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毕业季|央美版画系研究生作品(二)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IAPA毕业季|央美版画系研究生作品(二)

中央美院版画系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系主任寄语
 
毕业/就业/失业/就业/毕业

同学们好!冬天还没过完,春天就突然到了。你们也马上就到毕业展的时候了。按惯例,我总要为你们的展览写上几句话,那我就想写点儿希望和祝福吧。

首先,我先说说今年毕业展的特殊性。由于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我们今年的毕业展不能在实体美术馆展出了。自去年一月二十三日国家宣布武汉封城和全国停工停课以来,直到四月中旬也没有完全复工,大中小学也仍然没有解禁。我们非常理解并支持政府的做法,都是为了师生们,尤其是为学生们的生命安全着想。为了毕业创作能够顺利而且保质保量完成,我们在大院领导的带领下,开了很多次会,制定了网络教学和网络管理等科学而又系统的实施方案。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完成了毕业作品和毕业论文的工作。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在接受网络教学和网络美术馆展览的时候,可能是全院所有院系中最无障碍的。为什么呢?因为版画系的教学秉承了版画人的开放基因和科学头脑。我们欢迎任何变化,并因此激活了创造的潜能。不能做版画,没有关系,画画就是了。不想在纸媒和画布上画画,没有关系,用电脑软件画画就是了。不能到生活中去收集素材,没有关系,在网上搜集就是了。你们的身体虽然受制于门窗和围墙,但是你们的视野比以前更宽阔了。古人讲祸福相依,是的,因为疫情之故,我们和整个国家一起全面地深入到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里来,这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

实际上,在此之前,中国人从生活到工作,都已经全方位地开启了网络空间的新时代。而你们的展览,需要呈现如此大的数量和规模,这是线下空间做不到的。从我们了解的信息来看,也应该是走在全国和世界前列的。你们将与人类发展的重大事件,或许是东西方国际环境的拐点一起,被历史记录下来。我期待你们的展览成功!也希望你们从大的时空观看待问题。
接下来,我想对你们说一些建议和祝福。今年特别流行“拐点”这个词。比如,当疫情上升到峰值时叫做“拐点”,经济下滑到底时叫做“拐点”,中美关系由解冻到合作到摩擦到对抗都叫“拐点”。人类真的是活泼得很,没有一天不搞事。但是作为个体的人是被动的,是随国际大气候、国家族群和社会阶层潮起潮落的。所谓人生无常是也。

毕业,是你们人生的一个重要拐点。是往好处拐,还是往坏处拐,我不知道,因为我不是算命先生。以我的有限认识能够提醒你们的是:人生一定充满磨难与挑战,关键是看你们用什么态度去对待。你如果是只燕子,那就会找个屋檐做个小窝过日子。如果你是只狐狸,就会去找鸡拜年,希望你别太贪心。如果你是只羚羊,那会练就一双保命的飞毛腿。如果是头猪,那就会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后果自负。如果你是只绵羊,就会做好被剪羊毛的准备,否则又能怎样呢?如果你是老虎,就会高兴地奔向森林。如果你是只雄鹰,那就会体验到天高任鸟飞。其实,你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不是上述生物的任何一种。但是人性是复杂的,人承接欢乐和苦难的能力是无边的,人的建设和破坏能量也是无穷的。人是一种高智商的动物,这也是人类不幸的根源。不过,你们只要有坚强活下去的意志,你们就能像以上诸般动物一样,以合适的姿态活下去。

同学们,你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候毕业,或许毕业叫做就业,或许毕业叫做失业。但是只要你们心中的希望之光不灭,任何灾难都会唤醒你们求生的动物本能。动物本能很宝贵啊!但是,你们还得有内心的善和爱,以及有一颗听天不由命的既谦卑又骄傲的非凡之心。这样你们才能应对一切坎坷,战胜一切磨难。我还要提醒你们的是,你们除了具备人的一般属性,你们还有特殊的属性,就是:你们是职业化的艺术人,你们不仅有发现美的天赋,也有创造美的能力。你们可以为社会提供美和善的东西。我希望这些东西既能滋养人民,又能养活自己。


王华祥  2020.4.15

 


