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 |“啄木——刘岘与木口木刻”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展出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IAPA |“啄木——刘岘与木口木刻”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展出

 

展览信息


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2019 National Artwork Collection and Donation Rewarding Project Organized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啄木——刘岘与木口木刻
Liu Xian: Wood-Engraving Master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Organizer: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承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Co-Organizer:CAFA Art Museum
展览时间:2019年9月8日—10月7日
Dates:2019-09-08 - 2019-10-07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4F展厅
Location:Gallery 4F, CAFA Art Museum
开幕时间:2019年9月18日下午2:00
Opening: 2019-09-18 2:00pm
 
总 策 划:范迪安
艺术总监:张子康
策 展 人:李垚辰
学术资料支持:王人殷、杨宏伟、艾姝
展览统筹:华田子
设计统筹:纪玉洁
展览管理:荆鹏
典藏管理:王春玲、张弘 、姜楠、周舒
展览设计:孙金龙
媒体宣传:何一沙、吴靖、李标、贺伊飞
官网文宣:王静、庄双博
公共教育:任蕊、姚轶群、梁雯
财经事务:杨柳、门婧、寇蕾
发展推广:孙炜、耿菁华、刘佩凝、张嘉炜
行政支持:蒋思妤、岳君瑶、张倩
后勤安保:朱永康、陈小华、郭旭、仝领、姜玉霞、赵启文

 

 


我很想用绘画来表达我的爱与憎。
我爱艺术胜过生命。

                                 ——刘岘

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啄木——刘岘与木口木刻展览”于2019年9月8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层展厅展出。本次展览聚焦于刘岘先生的木口木刻艺术,展出作品一百九十余幅,首次全套展出了刘岘先生的101幅”百花齐放”的花卉作品。刘岘作为中国新兴木刻的先驱和代表人物,是与鲁迅来往最密切的学生,是唯一获得毛主席亲自题词的美术家。此次展览经过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精心策划,很好的梳理了刘岘先生的木口木刻人生,挖掘刘岘先生在中国木口木刻创作历史上的地位,全方位的展现他的艺术创作面貌,展示了许多珍贵的早期作品,也是近十年来第一次以此全貌展示刘岘先生艺术的展览。

1
木口情结

刘岘应是最早从事木口木刻的中国人之一。他在教会学校接触到了印刷品上的木口木刻图像。虽长期不得其法,但他对这种精细的版画念念不忘。因而他先在国内研究了一段时间的木面木刻,最终在日本学会了木口木刻的刻制方法。刘岘不仅挑战了制作难度颇高的木口木刻,更终其一生运用这项技艺创作了大量木刻作品。


《两工人(同志)》,19 × 33cm,木面木刻,1932年

《马克思侧影》,10 × 13cm,木面木刻,1932年

 木口木刻与木面木刻

“木口木刻”使用的材料和工具,与“木面木刻”存在区别。一般认为,古老的、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木刻版画就是所谓木面木刻,其材料采用硬度较小的、经过竖切的木头板。而木口木刻使用耐磨耐压的硬木(比如黄杨木、樱桃木、梨木等)横截面。工具方面,中国传统木版画仅用一把拳刀即可完成刻制;木口木刻则使用类似于铜版画的雕刀工具(burin),而非普通木刻刀(knife)。材料和工具决定了木口木刻的制作难度,其刻制要求力度和精细度,其印刷则要求控制油墨量。

展览现场

2
警世·真言

 早期木刻连环插图

连续木刻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中非常重要的创作形式,肩负着教育大众的任务。刘岘一生留下了近30部木刻连续木刻及连环插图。他很早就意识到连续木刻的重要性,在这方面用功颇多。最初,刘岘的连续木刻主要是配合鲁迅文学作品的插图。之后,他开始为俄苏作家的名作刻制插图。留学日本期间(1934-1937),他自费出版了有130幅之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插图,广受好评。该作成为刘岘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罪与罚图(部分作品)

 战时风貌

“七·七事变”之后,刘岘从日本归国,加入抗日救亡运动的队伍中,在解放区文化战线上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木刻刀从为文学作插图的“文器”变成了为抗战助力的“武器”;其作品内容从文学作品转向了现实社会,战争的烽火、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对人民的鼓动,都是他的创作题材。刘岘还刻制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画报、边币纹样、扑克等。解放战争时期,刘岘到重庆新华日报社工作,他的作品中更有了国统区百姓的生活和疾苦。


