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祥
版画系主任
★ 序言 ★
毕业是一个驿站
驿站是旅客长途跋涉中经过的临时休息地,它当然不是旅行者的终点。过去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要参加工作,就要成家立业——这就是父母的苦尽甘来,亲戚和老乡们光耀门庭的节日。“大学毕业”是一个人成为人才、成为一个社会中的精英阶层,和一辈子生活有靠的标志。
但是,自从有了研究生和博士生,大学本科生就成了一个学习生涯的逗号。本科毕业就是一个驿站,毕业证就成了一张路条。但它不是通行证,只是一个过去时态的档案,证明你们所经过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有据可查的痕迹。生活就这么不和你们以及你们的父母打一声招呼就变了:本科不再是从前的本科,人也不再是原来的人。
大学相当于过去的中学,大学生只能算知识青年,还不算知识分子;大学生还不能算人才,在硕士、博士这一链条上还是个雏儿,还是个半成品,还不能谋生、养家。还不能为社会做贡献,也许就还得继续啃老。而且由于大环境使然,你们还啃得理直气壮,啃得顺理成章。对此,我有几点看法,一是:这是社会进步了。在一九四九年之前,中国的大学生很少,比小学生和幼儿园还少,比今日非洲卢旺达的可能还少。几千年来,读书识字是一种特权,受教育的机会只是极少数人才能享有。所以如果能读几天私塾、读一个高中那就是人中翘楚,鸡中凤凰了;二是:今天大学教育是一种普及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大学生的质量不一定比过去中学生的高,成才率和就业率也不一定赶得上私塾;三是:过度的高文凭化使社会需求和教育内容出现极大的落差与错位。例如,外卖小哥和家政服务员好找工作而本硕毕业生不好找工作;四是:高文凭不恰当地提高了工作的门槛,如小学和幼儿园要硕博士、政府机关也要硕博士,这是对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使用;五是:高文凭化延迟了年轻人进入社会实践的最佳季节——生理和心理上的——令他们丧失进取心和竞争力,甚至习惯啃老和“躺平主义”(“躺平主义”释义源自百度:具体行为是少工作,不进厂,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娃、不消费,维持生存最低标准)……
对以上现象,我希望这只是中国改革和发展道路上的一段无法避免的过程,总体上的巨大进步和局部的不足与困难相比掩盖不了我们取得的成就。只是,希望毕业生们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让我们过上一种接地气的生活,无论是继续读研还是找工作,都要尽量把问题解决的试错过程看成必要的成本;让我们接受大学生就是普通人,但是我们不要丧失对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实现它的意志和激情。
王华祥
2021年5月24日
2021届版画系本科生毕业作品推介(一)
姓名:纪丰
作品名称:《仙人过海图》
作品材质:瓷砖、pvc板、综合版画
作品尺寸:296.8×140 cm
指导教师:黄洋、杨宏伟
作品阐述:
一幅家乡景观的再现。以一种波普艺术形式的转换尽可能客观展现其景观现象本身,将它呈现在美术馆中或者理解为使观者能以艺术作品的方式去感知它来达到其语境的改变。语境变化使观者面对它时可能会激发出不一样的思想。通过作品当中的共同性、广义性、公共性等来使作品与观者产生蕴含其自身独特视角的观点,使得不同人对于该作品关注点的不同诠释出不同的作品含义。
姓名:冷玥
作品名称:《花园》
作品材质:影像装置
作品尺寸:205x105x100 cm
指导老师:黄洋、杨宏伟
作品简述:
一个人的花园,更多的意思是一个个人的空间,一个可以自己安静平静的空间。床是休息睡眠的地方,在睡眠的时候呼吸会放缓,大脑会悄悄地开始做梦,缠绕在一起的思绪会渐渐拧开一些。在焦虑的时候休息调整,你停留在一个梦一样的环境里,在一段时间里你调整修养,有所感触或得到平静,醒来的时候就会迎来新的开始。
姓名:李倩儿
作品名称:《月光》
作品材质:纸本、拼贴、综合版画
作品尺寸:200x124 cm
指导老师:黄洋、杨宏伟
作品简述:
寂静夜晚之下听到的声音,是关于月与光——是千万只月兔奔赴回月宫,撒下光与声——与城市回味色与景。这里的“月光”中有关于月的中国传统神话——月宫与月兔,从声音连接到画面需要想象力,这样的想象力并不是空想,而是有根源的,这里的根源就是传统,深刻于灵魂的实在想象。
姓名 :李怡萱
作品名称:《传说》
作品材质:黄铜
作品尺寸 :21x30 cm
指导老师 :黄洋、杨宏伟
作品简述:
不会吧?还有人不知道那个“传说”?比起不知道更可怕的似乎是把传说认错了?
