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毕业季|央美版画系本科生作品(二)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王华祥
版画系主任

 

序言


毕业是一个驿站

      驿站是旅客长途跋涉中经过的临时休息地,它当然不是旅行者的终点。过去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要参加工作,就要成家立业——这就是父母的苦尽甘来,亲戚和老乡们光耀门庭的节日。“大学毕业”是一个人成为人才、成为一个社会中的精英阶层,和一辈子生活有靠的标志。

      但是,自从有了研究生和博士生,大学本科生就成了一个学习生涯的逗号。本科毕业就是一个驿站,毕业证就成了一张路条。但它不是通行证,只是一个过去时态的档案,证明你们所经过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有据可查的痕迹。生活就这么不和你们以及你们的父母打一声招呼就变了:本科不再是从前的本科,人也不再是原来的人。

      大学相当于过去的中学,大学生只能算知识青年,还不算知识分子;大学生还不能算人才,在硕士、博士这一链条上还是个雏儿,还是个半成品,还不能谋生、养家。还不能为社会做贡献,也许就还得继续啃老。而且由于大环境使然,你们还啃得理直气壮,啃得顺理成章。对此,我有几点看法,一是:这是社会进步了。在一九四九年之前,中国的大学生很少,比小学生和幼儿园还少,比今日非洲卢旺达的可能还少。几千年来,读书识字是一种特权,受教育的机会只是极少数人才能享有。所以如果能读几天私塾、读一个高中那就是人中翘楚,鸡中凤凰了;二是:今天大学教育是一种普及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大学生的质量不一定比过去中学生的高,成才率和就业率也不一定赶得上私塾;三是:过度的高文凭化使社会需求和教育内容出现极大的落差与错位。例如,外卖小哥和家政服务员好找工作而本硕毕业生不好找工作;四是:高文凭不恰当地提高了工作的门槛,如小学和幼儿园要硕博士、政府机关也要硕博士,这是对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使用;五是:高文凭化延迟了年轻人进入社会实践的最佳季节——生理和心理上的——令他们丧失进取心和竞争力,甚至习惯啃老和“躺平主义”(“躺平主义”释义源自百度:具体行为是少工作,不进厂,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娃、不消费,维持生存最低标准)……

      对以上现象,我希望这只是中国改革和发展道路上的一段无法避免的过程,总体上的巨大进步和局部的不足与困难相比掩盖不了我们取得的成就。只是,希望毕业生们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让我们过上一种接地气的生活,无论是继续读研还是找工作,都要尽量把问题解决的试错过程看成必要的成本;让我们接受大学生就是普通人,但是我们不要丧失对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实现它的意志和激情。

                                                                                                     王华祥

 2021年5月24日

 

 

2021届版画系本科生毕业作品推介(二)


姓名:陈昕玥
作品名称:《听听我》
作品材质:水粉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李帆、武宏

作品简述:
      这组作品涵盖了我在过去一年中的插画创作,包括《It’s Ok to Feel Not Ok》,《The Plague》,《Small Miracles》和《Speak Just for Me》四个系列。这些作品大多都从我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情感出发,但在创作时,我的目标是让观众够这些画面中寻找到自己的理解和共鸣。

 

姓名:李博韬
作品名称:《等高线》
作品材质:海沙、石英砂、亚克力
作品尺寸:85x85x104 cm
指导教师:李帆、武宏


作品简介:
      作者曾从事炮兵专业,坐标与密位是常见的要素。在空间中,任何一点都能够用坐标数据来表示。
      此装置即是通过指北针校正磁坐偏角,使其放置方位与坐标轴线方向一致,朝向正北。其中每个沙包中的颜色分别对应具体数字,垂直组成坐标数据,由此表示其在平面空间中的绝对位置。其中下沉、暴露的沙坑,展现不为人熟知但真实存在的独特内容,“伪装网”下的生活,哪怕与人讲述,即便毫无保留也难以感同身受。
(现地坐标 X:4427770.7018  Y:20453797.7983  磁偏角:-0-91.7)



姓名:李沁洋
作品名称:《洋洋 Silence of the ocean》
作品材质:木板上丙烯、水变油墨、不锈钢、水泵
作品尺寸:300x90x14 cm
指导老师:李帆、武宏


作品简述:
      文字内容包括了28位处于生命垂危时刻的人,其亲友在网络上为其发出求助信息时,对他们过往人生的回忆性描述,包括他们的品质德行、生活经历、与周围人的情感及关系等,字迹随着水自上而下的流动慢慢显现。这些来自亲友的回忆性表述,带有一种亲近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字迹又在氤氲中渐渐消逝,遗失感也随之产生。



姓名:刘梦婷
作品名称:《无回应之地》
作品材质:旧衣服、修正带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李帆、武宏


