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学研究展正在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是对版画系的历史做回顾性展示,及当下新面貌的介绍。六个工作室各挑选一至两门经典课程,阐释各自的教学理念、展示近年来的教学成果,并展出86位优秀在校生和毕业生的278件作品。
本期推送介绍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二工作室概况、优秀课程及展览作品。
展览前言
中国的版画艺术,滥觞于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在李桦先生、彦涵先生、王琦先生、古元先生、黄永玉先生等众多版画大家的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中央美院版画系有着光荣而悠久的历史,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创系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本展览拟对版画系的历史做回顾性介绍,并以六个工作室为线索,阐释各自的教学理念,展示代表性的课程和教学成果,推进版画事业与教学的发展。
此次展览,由版画系六个工作室,各挑选一两门经典课程,择优秀在校生和毕业生约六十位,作品百余件,集中展示版画系的教学理念与成果,并以版画系历史上的各个主要缔造者之间的学脉传承与发展为线索,勾勒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教学与研究方向。
作为国内率先设立的高校专业版画科系,1962—1965年,版画系设立李桦、王琦、古元、黄永玉四个画室,开创了借鉴西方画室制、传统“师徒制”探索个性化教学体制的先河。后来画室制度过渡为工作室制度,系内设立木版、铜版和石版工作室;1981年又在中国率先成立了丝网版画工作室;1991年设置摄影工作室;1999年版画系在系主任吴长江的带领下成立中国传统版画工作室,并筹建版画材料与新技术工作室。
自2003年苏新平任系主任开始,根据《版画系导师教学改革计划》,导师工作室取代了原有的版种工作室成为版画教学的主体。导师工作室制与原有的版种工作室教学模式最大的变化就在于:版画技术的差异性让位于艺术观念的独特性。随着导师工作室的完善,版种工作室在此基础上也得到了更新,近二十年以来逐渐发展成为第一至第六工作室,涵盖了当代水印版画创作、版画材料语言拓展、木刻艺术语言转换、实验性版画、书籍插图、版画与新媒体等学术方向。这一更新执守传统与当代的两端,既保持中西方传统版画、现代创作版画的教学基调,也研究当代版画在新时代立足于现实和未来多元发展的可能性,以期为培养具有丰厚传统文化素养、开阔学术视野与创造性思维的艺术人才而努力。
导师工作室的建立有利于艺术思想的传承和保持国内学术引领的地位,同时也是国际化的艺术教育模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引领下,中央美院版画系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广泛拓展在国际中的影响力。2016年系主任王华祥筹备并建立“国际学院版画联盟”,搭建起国际版画的高端平台。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的建立使中国版画人和中国版画教育由一个模仿者,变为与国际对话者和引领者。2020年初,在王华祥主任的领导和版画系的努力下,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国际版画研究院”,对国际间版画教学、版画创作、版画展览、国际交流、版画技术开发、国际版画发展动向进行了大力推进和深入的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建立与发展是时代的选择,也正是因为众多前辈艺术家对版画的执着和热情,使得版画找到了让它得以滋养的乐土。如今,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立足传统,更力求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求新的突破,“让传统走的更近,让实验走的更远”,为中国版画发展的整体格局贡献力量。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
王华祥
2021年3月
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 版画系第二工作室展厅(局部)
版画系第二工作室
一、建立背景和教学方向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自2004年开始实施导师工作室教学,共设六个导师工作室。在工作室建立之初,担任第二工作室主任的周吉荣老师整合工作室优势、结合自己多年艺术实践经验,提出了将版画综合媒介与材料研究在创作中的拓展作为第二工作室主要研究方向。周吉荣老师的艺术语言来源于对丝网版画语言的消化和推进,有深厚的实践经验。工作室建立之初,他结合自己的艺术特点和版画系教学的需要制定出第二工作室这一研究方向,一直延续至今,期间在此框架下经过多次调整,工作室教学设置已较合理完善。另外,曾有着在日本、美国研修经历的唐承华老师担任任课教师,2008年后又有张战地和祝彦春两位教员加入到工作室教学当中。
曹培伦,《蝇》
木刻
400×200cm
2006年
杨山河,《白噪音之一》
100×75cm
综合版画
2019年
版画系第二工作室即版画综合媒介材料工作室。工作室的教学方向是在对现有版种凹、凸、平、孔版画的传统材料和技法及本体语言的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和实践现代版画的媒介、材料的多维度和艺术表达的深度,进一步拓展版画教学和版画创作的语言材料表现空间。力求在学术思想上丰富和超越传统版画的审美形态和表现形式。在版画的版印基本属性范畴内借鉴和利用传统的和现代的媒介材料资源;探索新媒介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从中获得具有艺术综合表现能力的视觉经验。形成独具个性的表现方法;建立具有多向性思维能力,有独创意识的表达方式,进而融入到当代视觉造型表达的新领域。在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中去理解艺术本源和艺术价值的所在,以开放性,探索实验性为教学宗旨。
