态中逐渐迷失,表露出自我。
袁 绮 媚
《重叠的温度》
草席、拓印
120cmx80cm
在生活中,凉席与人的身体亲密接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见证了人们的生命历程,承载着时间和环境变迁带来的褪色、残破等物理变化。以凉席作为载体,通过不同肌理的草席重塑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差异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多维度去探索时间在物化时所形成了记忆与精神。
王 瑞 妮
《9.9包邮》
丝网版画
80cmx55.7cm
我把人们在快递阵列里获取快递这一现象收缩成了一个世界,任何人无论何种身份,都可以进入这个世界。他们在这里移动提取想要的东西,但同时也被捆绑进了这个世界里。每一个快递包裹被地摊式地摆放的时候,和货架的摆法又是截然不同的,它有着“包装”这层媒介,人们视线被包装隔离在外,无法知晓里面究竟会是什么。这一现象,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下,人们通过私人空间在信息流里随意提取信息,同时又逐渐依赖着网络世界,而快递包的收缩世界正是这一现象的折射。人们在这种场域里可以随意活动,但场域中人们遵守着其规则,人们成为了守“规则”的现代人,快递成为了我们的“居所”。
黄 菁 荟
《距离启示录》
木刻版画
100cmx70cm
疫情时代所带来的“一米距离”不仅只是一个必须而又简单的防范距离,更是当代人在社交关系中寻找和确立个人边界感的诉求。虽然距离是在无形中形成的,但当我们需要更多的个人空间或者拉近交往距离时,身体机能会替我们做出反应,然大多数时候并不能替我们解决距离的不恰当所带来的麻烦,在疫情的社会距离的启示下,我们更需要提高自身对距离的认知水平和依照个人的距离需求来为自己设定一个距离底线,以此来满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心理需求,并为自己创造良好的个人空间和人际交往关系以及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秩序。
李 梦 瑶
《帽的第四人称》
铜版画
70cmx45cm
人与时间与痕迹的关系是我作品要讨论的主题。“痕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是一段感性的集体记忆,也可以是一场理性的哲学思考。在创作中,我认为“重叠”不仅可以描述时间的浓度也可以描绘痕迹的深度。在重叠之下,痕迹与痕迹、痕迹与情感、痕迹与事件相互交织形成了全新的视觉内涵,这也促使我以帽诉“人貌”,透过帽顶的捏痕描绘时间的诗学、具体的“人”的存在。
林 雅 婷
《叠影之像》
丝网版画
62cmx89cm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生活需要,观看方式更加他者化,现代的流行消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也越加饱和,过载的信息使得我们的观看方式从阅读简化成浏览,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变得冷漠、机械和同质化。经典事物具有历史性和庄重性,如果让经典的事物进入到现代流行消费的语境中时,它的个性将会被消解,变得世俗化,碎片化,如此会产生一个新的、陌生的语境。我的作品中使用了生活中碎片化的信息,用日常可见的“撕扯”和形式去重新建构经典的事物,通过作品中体现的经典化将熟视无睹转而引起再关注,希望以此警醒观众对他者的观察方式,不要被信息化遮蔽。
洪 鹤 君
《史前的动物观察》
丝网版画
90cmx65cm
我在创作作品中试图构建一个特定场域的空间:这是一些当下的知名的具有某种里程碑性质的室内空间,但却被描绘成如同来自于万载岁月前的原始洞窟,这样的空间里被置入了拉斯科洞穴原始壁画并出现人物,进而产生一个跨时空的对话情境。我们以一个他者的观看方式在看着这些史前的野兽壁画,又仿佛成为了被看的对象。过去的壁画于作品所构建的场域中再现,有鲜活奔跑着的,亦有如同文物一般被放置在展示的地方被观看的,成为了使人沉思的对象,展现了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文明生活之间的冲突。
陈 慧 宏
《今日例茶》
丝网版画
85cmx55cm
泡茶成为我们日常方式的一部分,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我的创作主要是将泡茶这一状态与艺术大师结合起来,仿佛在参与大师们的交流一般。泡包不在单单只是泡茶,而与大师们相处也有了一个单独的空间。透过茶包重新看待大师们的另一种状态,与之交流。和他们对比的同时反思自身。
罗 靖
《新资本论》