作品阐释:
    当情绪感受发出并被看见时,这份力量就存活下来;当它没有被看见时,这份力量就变为“黑色生命力”留存于自身,所处的内心空间就成了“无回应之地”。
    我的整个成长过程常处于情感上的 “无回应”状态,黑色衣服逐渐成为一种 无声的传达。我用白色修正带涂抹在自己的黑色旧衣服上,来重新体会觉察过往的状态,并通过这种有阻力感的持续动作,使自己找到专注于自身动作及感受的方式。从童年时“希望被看到”的缺失,转换为“我看到我自己,我接住我自己”。



姓名:刘宗瑶
作品名称:《素》
作品材质:纸本丙烯
作品尺寸:90x60 cm
指导老师:李帆、武宏

作品简介: 
      心理生长的过程是一座宝藏,里面有太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发掘的过程和伴随而来的珍贵成果可能成为改变个人状态的契机。这件作品历时7个月,从小幅抽象油画棒练习到目前的纸面丙烯抽象绘画,微妙的色彩和刮痕在我在不断内观、洞见情绪的过程中显现。创作过程中精神层面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与“情动”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在此期间我尽力感触着心理躯体化的呈现状态、关注自我的一致性和内心深处情感的再造,通过创作与身体行为有关的“刮画”来进行自我整合与疗愈。正如纽曼在《新美学前言》(Prologue for a New Aesthetic)一文中写道:“我的绘画丝毫不关心空间的布局,当然也不关心形象,我只会关心时代的感受和我的内心感受。”



姓名:魏振一
作品名称:《人间万象(1990)》剧集选其一
作品材质:视频
作品尺寸:PAL-720×576、25FPS、片长16′08″、纵横比4:3、单声道
指导老师:李帆、武宏

作品简介:
      《人间万象(1990)》架空计划的一部分。
      以九十年代所引进的特摄剧集及相关时代背景为参考,制作一段录像,并将之取代于互联网中处于空白态的同名九十年代电视剧集条目。


姓名:谢雨欣
作品名称:《2020年6月10日位于波士顿市的哥伦布雕塑被毁》
作品材质:镓、分析天平、透镜、特图利灯、培养皿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李帆、武宏

作品简介:
      天平右端的雕塑是用金属镓制作而成,是按美国波士顿市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海滨公园的哥伦布雕塑原大微缩制成,镓雕塑的质量为149.20克(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登陆美洲大陆)。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灯光的温度经过透镜的折射逐渐增强,不断融化的哥伦布雕塑在天平上进行着质量守恒的固液转换。本人每天会更换新的完整的微缩雕像,直到展览结束。
      在不断地固化与融化的循环中,假如一切可以重塑,世界将会怎样......


姓名:谢佳怡
作品名称:《相连相知》
作品材质:香、蜡线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李帆、武宏

作品简介:
      香,能够让人进入一种相对单纯的状态,在那裡内心能够得到足够的沉淀。而这种沉淀更让人去直面真正的自己,关心自己内心真正的运作状态。在创作中我也试图寻找一种坦荡。
      此时的香便是一艘小船,摇摇晃晃地将我自万相载向真心本性一岸。



姓名:云惟先
作品名称:《人间万象(1990)》档案
作品材质: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李帆、武宏

作品简介:
      《人间万象》架空行为的一部分。
      以90年代所引进国内特摄剧开放版权的周边商品为参考,重构在剧集《人间万象》及现实空间中直接形成的各类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物件与记录,并将具备商品属性的部分物件置入互联网二手交易平台中。



姓名:吴信昆
作品名称:《我爱你》
作品材质:宣纸
作品尺寸:194.4x194.4 cm
指导老师:武将、康剑飞、谭坦

作品简介 :
      一张图片在计算机的眼里是由像素块组成的,而在人眼中则是由颜色组成的。在这件作品中,我将AI生成的图像再由绘画的手段使其回到最初的构成单位的状态,使其完成从像素到色块的转变。



姓名:管玉芬
作品名称:《路迢遥》
作品材质:纸本综合、木材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武将、康剑飞、谭坦


作品简述:
      最富有生机的往往是最狂野的,不断奋力前进甚至从未休憩并无休止地向生活索取,或许发现自己身处一片新的荒野,周身被生活的原材料包围,而自己正在原始林木的匍匐茎上爬着。



姓名:刘正平
作品名称:《我迷惘于这短暂生命的回响》
作品材质:丝网版画
作品尺寸:430x920 mm
指导教师:武将、康剑飞、谭坦

作品简述:
      作品呈现方式为丝网版画,与我生活中曾饲养过的一些小动物相关,一方面是作为回忆纪念,另一方面也是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一次思考和对于这些问题情绪上焦虑与迷茫的表达。



姓名:于嘉玲
作品名称:《无花果》
作品材质: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武将、康剑飞、谭坦