杨蝉翼,《话语》
丝网版画,紫外线灯
130×73×75cm
2018年
杨山河,《白噪音之二》
100×75cm
综合版画
2019年
工作室在教学中希望能让学生在对感兴趣的形式材料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到自我的内心需要,最终能把这种偶遇和因偶遇而来的思考结合在一起,用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在这里面,对于形式材料的研究就不再是单单在学习技术,而是把技术学习当成找到自我的一个桥梁。
李荣明,《朗读者系列》
铜版画
21×29cm(共6张)
2010年
工作室重视学生的个人直觉和独立思考,强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和文化形态的发展变化。重视国际性文化交流并参与广泛的社会艺术活动,把版画教育放入艺术的大环境中,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不断调整、更新,让学院教育和学生的创作活动与社会、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总体来说,第二工作室在教学中希望通过对学生具体实践活动的引导让学生逐渐达到“知行合一”。
刘磊,《隐匿之形(一)》
75×55cm
纸浆综合材料
2017年
刘磊,《隐匿之形(二)》
75×55cm
纸浆综合材料
2017年
王霖,《白夜游之一》
84×56cm
铜版画装置
2014年
王霖,《白夜游之五》
84×56cm
铜版画装置
2014年
二、教学思路与特色
学生经过第二年级基础课的学习后在各个导师工作室完成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习。第二工作室的教学分成三年级和四年级两个教学目的不同的阶段,在三年级的第一个阶段中,学生广泛学习版画各项技术并初步实践与创作的结合,在作为第二阶段的四年级学习中突出创作的重要性,最后完成毕业创作。
彭斯,《带红布的人》
78×55cm
纸上色粉水彩
2005年
彭斯,《肖像》
70×50cm
纸上色粉
2005年
学习传统与创作是艺术学习中的两个重要部分,相互牵制又相辅相成。在第二工作室的教学中我们重视学生在每一步对传统技艺或理论的学习中都能体现个人的创造性,也就是“何以为我”。并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帮助学生通过对更广泛的材料、技术的学习和发现,将眼界和意愿拓展的更宽。换句话说,第二工作室提出的强化对版画综合材料的研究是希望学生不局限于前人的方式,而是借助更多自己整合和创造出来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艺术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把这种实践的原动力归于兴趣。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大胆实践艺术形式,这种实践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热情去发现自己的内心需求,艺术上的不断创新就是不断去芜存菁的自我发现过程。
梁必成,《正午的太阳,石头,草丛和风》
照相铜版
160×85cm(共12张)
2017
我们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在工作室教学中我们努力平衡传统与创作的关系。一方面工作室教学提倡创造和发现,另一方面我们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接触、了解并且实践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机会。在教学中我们希望调动起学生创造的热情,但是同时也承认每一个学生要成长为一名艺术家的话更需要在将来回归于本源,这个本源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自己的文化背景等等。所以说,二工作室的教学是在努力平衡传统和创新的前提下大胆提倡通过对新材料新技艺的实践进而使学生努力发现内在自我。
韩青臻,《无题》
铜版画
82×78cm,83×85cm
2013年
三、支撑课程介绍
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将首先通过独幅版画的形式了解版画的印痕美感和画面形式构成的艺术规律,学习铜版画和纸浆材料的制作。在这期间,学生在实践过基本的技巧之后就要求学生在原有的技术规范上打破这种规范,尽自己所能加进自己对于此项技术的理解。学生在第二工作室的第一个学期进行技术训练的同时要完成两方面的思考,一是能不能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版画技术,二是如何利用这些技术表达自己要表达的个人思考。
何诗意,《表象 一》
40×50cm
何诗意,《表象 二》
40×50cm
在三年级的第二学期中,课程主要针对于由版画这一画种生发出的思考方式的研究,在这种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利用更广泛的形式材料来制作作品,材料甚至是超出版画材料的范围。在这期间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创作的状态。学生需要在课程期间努力思考如何利用版画带来的思维方式将林林总总的形式材料组织起来形成一件表达自己的作品。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会根据各自的兴趣了解更多材料和媒介,在长达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做各种尝试,部分学生在此阶段对某种形式的偏好甚至会一直延续到毕业创作。在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后半段会安排学生到外地考察。经过多年的磨合,如今基本上确定了以打开学生的思路为目的,将课堂上对版画思维在创作上的实践置于考察的目的地。
