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毕业季|央美版画系研究生作品(一)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系主任寄语
同学们好!冬天还没过完,春天就突然到了。你们也马上就到毕业展的时候了。按惯例,我总要为你们的展览写上几句话,那我就想写点儿希望和祝福吧。
首先,我先说说今年毕业展的特殊性。由于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我们今年的毕业展不能在实体美术馆展出了。自去年一月二十三日国家宣布武汉封城和全国停工停课以来,直到四月中旬也没有完全复工,大中小学也仍然没有解禁。我们非常理解并支持政府的做法,都是为了师生们,尤其是为学生们的生命安全着想。为了毕业创作能够顺利而且保质保量完成,我们在大院领导的带领下,开了很多次会,制定了网络教学和网络管理等科学而又系统的实施方案。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完成了毕业作品和毕业论文的工作。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在接受网络教学和网络美术馆展览的时候,可能是全院所有院系中最无障碍的。为什么呢?因为版画系的教学秉承了版画人的开放基因和科学头脑。我们欢迎任何变化,并因此激活了创造的潜能。不能做版画,没有关系,画画就是了。不想在纸媒和画布上画画,没有关系,用电脑软件画画就是了。不能到生活中去收集素材,没有关系,在网上搜集就是了。你们的身体虽然受制于门窗和围墙,但是你们的视野比以前更宽阔了。古人讲祸福相依,是的,因为疫情之故,我们和整个国家一起全面地深入到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里来,这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
实际上,在此之前,中国人从生活到工作,都已经全方位地开启了网络空间的新时代。而你们的展览,需要呈现如此大的数量和规模,这是线下空间做不到的。从我们了解的信息来看,也应该是走在全国和世界前列的。你们将与人类发展的重大事件,或许是东西方国际环境的拐点一起,被历史记录下来。我期待你们的展览成功!也希望你们从大的时空观看待问题。
接下来,我想对你们说一些建议和祝福。今年特别流行“拐点”这个词。比如,当疫情上升到峰值时叫做“拐点”,经济下滑到底时叫做“拐点”,中美关系由解冻到合作到摩擦到对抗都叫“拐点”。人类真的是活泼得很,没有一天不搞事。但是作为个体的人是被动的,是随国际大气候、国家族群和社会阶层潮起潮落的。所谓人生无常是也。
毕业,是你们人生的一个重要拐点。是往好处拐,还是往坏处拐,我不知道,因为我不是算命先生。以我的有限认识能够提醒你们的是:人生一定充满磨难与挑战,关键是看你们用什么态度去对待。你如果是只燕子,那就会找个屋檐做个小窝过日子。如果你是只狐狸,就会去找鸡拜年,希望你别太贪心。如果你是只羚羊,那会练就一双保命的飞毛腿。如果是头猪,那就会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后果自负。如果你是只绵羊,就会做好被剪羊毛的准备,否则又能怎样呢?如果你是老虎,就会高兴地奔向森林。如果你是只雄鹰,那就会体验到天高任鸟飞。其实,你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不是上述生物的任何一种。但是人性是复杂的,人承接欢乐和苦难的能力是无边的,人的建设和破坏能量也是无穷的。人是一种高智商的动物,这也是人类不幸的根源。不过,你们只要有坚强活下去的意志,你们就能像以上诸般动物一样,以合适的姿态活下去。
同学们,你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候毕业,或许毕业叫做就业,或许毕业叫做失业。但是只要你们心中的希望之光不灭,任何灾难都会唤醒你们求生的动物本能。动物本能很宝贵啊!但是,你们还得有内心的善和爱,以及有一颗听天不由命的既谦卑又骄傲的非凡之心。这样你们才能应对一切坎坷,战胜一切磨难。我还要提醒你们的是,你们除了具备人的一般属性,你们还有特殊的属性,就是:你们是职业化的艺术人,你们不仅有发现美的天赋,也有创造美的能力。你们可以为社会提供美和善的东西。我希望这些东西既能滋养人民,又能养活自己。
王华祥 2020.4.15
2020年版画系研究生毕业作品推介
01
柴鑫林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插图艺术
指导教师:康剑飞,武将
作品介绍:在书籍基本形制下进行艺术化传达的100本书,每本书都试图讨论一个有关书籍作品艺术化表现的问题,其中有以图文关系为核心进行表现的;有以书籍本体语言进行表现的;还有以观念作为书籍内容进行表现的。
