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学研究展正在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是对版画系的历史做回顾性展示,及当下新面貌的介绍。六个工作室各挑选一至两门经典课程,阐释各自的教学理念、展示近年来的教学成果,并展出86位优秀在校生和毕业生的278件作品。
本期推送介绍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一工作室概况、优秀课程及展览作品。
展览前言
中国的版画艺术,滥觞于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在李桦先生、彦涵先生、王琦先生、古元先生、黄永玉先生等众多版画大家的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中央美院版画系有着光荣而悠久的历史,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创系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本展览拟对版画系的历史做回顾性介绍,并以六个工作室为线索,阐释各自的教学理念,展示代表性的课程和教学成果,推进版画事业与教学的发展。
此次展览,由版画系六个工作室,各挑选一两门经典课程,择优秀在校生和毕业生约六十位,作品百余件,集中展示版画系的教学理念与成果,并以版画系历史上的各个主要缔造者之间的学脉传承与发展为线索,勾勒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教学与研究方向。
作为国内率先设立的高校专业版画科系,1962—1965年,版画系设立李桦、王琦、古元、黄永玉四个画室,开创了借鉴西方画室制、传统“师徒制”探索个性化教学体制的先河。后来画室制度过渡为工作室制度,系内设立木版、铜版和石版工作室;1981年又在中国率先成立了丝网版画工作室;1991年设置摄影工作室;1999年版画系在系主任吴长江的带领下成立中国传统版画工作室,并筹建版画材料与新技术工作室。
自2003年苏新平任系主任开始,根据《版画系导师教学改革计划》,导师工作室取代了原有的版种工作室成为版画教学的主体。导师工作室制与原有的版种工作室教学模式最大的变化就在于:版画技术的差异性让位于艺术观念的独特性。随着导师工作室的完善,版种工作室在此基础上也得到了更新,近二十年以来逐渐发展成为第一至第六工作室,涵盖了当代水印版画创作、版画材料语言拓展、木刻艺术语言转换、实验性版画、书籍插图、版画与新媒体等学术方向。这一更新执守传统与当代的两端,既保持中西方传统版画、现代创作版画的教学基调,也研究当代版画在新时代立足于现实和未来多元发展的可能性,以期为培养具有丰厚传统文化素养、开阔学术视野与创造性思维的艺术人才而努力。
导师工作室的建立有利于艺术思想的传承和保持国内学术引领的地位,同时也是国际化的艺术教育模式。2016年系主任王华祥筹备并建立“国际学院版画联盟”,搭建起国际版画的高端平台。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的建立使中国版画人和中国版画教育由一个模仿者,变为与国际对话者和引领者。2020年初,在王华祥主任的领导和版画系的努力下,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国际版画研究院”,对国际间版画教学、版画创作、版画展览、国际交流、版画技术开发、国际版画发展动向进行了大力推进和深入的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建立与发展是时代的选择,也正是因为众多前辈艺术家对版画的执着和热情,使得版画找到了让它得以滋养的乐土。如今,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立足传统,更力求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求新的突破,“让传统走的更近,让实验走的更远”,为中国版画发展的整体格局贡献力量。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
王华祥
2021年3月
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 版画系第一工作室展厅(局部)
版画系第一工作室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就开设了水印木刻课程,成为中国现代水印木刻高等教育最早的先行者。1950年李桦先生发表《关于木刻的水印拓印法》,后来黄永玉先生也根据自己在荣宝斋学习传统水印木刻知识并结合自己创作经验总结发表了《木刻的水墨套印技法》一文,这都成为中国现代水印木刻教学最初重要的文献。也培养出中国第一代水印版画人才,赵瑞椿、梁栋、宋源文、广军、张佩义等先生均创作出优秀的现代水印木刻艺术作品。秉承我院先辈建构的现代水印版画学术脉络,力图将第一工作室打造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当代水印版画工作室。
第一工作室课程建构思路基于中国传统水印版画的活化与当代表达,力图将水印版画从狭义的技术版种概念中剥离出来。我们希望培养出人格健全并富有激情和创造力,有自我独特表达路径与方法,同时又深植中国文化根性和国际开阔视野的未来艺术家。
版画系第一工作室现有在职教师三位,分别是:陈琦(工作室主任,教授)、杨宏伟(教授)、黄洋(副教授),教学方向为当代水印版画创作。
优秀课程介绍
(一)图像构成研究(上下)
1、图像构成研究(上)黑白构成:
训练学生黑白构成的点线面语言,强调原理性因素,让学生掌握黑白语言的基础进行个性化创作。在不同的背景上加上不同的点线面的面积形成画面的能力。
2、图像构成研究(下)色彩构成:
该课程主要教授色彩原理、色彩构成、颜料制作和色彩情绪表达等方面的认知与创作实践问题,以便在全面进入水印版画专业创作前树立完整的平面艺术创作意识与表现技巧。让学生对图像构成基本规律有一定的知识性认识,为后续的“木版语言转换”和“分版逻辑”课程铺垫基础。
孙静宜,图像构成研究(黑白)
俞馨怡,图像构成研究(色彩)
(二)刻法研究
通过“刻法研究”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具备对传统刻法、非传统刻法、数字刻法的认知以及使用,让学生在认知不同刻法的同时,个性化的探索制造版面痕迹的方法。训练学生对于刻的认知和寻找自己的产生痕迹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新技术使用的兴趣以及对未来版画表现语言的探索,主要教学内容:
1、传统刻法:结合临摹和鉴赏,教授中国传统拳刀、单刀的使用。
2、现代刻法:强调刀法的表现与运用。
3、非传统刻法(有意味的痕迹)任何可以在版面造成痕迹的方式,主张发挥个人性。
4、数字雕刻:激光雕刻、数控机床。
丁科,单刀刻线练习
田绘楠,传统雕版饾版练习
周佳庆,非传统刻法练习
武艺,机雕刻法练习
展览作品介绍
田绘楠,《山海经图录修正系列一》
饾版水印木刻
45×35cm×12
2018年
田绘楠,《帝江》
田绘楠,《旋龟》
俞馨怡,《三原色是黄品青》(局部)
29.7×42×5cm
邓明东,《浑观No.6》
综合版画
42×78cm
2019年
邓明东,《浑观No.7》
综合版画
36×26cm
2019年
丁科,《演生 I 》
水印木刻
45×45cm
2018年
丁科,《演生 II 》
水印木刻
39.4×48cm
2018年
纪丰,《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卑家店一街村村口牌坊》
丝网版画
90×43cm
2020年
姜子硕,《“迹”系列之一》
拓印版画
45×45cm
2020年
姜子硕,《“迹”系列之二》
拓印版画
45×45cm
2020年
延艺,《次元进化论 (1)》
36×26cm
纸本手绘
2020年
延艺,《次元进化论 (8)》
36×26cm
纸本手绘
2020年
杨梦萍,《蛙》系列之1
29.7× 21cm
数码版画
2020年
杨梦萍,《蛙》系列之2
29.7×21cm
数码版画
2020年
周佳庆,《问影(1)》
60×80cm
减版水印木刻
2018年
周佳庆,《问影(4)》
60×80cm
减版水印木刻
2018年
图文/黄洋
编辑/李小薇
审核/孙亚南、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