陈育文,《看上去的美好》系列
铜版画
67×100cm
进入四年级后,经过第一阶段的版画创作方法论的课程学习之后,第二工作室在教学安排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入毕业创作状态。在这期间不再安排具体的课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导师与学生定期见面,采取“前紧后松”的教学方法,即在四年级课程初期较频繁听取学生的创作思考,后期给学生更多时间酝酿和完成作品,尽量少介入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更加独立。毕业创作要体现一个学生四年学习的成果,但是第二工作室的教学目的更希望学生认识到通过这一十分投入的创作经历能愈加清晰的看到内在的自己。所以说,我们也十分重视在毕业创作展览完成以后一段时间学生对这次创作活动意义的思维发酵,而这种“学”与“思”的关系正是我们希望学生反复体会的。
倪华夏,《介》一
铜版画
47.5×65cm
2014年
倪华夏,《介》五
铜版画
47.5×65cm
2014年
优秀课程介绍(一)
课程名称:版画基础语言课程
授课教师:祝彦春
课程时间:2020年9月1日——2020年9月30日 共4周
授课对象:版画系第二工作室三年级
授课人数:6
课程简介
版画创作基础也是绘画创作基础的特别表达方式。就是要通过某种方式去体现个人的独特体验和思维方式,把绘画艺术规律的要素集中设置为相应的课题并以个人特质与视角进行呈现,通过“形式结构”入手,在结构和经验表达方式中达到平衡和妥协,即在设计画面的视觉节奏上和物像造型“适配”。
本次所实施的课程为版画系第二工作室专业基础课程。课时为80学时,以独幅版施印的方式处理画面,以此为切入点生成版画基础语言。
注:因疫情原因,本次课程以线上教学方式进行。
教学计划
本课程分为4个单元,以两个主干课题进行教学推进。
1、空间中的线性元素:此课题旨在强化个人用“线”的视角从生活环境中提取画面所用元素,即抽象的结构在二维平面上的“有意味”设置。
2、空疏与拥挤:以视觉经验为参照,探寻视觉物体在画面中产生对照或冲突的可能性,以此平衡直觉想象与理性设计间的关系问题。即借主题提升把握力量与平衡的控制能力。
3、影的情绪投射:以“影调和物像”在空间秩序的排列划分为基础,强调某种不确定的情绪和象征意味的东西。借“影”实施心理空间和画面空间的情感叠合。
4、限色搭配:依据对主题的把握选择个人化的有限的“色相组织”,旨在强化学生色彩感知的归纳控制力。
叶馨泽
学习感言:四周的课程,从一开始的无法跳脱画作业的思维,到学会运用感受力,借助平面化的绘画手段,寻找自己想要创作的主题,收获很大。这一转变尤其体现在“光影的情绪表现”这一课题上,用木偶作为内容,不断的寻找更多的表达方式,有了内化物像的这一过程。在抽象与写实物像之间寻找平衡,一直贯穿在学习过程里。一段时间集中地研究画面的平面性,对版画基础语言的学习帮助非常大。
王一菡
学习感言:祝老师把课程分为四个课题:“线”、“疏密”、“光影”、“色彩”,一步步引导我们改变旧有的观察思路,训练大家对画面的经营能力,并引导我们探寻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独到性。
四周大量的练习使我积累了许多处理画面和拉近所想与所画之间距离的方法,并渐渐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表现对象。受制于疫情,不能用版画完成作业是件遗憾的事,但对于主动把控画面的意识的学习仍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之后的版画创作,是受益匪浅的四周。
张效源
学习感言:在本次版画基础语言课上,受疫情影响虽然不能用版种来进行操作,但运用其他材料也感知到了版画语言的魅力,在过程中接触到了麦绥莱勒,珍妮萨维尔等艺术家,通过对其形式语言的模仿和借鉴,使我在自身绘画语言和主题的探索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本次课程分为四个课题,“线性语言”,“空疏与拥挤”,“光影”和“色彩”,在课程的不断推进中,我能感受到自身的创作状态由起初因对媒介的不适应和语言尚未成体系而感到的茫然,慢慢转变为相对自由的状态,对画面构成的组织,主题的选择,绘画语言的形成均得到了锻炼。
李若煊
学习感言:这个课程老师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度,在课程中基于老师的引导慢慢开始对自身想要表达的东西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课程中的四个不同主题对我来说非常有意思,把画面语言独立出来思考并创作,我感觉对我后面课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冯嫣
学习感言:在课程中,老师通过四个课题的递进引导,让我得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表现我感兴趣的事物,过程中课题与课题之间不断的交织不断补充,老师也给出很多建议与举例,最终跳出来回看作业时从最初的实验尝试到更主动的去观察表现,一张一张作业,我得到一条很充实的关于自己的线索,对于绘画材料的选择对于其中暗含的个人审美倾向都更清晰了。
王明浩