书籍艺术是复合型作品,从书籍本身的装帧,到书籍所讨论问题的复杂性,再到阅读的空间,每个环节都对最终的“翻阅”产生影响。由于某些原因,这里展示的100本书部分并没有实体,而是以一种概念的书籍方式呈现给读者。书籍是被阅读的对象,功能性阅读是一个方面,而有关书籍形制、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同样是重要的阅读对象。
111111111
《100本书》 240cm✖️700cm(虚拟) 木刻
常睿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版画语言研究
指导教师:武宏
作品介绍:《共生的循环》这一系列作品是在今年疫情期间创作的,作品表达了我对当下生活和社会的思考。选择星球作为内容的载体,是因为星球表面是无边界的,更能体现作品共生的循环这一题目。星球上由六块独立的大陆组成,但又共存于同一星球,同时各有独立的主题。北半球四块大陆的生命有各自的生存方式,分别是以自然法则生存;不同生物通过跨物种融合来实现共同生存、和谐相处;以不平等的寄生的方式获取另一生灵的生命力来生存以及文明消逝后在断壁残垣残存。北半球的大陆分别对应不同的生存状态,他们之间不断循环生灭。同时,南半球的大陆主题是对北半球的大陆主题的补充,分别是生存的希望与毁灭的绝望,疫情的影响渗透在当下的生活中,病毒作为疫情的始作俑者,可以说是当今最令人类恐惧的事物,所以我用病毒作为毁灭的具象化体现。这一系列作品我用铜版雕版创作并用制作手工地球仪的方法完成球体,并用磁悬浮的方式把球体可以完整的进行展示。我试图通过画面的内容和星球的旋转来表达生命的循环生灭和存续希望。
《共生的循环》 80cm × 80cm 宣纸 综合材料 影像截图
《共生的循环》局部 40cm × 40cm 宣纸 综合材料 影像截图
《共生的循环》平面展示 145cm x 64cm 宣纸,铜版
《共生的循环》原版 253cm x 77cm 紫铜
常天鹤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版画语言研究
指导教师:苏新平
作品介绍:《幻瞒》系列作品以观察世界最为直观的器官——眼睛作为主体。视觉是人与外界发生关联时最重要的感觉,却不能完全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存在。人们时常会选择性的认知,观察角度的不同会影响大脑对视觉信号的处理,那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觉?真实与虚假的界限并没有绝对客观的判断准则,人们更偏向将愿意接受的内容作为“事实”,这个筛选过程融合了每个个体独特的观念与经历。真正的真实、绝对的客观是否存在?作品利用视觉的局限性,在展示上切换日光与紫外线两种光源使同一画面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人为创造隐藏“事实”的行为。同时通过中国画中“笔笔相生,笔笔相因”的创作方式,突破创作中构图与设计的束缚,将自我精神世界混沌、碎片化的矛盾思绪与感受,在不预设呈现结果的情况下具象化展现。在此过程中试图引发观众对于自我、真实、是与非的思考。
《幻瞒》(系列) 102cm × 102cm 综合材料
高云鹤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版画概念研究
指导教师:杨宏伟
作品介绍:通过具体的形体与夸张的颜色的对比,营造出似梦非真的氛围,呈现一种游离于真实与梦幻之间的感受。
《风景系列》 162cm × 54cm,54cm × 78cm,54cm × 39cm,27cm × 19.5cm 纸本综合材料
黄姝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版画应用性研究
指导教师:康剑飞
作品介绍:《inside of me》这组作品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的细节,是对熟悉事物的重组和再生。当你用崭新的视角看待熟悉的事物时往往固有的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生命与死亡,虚幻与现实、力量与平衡都与内心的状态或情绪相关。我试图去寻找其中微妙的关联与变化。
《等待》 42cm × 56cm 纸本综合材料
《对话》 42cm × 56cm 纸本综合材料
《你的答案》 56cm × 42cm 纸本综合材料
《我们不一样》 56cm × 42cm 纸本综合材料
《游戏路上》 76cm × 57cm 纸本综合材料
《无应答》 68cm × 68cm 纸本综合材料
黄思思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版画语言研究
指导教师:李晓林