木刻、拓印
100cmx75cm
在当下社会,媒体和其所营造的图像景观已经深度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大众面对着媒体无时无刻所产出的海量信息,往往会沉溺其中,甚至失去自我。我的作品将媒体的图像和符号透过一次性筷子,这个快餐消费的产物。将具有时效性的媒体图像转变为新的出土文物。以考古出来的“汉简”样式让它们重新出场。以此来反讽这个时代的社会现象,即这种媒体呈现的“事实”是否还有考古一下的价值”。
朱 子 健
《欲望新游戏》
丝网版画
90cmx61cm
在现代信息化日常中,我们并未真正能感同身受战争中所带来的创伤。在我的作品中,骰子作为虚拟游戏产物的融合,我将残忍、冷血的场景变得似乎梦境化、游戏化。把战争与日常结合,但其实都是虚幻的,将一场战争转化为了一场“赌局”中,反讽当今战争所造成对人的伤害,同时也希望战争如同游戏般是虚拟的不存在的。
唐 文 超
《汹涌人潮》
综合版画
73cmx96cm
在当今社会盲目跟从以及集体无意识化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常态,有一小部分的人从始至终都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在大部分人的眼里他们是特立独行的。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保持如此清晰的头脑,就会被卷入所谓的“正确“漩涡中,而集体无意识就是他的表现形式。我的作品便是阐述这种从众心理导致集体无意识现象的产生,以及思考能力的下降,从而不知不觉中被世俗操纵,在逐渐麻木的状态中失去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力以及思考性。
朱 唯 冕
《Windows1000.0》
丝网版画
40cmx29.7cm
窗户是我的作品的主要载体,透过窗户看世界成为我的日常,是看待社会的窗口。我将美术史上的作品中的人物和场景置换为大众文化下的模样,各种潮流服饰和当下行为让人物在我设定场景中显得不突兀但又残忍,通过以具有美感的美术史人物和残酷的现实对比,试图让观者产生疑问,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美术史?
林 扬
《偶遇》
铜版画
90cm*33cm
在蜿蜒盘旋的楼梯里,不同时代的人物之间的偶遇是我作品的主要内容。楼梯本是楼层之间的联系纽带,而在这个画面上,楼梯则是作为美术史人物与现实人物的社交碰撞的载体。夸张而跳跃的楼梯,让人物的偶遇路线显得曲折离奇。我想借助这个题材,警示人们不要因为电子产品普及而忘记自己最初的社交方式,从而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珍贵的联系纽带。
陈 蕾
《2020号机器运转中》
丝网版画
80cm*55cm
我们的社会在逐渐解码和无序化,许多爆发性灾难事件成为当今主题,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全球的挫折被归结为一种爆发性的、被挤压的、扭曲的、破碎的状态。我将洗衣机的各种元素打散,高速运转的滚筒成为我象征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及快速更替的人类精神状态。洗衣机旋转的功能性被转换为一种破碎无序的社会性。滚筒中旋转翻滚的是被席卷的动物、植物、人类和建筑,是我们当代生活中的迷茫和混沌的现实写照。我试图颠覆人类记忆中的这场灾难,重塑一个抽象的、漩涡式的“场”,重新观看与反思我们当下的生存处境。
李 婉 芯
《潮流最前线》
丝网版画
90cm*53cm
发型是外在价值最为显眼的存在物,不仅与我们身体紧密相连,更是身份的一种符号。就如商品的符号标识彰显了其价值,而发型的标识也同样彰显了身份的价值。在作品中把商品的符号标识与女性的发型进行融合,以此来表达消费对女性身份的再建构,在追求“消费崇高”的后面,所带来的空洞感和模糊感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扭曲与异化。
杨 裕 丰
《“底部”世界》
黑白木刻
90cm*60cm
在当今这个充满着各种物品图像的世界里,景观早已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尤其是被异化的景观。在这个被异化的景观里,我透过对观察方式的改变使人们去直观地感受这图像世界的“内容”,即通过对消费品之一的矿泉水瓶底去折射出这个被物品影像所消费的世界,消费无时无刻都在影响人们,同时也遮蔽了商品和社会的关系,从而也反讽了消费文化带来的社会变化。
End
排 版:张钰沆
编 辑:巫玉斌
审 核:刘 莉、宋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