2020年版画系研究生毕业作品推介
02
 

 

 

刘军伟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版画媒介研究
指导教师:周吉荣
作品介绍:我从视觉经验和记忆出发,对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进行解构和重组,在记忆和现实的交错、叠加、融合、对抗中,空间造成了一种视觉假象,而空间里的对象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有关。现代空间的构成离不开人的存在,有人的地方就会留下蛛丝马迹,发现与被发现,凸显与隐藏似乎就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在这里显露无疑。结构分割了空间,同时也分割了时间,空间的另一端将通向哪里我们无从得知,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为意识活动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场所。疫情发生以来,从1月23日武汉封城到4月8日解封,我的创作也基本是在这个时间段完成的。空间由禁到解,开始向外拓展延伸,一方面对应了当下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是对人的潜意识活动的暗示和指引,我所建构的空间意在传达这几层含义。


《真实空间》(系列)  56cm x 75cm    数码版画

 


刘洋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版画语言研究
指导教师:李晓林
作品介绍:人类的眼睛和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是一种日常性的发现与忽略的守恒。我们以为世界尽收眼底,其实世界还隐藏了太多的秘密,有时候,我们只有借助了某种工具,才会发现这个已经波澜不惊的世界里,还咆哮着那么波澜壮阔的暗流。

《Nothing》(系列)  50cm x 60cm  纸本油画棒

 

 

倪政鹏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版画应用性研究
指导教师:康剑飞
作品介绍:常常在生活的某一时刻偶然行径,从最平凡的事物中寻找一份纯粹和专注叙述一处旁白,一个舞台剧般即将开始的瞬间,简单的场景似乎也暗示着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一切都还没开始,重新拾起逝去时光。当画面中生发出的叙事越走越远,其中的几何学立即呼唤着目光的回归,而当其中的几何学逐渐开始乏味,潜在的叙事又浮现边界之外的记忆,回应了我的凝视。
我希望像诗一般行走,创作着,在这喧闹的世界里寻觅一处静室,思考着,人类个体与这个世界的神秘关联,而我应该如何自处,即在此地,又不被此地所改变,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铭是:我从未长大,却从未停止过成长。希望某一时刻世界同样回应了我的凝视。


《沿途的旁白》(系列)  尺寸不等  纸本素描

 


牛杰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版画色彩研究
指导教师:刘丽萍
作品介绍:《象》系列作品阐述
祖国的繁荣富强, 多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中华民族的整体特色,也包含各民族本身的丰富文化特征。《象》系列作品以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为题材通过水印的手法,表现中华祥和之象。
在表述主题的同时,作者在版画语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探索中,努力寻找“象”似与不似的契合点,希望作品能够获得大多数人对“美”的共鸣。同时,对版画与其他画种之间关系的思考一直伴随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并尝试将制版中的偶然效果予以保留和利用,从而拓展版画的特性和趣味。

《象》  98cm×60cm    椴木板、宣纸

 

 

时洁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版画概念研究
指导教师:李帆
作品介绍:创造一个世界需要一番勇气,需要不断的相信自己的生活。我所做的就是持续的去爱、感动、焦虑,然后回到平静。我只相信最直接的真实,它从情感开始,凝固在每一个安静的瞬间。
我所选择的画面场景,都是在平凡之处内心被激起的涟漪。它们与我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内在联系,承载了我的情绪。我迫不及待的想表达它们。在创作中,偶尔我会将画布外的光影对画面造成的影响直接加入画面中,成为表达的一部分。最终,我所呈现的是内心的守恒秩序和最真切的情感。

《没有雨的房间》系列  尺寸不等  油画 

 

《良宵》(系列)  尺寸不等  油画

 


宋有为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版画语言研究
指导教师:武宏
作品介绍:自然界中,体积庞大的生命往往被貌似弱小的生命控制;一种生命体被另一种生命体取代,从而又有了新的开始,周而复始。我的系列作品《微观的入侵》主要是由六幅画和一个影像作品组成,他们缘于我的痛感体验。病毒虽微小,但足以破坏体积更大更强的生命体,或吞噬或融合,最终共生,并以此循环往复。因此我找到了一种自发的抽象元素,也在我之后的创作中不断出现,这些元素作为素材,以简短的片段式的视频呈现,作为一种自我纪录的方式,通过运动的画面去呈现一种对抗与交融,这种对抗与交融也隐喻着生物界平等的自然法则。

