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桃坞镌印—2020全国版画(木版)学术邀请展”苏州版画家作品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桃坞镌印—2020全国版画(木版)学术邀请展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
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
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
学术主持:
苏新平
承办单位: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
江苏版画院
苏州市美术家协会
张家港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张家港市美术馆
金鸡湖美术馆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
首展时间:
2020年9月25日—11月15日
首展地点:
张家港市美术馆一楼、二楼
巡展时间:
2020年12月3日—2021年1月5日
巡展地点:
金鸡湖美术馆
首展开幕时间:
2020年9月25日下午15:30时
开幕地点:
张家港市美术馆一楼
苏州市参展版画家作品
姑苏四大名园·沧浪亭(木版水印)·顾志军
姑苏四大名园·留园(木版水印)·顾志军
姑苏四大名园·狮子林(木版水印)·顾志军
姑苏四大名园·拙政园(木版水印)·顾志军
姑苏漫记(木版水印)·王雨中
荷风舞动之三(木版水印)·王雨中
荷风舞动之四(木版水印)·王雨中
富贵年华(木版水印)·张天星
千山万壑(木版水印)·张天星
丝绸春秋(木版水印)·张天星
出游(木版水印)·顾勤
光1(木版水印)·顾勤
对话之永恒(木版水印·综合版)·韩东
物象本心生(木版水印)·韩东
绽蕾暗香(木版水印)·韩东
面对面之二(木版水印)·李影
诗和远方(木版水印)·李影
苏城瑞雪(木版水印)·李影
寂·2020(木版水印)·王允
聚(木版水印)·王允
重构·守望(木版水印)·王允
浪花红颜一二三(木版水印)·姚永强
那山那水那舟(木版水印)·姚永强
时光飞梭(木版水印)·姚永强
沧浪之水(木版水印)·庾武锋
守望(木版水印)·庾武锋
迢之奔奔(木版水印)·庾武锋
光阑(木版水印)·陶亚青
伽柏(木版水印)·陶亚青
当代“姑苏版”的实践与创新
隋丞
“姑苏版”有着悠久的历史,桃花坞版画作为“姑苏版”的名片,是明清以来中国传统版画的高峰。“姑苏版”具有中国传统版画的典型特征,同时由于苏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是中国最早融合中西文化的典范。不但在本地家喻户晓,也在中华大地驰名远扬,且“姑苏版”又吸收了西洋绘画的技术,远播日本、欧洲,传播了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了解当时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生活的具体而鲜活的范本。
“姑苏版”包含了中国传统优秀版画的特色,同时也在融合和吸收西洋绘画方面走在了前列,对于发展传统、吸收外来文化以及创新,都是自觉的实验者。当代“姑苏版”的继承者和创新者,更是一个优秀的群体,活跃在苏州地区的当代“姑苏版”第四代代表艺术家顾志军、凌君武、王雨中、张天星以及新生代艺术家顾勤、韩东、李影、王允、姚永强、庾武锋等,对继承和发展地方文脉和当代文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地方文脉是指成百上千年传承下来的,有地域生活与审美习俗的总体文化特征体现。在艺术的美学、图式、风格上有一致性,流传有序,技术上有独特性,具有模式化、固定化、成熟化的特征。因为独特性和线性的结构传承关系,也是地方文脉存在的理由。随着地域概念的消失,这种关系转变为过去式,因而地方文脉的发展特征是向后看的,是单一线性的结构。地方文化与文脉的发展受限于这种非扩展性和单一性的传承方式。
当代文化是并不特指西方1980年以来发生的艺术,西方称之为后现代主义或者后工业社会的艺术。当代文化是特指互联网普及之后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特点是国际化、共时性、去地域化。在艺术表现上为表达空间、时间的新含义和多重的理解,强调身体、身份、女性、种族、战争等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特征表现为强调思想、思维的创新性、去技术、去风格化;强调用哲学化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世界;强调知识在艺术中的作用;强调方法论;强调以社会学、图像学等新兴学科去理解与分析社会,同时又将这一切转化为大众可以欣赏甚至是乐于接受的方式。是一种完全开放的系统,甚至模糊了生活与艺术的界限。是一个网络的立体结构,无始、无终、无中心,强调的是现在和将要发生的艺术。是一种多层、多重和多维的系统。
要突破地方文脉与当代文化之间的鸿沟,其实是一个难题。“姑苏版”的继承者们在运用古老技术和当代社会生活表达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顾志军的作品将苏州的传统建筑、古代人物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置,突破时空的限制,展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通过镜像、并置、挪移、剪切等当代艺术的手法,表达了断裂、交融、继承、发展、创新的文化诉求和复杂的心理结构,对于“姑苏版”优秀传统技术转换为当代文化意识的表达,做出积极而卓有成效之贡献。
凌君武的作品对苏州园林的写意性描绘,改变了“姑苏版”的实用印刷特征。通过具有书写意识的“笔触”将中国写意画的方法引入作品中,作品内容与表达方法的东方性,使“姑苏版”摆脱了实用性,体现了一种创造意识。