作品介绍:这些画面是基于那些激起我情感波动的旧物和情景所产生的一些联想,如散场的宴席、家门口堆的碎火,角落无声的植物,香炉里燃着的线香,遗弃的玩具…,这些存于我过去生命中的人和物都成了海里浮沉忽明忽暗的碎片,随着时间流逝也越来越模糊。我想将那些隐藏在记忆中的情感线从定格的情景中抽离出来,再反复温习描画编织,让他们以不同的形态重新呈现在我的眼前。联想成了我情感表达的防腐剂,让这些人和物落下的细微印记不会被时间冲散,而是成为我更加真实和久远的一种陪伴。
《虎皮兰林》 66cm × 101cm 纸本水彩
《不适之适》 66cm × 101cm 纸本水彩
《梦魇》 95cm × 66cm 纸本水彩
《捕兔网》 78cm x 56cm 纸本水彩
《芸香》 30cm × 23cm 纸本水彩
《骨头还可以生火》 35cm x 32cm 纸本水彩
江超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中国传统版画研究
指导教师:张烨
作品介绍:作为祖籍是徽州却未成长于此的我来说,这里曾经在明代晚期缔造的中国传统版画艺术辉煌,冥冥中成为了我以传统版画的手段来践行艺术创作的一种理由。迄今为止,我以木板水印的手段进行了三次创作。前两次都以后现代艺术创作观念介入到了传统版画媒介探索的实验中。第一次是《蠹简》,以古代刻书的刊印方式,呈现了一部由水印印制而成的没有任何文字的虫蛀线装书,来阐释我对历史和时间的理解。第二次的创作叫《后禊帖》,运用了活字印刷中的“模件化”概念,将影响中国书法最为深远的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全篇拆解为1913个笔划并摹勒成印章,再运用这些笔划去重新构建图画。尝试以传统雕版的语言和概念来践行引导中国文人画创作700余年的“以书入画”的方法论。
宋代思想家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得意忘言》是我开始的第三次水印创作,也是以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为指导下的水印版画语言探索。是我在前两次的创作的心得之上,对后现代艺术创作方法论的反思,和对“现代性”的重新思考。我希望能以中国传统绘画的理念在水印版画的创作上开一生面。就像沃尔夫林所说:“绘画得益于绘画的,要比得益于自然的还多。”
《得意忘言》(系列) 30cm × 39cm 水印木刻
焦韫思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版画应用性研究
指导教师:康剑飞
作品介绍:关注自我潜意识中自然物的符号含义以及个体与自然的、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神秘关系。在画面中反复出现的动物的骨骸、腐烂的树根、彼此纠缠的细胞组织埋藏着潜意识中对于自我与世界的认识。在素描这个媒介中,我寻找到一种绵密、入微的语言表达,并试图描述出孤立空间中的一种“身体感知”。.画面的主体被打开的腹腔,是孕育也象征一个生命终结的开始。植物、动物、人与之所处的环境似乎正在形成矛盾而和谐的整体,危险、死亡与腐朽和生命共存。不同的肉身质感提供了密集的、身体性的视觉体验。我试图借助创作理解身体与自然的共存关系,也在创作中寻找自我。
《The father ship》 76cm × 57cm 铅笔,水彩纸
《The mother ship》 61cm × 46cm 铅笔,水彩纸
《The daughter ship》 75cm ×57cm 铅笔,水彩纸
《The kid ship》 48cm × 36cm 铅笔,水彩纸
李文翔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 版画概念研究
指导教师:李帆
作品介绍:这是我三年的生活,记录我第一次来大陆学习的过程,纪录知识在手上的温度,纪录老师和同学,以及叫得出和那些叫不出的名字,记录我把昨天当成今天,明天又将离去的证据,记录我在荒唐无知中看见我的自负沦为假象,记录他们悄声对我说的话成为现实——一个人懂的太多就会发现要不撒谎太难。我必须享受我害怕的正是我渴望的,这是我的真实,而下次将没有人记得。
《可能就剩这般,这样子的情况,如此场景,无所谓,都不再考虑》 105cm x 130cm 麻布、棉麻纱,丙烯
《掉头回家,家门内什么东西都没有剩下,连同胜利的欲望》 110cm x 155cm 棉麻纱,丙烯,针线
《最后的宴会,所有认识、不认识的都像是认识了》 100cm x 160cm 牛仔布、麻纱,丙烯,针线
《最后的宴会,所有认识、不认识的都像是认识了》 100cm x 150cm 麻布、麻纱,丙烯,针线
《摇摇欲坠的萨格瓦多》 30 cm x 42cm 桑皮土纸,墨,丙烯
刘建军
院 系:造型学院 版画系
研究方向:版画色彩研究
指导教师:祝彦春
作品介绍:记忆的沉淀,岁月的洗礼。
《忆·痕》(系列) 330cmX255cm 布面、丝网版画等综合材料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线上美术馆参观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