学习感言:九月份一个月的网课,是分工作室之后的第一个课程比紧凑的课程作业说实话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第一次进行如此密集的创作训练,给我自身的创作方式和观察方法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大的课程里面的几个小课题让我学会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观察角度,从线性的梳理到黑白的概括然后是光影的把握最后是色彩的表现与协调都让我对于版画创作方向有了初步的认知和感受。但我觉得收获最大的并不是多样的创作方式和全新的观察角度而是意识到了许多自身知识储备的匮乏和不足,这让我对之后的课程充满了期待和动力也让我对当代艺术的学习和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程总结
本次课程进展状况良好,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总体上作业完成度高,质量亦值得赞许。
因线上教学缘故我有意识增加了授课、讲解、交流的频率,为了能充分实现教学要求和目标,尽量延长相应课时量以保障学生对课题理解的深度和准确性,除了缺少版印的操作性外,网课也强化了本人备课的有效性和相应经验。
—— 任课教师 祝彦春
优秀课程介绍(二)
课程名称:版画概念的空间拓展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s of Printmaking & Three Dimensional Art Creation
授课对象:版画系第二工作室三年级
授课时间:2020年2月24日——2020年4月17日 共8周
任课教师:张战地
(1)课程理念:
正如我们所见,一些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使用看似极端而偏隘的独有技法来表达自己,这对我们来说已不陌生。例如达米恩赫斯特所使用的福尔马林溶液;奇奇史密斯所使用的布艺、铸造、版画等材料,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些多元化的方法都具有偏隘性,因为它是一位艺术家的特定方法;但每种‘策略’所带来的极端性恰又体现了创作个体的独特性。理想的“后现代”艺术在精神内涵上是对“传统”和“现代”艺术的延续,而不是意义的稀释和缩水,只是塑造意义的方式完全地转向了个体谨慎而明智的决定。
《版画概念的空间拓展》这一课程正是希望学生更多发现自己身上的”版画基因”,进而由此更为深入的认识自己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策略”如不建立在对传统和艺术本体的理解上,会是荒唐的。
(2)课程目标:
首先完成相关课堂讨论,涉及版画本体语言和版画概念的变化过程。贯穿课程的讨论内容有以下几部分:1、丢勒的圣母与犀牛。2、地理大发现和第一张腐蚀铜版画。3、宗教改革中的前卫武器。4、启蒙的涟漪与机器的动力。5、浮士德与戈雅的巨人。6、“画册”的出现与劳克累克的石版画。7、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贝克曼。8、安迪沃霍尔和他的朋友。
第二,完成相关实践。除了与印刷相关的内容需要学生就地取材之外,尽量帮助大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想法的材料并利用加改造,进而完成作品。
实践、课堂讨论、阅读三部分分别占40%、30%、30%。
(3)课程内容:
三个课题,每个课题两周(课程总共八周)
1 三维空间的材料与质感
2 动态与复述
3 空间与光
课程的内容承接了三年级上学期的课程,如果说三年级上学期的课程更多专注于较为版画传统的艺术技巧和思考的话,此课程的目的更多专注在版画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所带来的思维方式上的研究。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亦是一个机器复制的时代,版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的,诸如复述性等等的特点是版画这一本体所带来的,在这个课程当中就初步开始对版画这一艺术语言的内在特点进行研究并在更广泛的艺术表达手法上进行实践。
(4)课程学理:
本课程的出发点是对‘版画概念’(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s of Printmaking)的认识。在这里梳理出主要的几点,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希望不断修订。
首先是印刷行为。能促成印刷行为的一定是在某个环境中被需要的信息。印刷行为的力量在于行为本身,它暗指了被印刷物精神层面的能量。印刷行为持续的时间长短指示了被印刷信息作用于受众的程度的高低。
第二,印刷质感。传统的印刷方式有凹、凸、平、漏四种,除了丝漏方式有可能不以纸张作为载体外,其他三种从传统方式的角度都是印刷在纸张上的。以纸张为载体的印刷最大的作用是利于复制,如果我们把复制作用去掉,那保留下来的就是作为不同印刷方式带来的质感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从印刷概念而来的复述性。印刷的结果是制造出很多面貌一样的东西,那所有面貌一样的东西是否都可以称为印刷品呢?其实不尽然,而是印刷概念体现复述性。复述的结果是制造出很多面貌一样的东西,而所有面貌一样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复述品。而复述的力量在于它们之间的无差异性。
第四,印刷带来的波普性。作为印刷手段本身在这里并不重要,而是否能达成传播的可能成为根本目的。
第五,与印刷相关的科学原理。印刷术是科学技术,而如今与印刷相关的科学原理数不胜数,比如酸腐蚀原理、感光原理和诸多物理原理等,这些都是与印刷相关的概念。
利用‘版画概念’进行创作可以落实到不同的形式和材料上,以拓宽版画实践。本课程专注于讨论如何以‘版画概念’为出发点利用相关形式和材料制作三维艺术作品(Three Dimensional Art)。
(5)优秀作业:
图文/周吉荣、祝彦春、张战地
编辑/李小薇
审核/孙亚南、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