王雨中的作品通过对传统印刷方法的改变,多层次地重叠印刷,让物象丰富且有光感,符合现代人的视觉审美特征,表现了一种新的视觉体验。同时他还运用“全景”的方法,将现代苏州人的现实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拓展了“姑苏版”的边界。
张天星的作品在构成形式上,具有强烈的当代意识,采用“分割”和“多幕”的方法,将符号化的山水和具象的人物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能脱离具体的景物,进入一种审美的观看中。人物虽然刻画深入又深刻,但也脱离了具体人物,上升到对文化精英敬仰和对凡人英雄的敬慕之情,成功地实现了通过艺术介入生活的理念。
在新生代艺术家中,顾勤的作品以另一种视角呈现了自我的观看与理解。艺术家“缩看”物象,同时也是放大物象。在大场景的作品中,又运用木版画的特殊语言来再造山水景观,区别于传统山水的意境而进入社会景观的再造。
韩东的作品放弃了对物象的现实表达,进入了对社会、人、动物之间关系的探讨,座椅在宁静的空间中体现了一种人与环境的疏离,白马与楼梯暗示动物与环境的依赖。人、白马、断裂的网、远处的山、规则的人造景观,都是艺术家对现实社会的反省与反思。
李影的作品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体现了这一代艺术家对生活和艺术的态度。画中反复出现的代表传统文化的典籍与窗外新崛起的建筑,仿佛艺术家在画面之外凝视着这一切。对于文化空间和物理空间的敏感,显现出艺术家对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之间冲突的思考。
王允作品中的重构与守望表达了其对传统的眷恋和对当代文化的渴望。作品中的鸟笼与无人之境反复出现,与古老的水乡、现代的都市相互呼应,把艺术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焦虑之情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姚永强的作品则体现了一种乐观的态度,对于传统文化的景观的当代表达怀有一种自信的乐观。他思想既游曳于山水之中,也荡漾于当代都市景观之中,对古老文明的骄傲和对当代文明的赞美集中于“姑苏版”的水墨韵味之中。
庾武锋的作品对于新科技与新事物充满了积极的赞美,礼花与高速公路上疾驰的车辆,体现了一种欢乐的氛围与速度的激情,高铁站交错的人影把速度与节奏进行了巧妙的组合。而其另一个系列中嬉戏悠闲的猫儿们则呈现出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景。
“姑苏版”的第四代和新生代艺术家利用卓越的传统技术与技法,实现了当代思想意识的表达。突破了传统美学、图式、风格上的一致性及技术的藩篱。改变了“姑苏版”模式化、固定化的特征,在发展了地方文脉特点的同时,又与当代文化进行了紧密的结合,使地方文脉向扩展性、多维性、多向性方向发展,实现了地方文脉向当代文化转型。
传统文脉需要与当代文化进行连接。地方文脉是有地理特征和区域特性的文化现象,在地理风俗和审美习惯上被地方大众广泛接受和运用,也是地方文化的基因,因而受到广泛的喜爱。当代文化的属性中,对于被大众接受,包括艺术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其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地方文脉使该地域的人享受传统文化,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在全球化背景之下);而当代文化使人们反思自己,从而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将传统地方文脉和当代文化进行连接,可以获得双重的效果和新的可能性。
传统文脉与艺术需要创新,而不是仅仅成为“非遗”。地方文脉要保留,明确文化的流传和历史,确立自我身份的独立性,知道自己是谁。但是,文化身份的独特与当代互联网文化的发展客观上又有了冲突。我们针对的问题越来越国际化,因此,地方文脉和当代文化就变为了一种冲突关系,许多问题无法用现代文明的方式去解决。因此地方文化与文明面临更新和重建的问题,在观念和思维上如何与现代文明连接,如一些传统仪式、已经被科学证明了的错误认知,可以通过娱乐的方式、修正的方式,通过现代文明的方法来把这些元素进行重新叙事和阐释,清楚文脉的独特性和现代性的冲突和融合,从而面对当下的社会和文化问题,建立新的文化样式,使地方文脉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动态的有机体,而不是刻意保护和恢复的非遗模型。
中国版画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从新兴木刻到改革开放后的版画之路,不再赘述。在展示这些成果的同时,“姑苏版”“桃花坞”作为传统的艺术资源,通过“桃坞镌印”展览形式同时呈现,其实是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的方式之一。以此对比使人们认识文化的发展文脉与历史。共时的展示与共同的认识是一种多重、多维理解当代艺术的方法,也是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连接的有效方法之一。从当代艺术反观,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传统文脉。
展览本身是当代文化的现象之一。如果不把展示作品的意义作为前提,而把展览本身定义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思考,传统文脉与当代文化中的诸多不同点,就可以将传统文化作为当代文化中的一个元素,而纳入当代文化的系统中,而不是作为二元对立的形式存在,传统的文脉需要和当代知识与艺术系统相连接,才能有裂变的可能。
隋丞
深圳大学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网主编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学术秘书
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