以短篇漫画为主要创作内容,讲述了一个轻松的校园故事。作品在创作中融合了版画图像学,并进一步改善了在创作该作品前,进行的漫画与木刻融合的探索,最终决定以铜版照相制版的方式呈现。
此次创作与上次不同的是,此次作品更加偏向于漫画本身,运用了许多不同的漫画语言,相比起上一次,在故事内容方面更加完整。
姓名:董麒
作品名称:《荒谬之外》
作品材质:铜版画线腐蚀
作品尺寸:75 x45 cm、48 x66 cm、60 x63 cm
指导教师:周吉荣、祝彦春、张战地、唐承华
作品阐述:
荒谬与虚无之外 感性的觉醒 力比多的聚积 意志力的爆发 跨越深渊 向死而生。
姓名:甘倬安
作品名称:《甘》
作品材质:铜版印刷
作品尺寸:200x100 cm
指导老师:周吉荣、祝彦春、唐承华、张战地
作品介绍:
在这几年以来经历过的事,用人物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各种状态和生活时刻。每个人物代表的自己的情绪,想法和性格。在这次创作也给世界说我要实现我的梦。跟你们分享我的世界。
姓名:胡景正
作品名称:《大小孩》
作品材质:铜版线腐蚀
作品尺寸:50x60 cm x3
指导老师:周吉荣、祝彦春、唐承华、张战地
作品简述:
以一种最原始的绘画感的手法描绘我对于世界的各种幻想,对于人类起源的困惑,虚拟与现实的模糊,以童真的感受表达这个世界的荒谬。
姓名:贾旻
作品名称:《生之光》系列
作品材质:铜版画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周吉荣、祝彦春、张战地、唐承华
作品简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命之光得以延续。
姓名:李雨凝
作品名称:《三尺之外》
作品材质:铜版
作品尺寸:70×180 cm
指导老师:周吉荣、祝彦春、唐承华、张战地
作品简述:
鲸一直都是我很关注的生命体,也是我近两年的创作主题。他频繁地出现在我的梦里,我透过窗户望向他的眼睛。在我的认知里,他们一直活在离我三尺之外的世界,在游荡,在消失。我们也终会来到这三尺之外的世界。
“三尺”其实只有0.693厘米,但“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是代表“多”。“三尺之外”也一直都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
在设计画面内容时,我是以一种在现场的状态来表现的——当我在海边漫无目的的游荡时忽抬头一瞥,三尺之外,生命的消散。
姓名:肖宇
作品名称:《双生》
作品材质:蜡,影像
作品尺寸:70x40 cm x2
指导教师:周吉荣、张战地、祝彦春、唐承华
作品简述:
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生命状态的无常性以及自然之力和自我控制力的矛盾冲突。作品呈现的似与不似的共同存在,传达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生命状态存在于自然,遵循和干预,创造新的物态,达到新的境地。
姓名:闫格
作品名称:《关于无尽》
作品材质:影像装置
作品尺寸:尺寸不限
指导老师:周吉荣、祝彦春、张战地、唐承华
作品简述:
《关于无尽》从自身本体出发,意识与潜意识、本我与自我的逐层挖掘,挖掘到的是无尽,无尽的沉默;无尽的演变;无尽的喧嚣;无尽的苍白;无尽的沉淀;无尽的升华;无尽的肉身慢慢消逝。三层互动影像作为媒介,多层投影在附有投影背膜的透明玻璃板,投影的叠加和折射,表现精神与肉体之间连贯透明又多层分裂的矛盾关系;多层反射的影像是梦境也是现实。
姓名:范鑫
作品名称:《关系》系列
作品材质:铜板独幅、油墨
作品尺寸:40×60 cm、35×60 cm x2、16×25 cm x4
指导老师:李晓林、王华祥、李军、孔亮
作品简述:
由女人体与绳索的缠绕表现其与绳索的密切关系,引申出女性与他人、女性对自我的关系的思考。
姓名:关雯
作品名称:《昨天上吊的烟》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180x89 cm 等
指导老师:王华祥、李晓林、孔亮、李军
作品简介:
“ 人把自己在陈述中把握事物的方式转嫁到物的自身结构上去,罗马接受了希腊的词语,却没有继承相应的同样原始的由这些词语道说出来的经验,即没有继承希腊人的话。”----海德格尔。比起冗杂的转度,我渴望更加直接野性的戏剧感。
姓名:黄智宇
作品名称《源》
作品材质:铜版
作品尺寸:60x100 cm
指导老师:李晓林、王华祥、孔亮、李军
作品简述:
用绘画语言表达自我生命体验的感悟,希望将这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传达给观看者。
姓名:欧苑婷
作品名称:《膜》
作品材质:木板、油墨、水性材料
作品尺寸:60x61.5 cm、50x61.5 cm、60x62.5 cm
指导老师:王华祥、李晓林、孔亮、李军
作品简述:
人的自我逃避,与外界的自我隔离。一个人,或一群人,活在圈子里。给自己一层膜,享受封闭与狭小的安全感。这有时候是孤独,有时候又不是,有时候是逃避,有时候又不是。
姓名:王符安
作品名称:《水生植物》
作品材质:铜版
作品尺寸:42x90 cm、30x60 cm
指导老师:王华祥、李晓林、孔亮、李军
作品简介:
来自疫情期间的思考:疾病对社会、个人都意味着什么。重新理解疾病与人的关系。
编辑/李嘉钰
审核/孙亚南、米杰、杨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