《巩固团结,抗战到底》 木口木刻 9cm x 11cm 1938 年

《村头》木口木刻 9cm x 9cm 1940 年

《陕北小景》,10×9cm,木口木刻,1941年

《粪夫》,18×14cm,木版单色,1947年

 肖像与装帧

刘岘的版画作品中,有众多名人的肖像,其中又以文学家肖像为主:从俄苏的高尔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马雅可夫斯基、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到欧洲的海涅、易卜生、萧伯纳、莎士比亚、拜伦,到我国的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此外,还有社会主义的思想家、政治家之肖像,如马克思、列宁、卢那察尔斯基、毛泽东、周恩来等。刘岘通过仔细观察、精心提炼,抓住了人物的精神气质;他还常常在背景中安排一些符合人物身份的符号或意象。如此,这些人物的形象就在刘岘的刻刀下形象鲜活了起来。在无法通过搜索引擎快速寻到名人形象图片的印刷时代,肖像被印到书籍封面或扉页上,让作者形象变得具体可感。

1954至1960年,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系列用于书籍装帧的木刻作品。此外,他利用业余时间在美术编辑室组织了木刻技法学习班,为从事书籍装帧设计的年轻人授课。通过实践和传薪,刘岘深刻地影响了当时中国文学书籍装帧的面貌。


《高尔基》,25×32,木面木刻,1951年

《鲁迅》,35×25cm,木版单色,1958年

3
自然·寓言

《百花齐放》与新中国报刊装饰

1958年,人民日报邀请八位木刻名家为郭沫若创作的《百花齐放》新诗作插图,其中有李桦、黄永玉和刘岘等。1959年,这些版画集结成册出版之后,刘岘又被郭沫若单独邀请,专门为这101首诗分别作单幅花卉木刻。结合郭沫若的诗歌来欣赏这些花卉木刻作品,我们会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若将它们单独陈列,那份气宇轩昂、仪态万千的精气,也会从画中自然流露。刘岘为了抓住每种花的特点,反复观察研究,还多次与郭沫若书信讨论。通过这套作品,刘岘参与创造了一种书籍装饰的时代风格。

百花齐放之罂粟,刘岘 ,木口木刻,1959

百花齐放之十样锦,刘岘 ,木口木刻,1959

 动物童话与寓言百图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刘岘以讽刺国民党统治的《虚狮伪凤》开启了用动物叙事的木刻创作,进而在五十年代又创作出连环木刻《咩咩和咪咪》《主观的兔子》《癞虾蟆与青蛙》等借“物”喻人的作品,并于1987年将多年来创作的单幅动物创作木刻集结成画册《寓言百图》。从依据文学作品制作连环插图到自己构思并刻制连环木刻,刘岘将阅历和思考融入了创作,尽显深沉的人生智慧。


《主观的兔子》(自编童话)插图(共8幅)之四,10×9cm,木口木刻,1956年

《主观的兔子》(自编童话)插图(共8幅)之二,10×9cm,木口木刻,1956年

《寓言百图之难听的高音》,13×13cm,木口木刻

《寓言百图之伪装吓鼠》,16×24cm,木口木刻

4
 时光刻痕——刘岘自述
附:荣誉与评价

“刘岘的作品刻线绮丽,在东方是第一位的”。
——1936年,日本版画家平塚运一

“雕刻的形象逼真,技巧优美”。
——1958年,比利时版画家麦绥莱勒
评论刘岘的作品

“刘岘是最有创造性的中国木刻家”。
——1959年,苏联版画家法复尔斯基

“有一次我和刘岘先生谈起,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按:《伊里奇》《两工人》《音乐家》参展1934年巴黎‘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在一九七九年注释《鲁迅全集》时说出来呢,刘岘先生谦和地说:‘那都是些幼稚的习作,不值得一提,如果不是你死抠,我还会让它睡在我的床下的。’”
——1990年,马蹄疾,《刘岘先生二三事》

“刘岘先生的版画作品,量多质高,题材广泛。”
——1990年,李允经,《刘岘印象记》

“在艺术风格上,他既继承了我国民族传统的艺术特点,又吸收了外国木刻的技法。……我认为他的作品充分发挥出木刻艺术特有的功能。”
—— 1981年,萧军评价刘岘


展览将持续至10月7日。

 


展览现场

 | 关于刘岘 |


1983年,刘岘在自己的工作台前留影

刘岘(1915-1990)

1915年8月17日出生于河南省兰封县(现兰考县)。
1932年就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专业,并自学木刻。
1933年,就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专业。
1934年,赴日本东京帝国美术学校油画系学习,并师从日本版画家平塚运一学习木口木刻。1937年,原本计划从日本前往法国继续学习,但“七七事变”爆发,刘岘回国。
1938年,在上海参加留日归国同学救亡团,在开封举办《抗战宣传美术展览》。
1938年,参加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第四师,创办拂晓剧团、拂晓木刻研究会。
1939年,调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11月,印制版画多幅赠毛泽东主席,获毛泽东主席题词“我不懂木刻的道理,但我喜欢看木刻。刘岘同志来边区时间不久,已有了许多作品,希望继续努力,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
1945年,调重庆新华日报社,主持美术评论等工作。
1954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美术编审并美编室主任。
1960年,调中国美术馆,为三人收购收藏组成员。
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百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刘岘木刻画展》。
1983年,在郑州河南省博物馆举办《刘岘木刻画展》。
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