作品简述:
      那些欲说未尽的,并没有详尽传达的语感是微妙且美的。然而对于像是生活中奇异的缝隙,很多时候并不是安排,或者是功利化地要求才会出现。更像是物我偶然相碰的声响,是隐秘又细小的。但是由于真诚地诉说,也能变成全人类共同的体验。就像是摇曳的树影,水波的反光,都会在某一瞬间给人感动。然而这种时刻,不能言尽,甚至努力描述就会消失,事物的情绪如果仅仅模仿外表就会立刻走向僵化,感受和尺度的精准是无限的,并且没有攀比和痛苦,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且平等。



姓名:章晓晨
作品名称:《Hush》
作品材质:纸本、数码版
作品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武将、康剑飞、谭坦


作品简述:
   永远活泼,永远好奇;永远单纯,永远期待;永远高傲,永远神秘;永远任性,永远自由;永远被原谅,永远被包容,永远被喜欢,永远被宠爱;永远随心所欲,永远有求必应,永远轻松快乐,永远睡到自然醒。这是一个普通的人羡慕普通的猫,重新认识生活的故事。



姓名:周思颖
题目:《BOOK》
材质:纸本、书籍
尺寸:400x250 mm
指导老师:武将、谭坦、康剑飞


作品简述:
      一本书,书里有些字。是不可读文字和图像的结合研究,是过往作品的融合和延伸,继续探讨不可读文字的艺术性和视觉效果。



姓名:刘韬玥
作品名称:《起风了》
作品材质:影像装置
作品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冯梦波、刘丽萍
 


作品简述:
      “我们用自己的肉体来看待、制造艺术;我们信仰享乐,信仰疯狂,信仰神圣,信仰诗歌。”通过科技创造的虚拟世界可以为人们重新构建角色,就宛如是平行世界的灵魂映射,现实的肉体无法禁锢虚拟世界的自由灵魂。从性别的斗争到人机界限的模糊,都是为了回归本真丢弃肉体也要找到灵魂。在十字路口踌躇不前的人们,当风起之时,就该出发了,一直走到这段时间的尽头,也许就能找到了新的世界,在那里,可以随时随地随己之心地自由起舞。



姓名:吕佳洋
作品名称:《江湖奇闻诡谈》
作品材质:打印纸、泥塑
作品尺寸:170x120 cm
指导老师:冯梦波、刘丽萍


作品简述:
虚拟世界,越来越方便人们用来进行艺术创作,而人们也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游戏,游戏将不再仅仅是供人娱乐的玩具,它也可以承载艺术家的想法和概念在当中,江湖奇闻诡谈,是以中国传统神鬼文化,如道士、赶尸、萨满大仙、等为主题元素,设计与未来赛博科技相结合的游戏角色人物。



姓名   马庆
作品名称:《骤雨图》
作品材质:铜板
作品尺寸:120x75 cm
指导老师:冯梦波、刘丽萍

作品简述:
      龙是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标志性想象生物。在亚洲这片大陆被当作雨神广泛信仰,西至印度东至日本都有他们的身影。神龙骤雨降水,福泽大地。



姓名:秦子玉
作品名称:《匣》
作品材质:黏土、树脂、毛线等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冯梦波、刘丽萍


作品简述:
      脆弱与坚韧,束缚与撕裂,柔和与尖锐,在匣中感知生命的诞生与成长。匣是收藏,也是禁锢。是生命之初,也是生命的终末。



姓名:殷宪宁
作品名称:《逃脱幽梦》
作品材质:影像、树脂着色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冯梦波、刘丽萍


作品简述:
      “一场游戏一场梦。”这只名叫空空的木偶不明白,经历了这么多的冒险过后,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最终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



姓名:张可欣
作品名称:《三十又一》
作品材质:数码版画金箔
作品尺寸:大小不一
指导老师:冯梦波、刘丽萍



     

作品简述:

三十又一既代表着季节时间的更替,也是我对作品人物的叙述。我对自身状态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是时间物理概念上的时间,也是成长最快的一个标识。我的喜好我的尝试我对现状的不得志对未来的可期对能力审美的定位对自恋和自卑的一个拧巴阶段都在三十一里,他是三加一的妖怪文物拟人也是三加一拧巴的我自己,感谢这31天内对我鞭策让我成长的每一个人,毕业快乐。



姓名:赵凡荻
作品名称:《朽木和黑狗》
作品材质:木刻版画
作品尺寸:138x103 cm
指导教师:冯梦波、刘丽萍

作品简述:
      这幅作品用带有原始野性感受的木刻版画的方式,运用了一些元素诸如船,黑狗,孤岛,枯木,硝烟,黑狗等符号想展现人类在文明和纷争抑或是战争中的轮回中受苦受难的轮回宿命,最终所有所有的一切都归于虚无的,被代表着终极之悲的黑狗萦绕的原始与死亡之岛上。

 

编辑/李嘉钰
审核/孙亚南、米杰、杨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