 

《臆想》 280cm x 127cm    平版

《表情》 280cm x 127cm    平版

《生长》 (系列)   39cm x 39cm    铅笔

 

 

王海迪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版画语言研究
指导教师:陈琦
作品介绍:我们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内容所切分,但碎片化的模式可以让我们迅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或许也我们可以将碎片化的时间重新整合来实现效率最大化。作品以碎片化的方式将生活中的常见器具重新拼凑组合,将存在、虚无交织于一物之中,欲传递出另外一般生命体验。
芭蕉叶肥枝大、须根迸发、冬枯春生,生命顽强。在诗人眼中,芭蕉忧愁、是离殇:“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佛家眼中芭蕉是空灵:“当观是身,犹如芭蕉,热时之焰,水沫幻化。”在画者眼中芭蕉是“绿天如幕”、错乱叠加的空间之美。这系列作品基于芭蕉的自然形态,与残破碎片及线性的“拱花”语言结合。将现实存在与虚空幻想相勾联,重新去诠释芭蕉的空灵美感。

《北冥》 (系列组画)   90cm x 270cm    宣纸,水印木刻

《碎》  50cm x 100cm    宣纸,水印木刻

《芭蕉弄叶》  45cm x 45cm    宣纸,水印木刻

 


王立亚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版画色彩研究
指导教师:祝彦春
作品介绍: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在面对人生各种境遇中,我自然而然的由记忆编码对皱褶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体验。有别于当下网络美图泛滥、千篇一律空洞乏味的审美感官。我试图用一种柔软的,不漏声色的基调,来表现某些坚固的,无法抹去的东西。

 

《牡丹》  50cm x 70cm    丙烯、布面

《DJ》 24cm x 18cm    丙烯、布面

《金色》 49cm x 33cm    丙烯、皮纸

 

《繁花与人体》  (系列)  32cm x 57cm    水彩、彩铅、纸本

 

 

《花卉》  尺寸不等   丙烯、铅笔、纸本

 

 

王世航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 数字技术与版画媒介
指导教师:王华祥、陈琦、陈小文
作品介绍:共享时代系列作品源于我对社交媒体“刷朋友圈”的思考,互联网虚拟空间中上传的大量信息承载了现代人类的新文化,我们生活在现实与虚拟世界共存的图像世界中。“刷朋友圈”是一种付出行为,而结果是大量的信息被搁置在那里,我通过对这些图像信息的不断的收集、存储和分类,试图将这些被遗弃而又丰富多彩的图像再次利用,也许可以在某个偶然的时刻可以再次给这些信息元素的原作者产生某种召唤。
艺术的发展紧接时代并受其启示,艺术家修拉通过科学革命对光的重新认知,摆脱了画家上千年在调色版上调色的传统,而用小圆点和纯色色点作画(在一定的距离看上去,这无数的小点便在视网膜上造成所寻求的调色效果)。而在现今的数字信息时代中,我试图放弃画笔,不再浪费现实世界中的一滴颜料资源,直接与互联网中索取我所需要的一切来制作一件通过画笔和颜料完成的经典之作——《大碗岛星期天上午》,然后再将完成的作品回归于网络世界之中。
我对这种虚拟数字世界的存在有某种危机感,即使最终我们会更全方位的融入到数字信息空间,去享用它给我们带来的一切。我也更倾向于相信真实取决于通过身体劳动所获得的过程体验,所以,我试图通过繁复工作这一行为将这种虚拟存在变得更具真实感。

 


《共享时代》(系列)   222cm x 330cm    艺术微喷

 


吴慧媛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中国传统版画研究
指导教师:张烨
作品介绍:试图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情境中加入现代绘画语言及表现手法,以花草为主要题材,通过水印材质的细腻及通透性,表现幽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传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芳草萋萋》(系列)   50cm x 50cm    水印木刻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线上美术馆参观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