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ER|徐冰《蜻蜓之眼》首次露天放映活动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AIMER|徐冰《蜻蜓之眼》首次露天放映活动

爱慕艺术季

策 划:隋 丞

 

作品名称:  《蜻蜓之眼》

导      演:  徐冰
编      剧:  翟永明,张撼依

剪      辑:  马修(Matthieu Laclau),张文超

音效指导:  李丹枫

音乐制作:  半野喜弘

类      型:  剧情影像长篇

语      言:  汉语普通话

片      长:  81分钟

制片国家:  中国大陆

 

 


2019年9月14日傍晚,“爱慕艺术季 ·《蜻蜓之眼》徐冰作品”放映活动在北京爱慕时尚工厂举行。享誉国际的艺术家徐冰先生受邀参加爱慕艺术季,携带长片艺术影像作品《蜻蜓之眼》,以露天放映的形式,为爱慕员工、会员朋友以及艺术界的朋友带来独特的艺术体验。作为2019爱慕艺术季的特别单元,探索了爱慕与艺术互动的新形式。

 

 

 谁是徐冰

 

 

徐冰,1955生于重庆,1981年毕业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90年移居美国纽约,2007年回国,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纽约。作品曾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V&A博物馆、西班牙索菲亚女王国家美术馆、美国华盛顿赛克勒国家美术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美术馆及当代艺术博物馆、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捷克国家美术馆及德国路维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出;并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国际展。

 

● 1999年由于“原创性、创造能力、个人方向和对社会,尤其在版画和书法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能力”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

● 2003年“由于对亚洲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获得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

● 2004年获得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评委会授奖理由:“徐冰是一位能够超越文化界线,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换,用视觉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和现实问题的艺术家。”

● 2006年由于“对文字、语言和书籍睿智的使用,对版画与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间的对话和沟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获美国“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

● 2010年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 2015年荣获美国国务院颁发的艺术勋章。

 

 关于《蜻蜓之眼》

 

故事梗概


当今社会,每个人平均每天会被公共摄像头捕捉到300次,一个叫蜻蜓的女孩也不例外。她早年被送进寺院,因不满寺院的改变而回到尘世。在奶牛场工作时,遇上了技术人员柯凡。柯凡被蜻蜓的独特原真所吸引,狂热追求她,并为她进了监狱。出狱后到处寻找蜻蜓,而蜻蜓已消失于人海。性格固执的柯凡认定网红潇潇就是改头换面的蜻蜓。由于“网络暴力”,潇潇从此失踪。没能挽救潇潇的柯凡追悔莫及,他整容了成过去蜻蜓的形象,亲自去体验她的生活……

 

《蜻蜓之眼》是徐冰首次执导的剧情电影,这部由监控视频为材料编导的电影仿佛对传统影片的戏仿,以一个爱情故事为主线,实验性地探讨日常生活中的危机。“监控”的概念让人不安,超出我们控制范围的事件暗暗浮现,人类的情感脆弱和时代焦虑搅进日常叙事中,我们究竟要如何判断自我,理解世界?挑战传统藩篱,突破想象极限一直是徐冰艺术创作的特质,这种熠熠生辉的生命力和表达欲使他能够不断用新鲜的语言形式和观众、读者沟通。

 

《蜻蜓之眼》导读

据说,蜻蜓的眼睛由28000只单眼组成,因此蜻蜓的世界,是一个由28000个模块所拼成的世界。由此而知,蜻蜓的眼界和视野是多么魔幻!于是,有人利用影像制造了一个骗局,这个骗局的女主角就叫“蜻蜓”,一个离开寺院回到世俗生活的女孩。蜻蜓的故事,由11000小时的公共摄像头视频片段组成;蜻蜓的形象,由许多不同的面孔和身体共同演绎。

在观看时,我们也成了骗局的一部分——我们参与了感观的交替,忘记或忽视了片中人物并非虚构,而是公共摄像头捕捉到的日常现实。这一切构成了庞大的社会景观,并提示出“影像即世界”的当下喻意。

蜻蜓之眼
这个骗局的作祟者和制造者,就是艺术家徐冰。


2013年,徐冰被一部法制栏目中模糊不清的摄像头视频吸引,其中的人物呈现出自然的状态,并带有一种无意识的松懈。
自移动影像诞生起,似乎就成了“造假”的工具,徐冰用一句话概括世界的真实与虚伪:“每个人都在跟手机配合着演双簧。”究竟哪个是真实的你?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答案。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被虚假层层包围,我们才无比渴望真实。
无处不在的公共摄像头,则客观记录着世界的样貌。这时,徐冰产生了用公共摄像头视频制作一部影像作品的大胆设想。然而,专业电影人给他的建议大多是否定的:没有演员和摄像,怎么可能做电影?但在徐冰看来,或许正是没有人做过,才值得去做。不如就用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变着花样戏仿一部电影大片。它的每一帧画面都不是为艺术而产生,但最终却被艺术所用。这太有趣了!这时,他开始艰难地寻找公共摄像头的视频素材。


2015年,团队偶然发现一个app有大量被上传的实时直播,他们立即在工作室置办了二十台电脑,24小时连续下载,就像一个大型的总控制室。即时选录的画面被分门别类,所有场景整理成庞大的影像资料库,共计11000小时。
根据剧本寻找画面,根据画面再改动剧情,反反复复地修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线。经过两年的剪辑和后期制作,2017年,《蜻蜓之眼》完成了定剪。这意味着世界上首部没有摄像、没有演员的传奇剧情长片终于诞生。
《蜻蜓之眼》作为艺术家徐冰首次执导的影像作品,由翟永明和张撼依联合编剧,马修(Matthieu Laclau)和张文超担任联合剪辑,李丹枫担任音效指导,半野喜弘担任原创音乐制作。

作品全长81分钟,全程没有一帧由自己拍摄。精湛的剪辑、音效设计,制造出紧张的节奏。整部长片充斥着诗意、焦虑与不适感,混合概念艺术与影视手法,感染力极强。观看时,使人深深陷入对于“自我”的永恒反思之中。

 


自问世以来,《蜻蜓之眼》即在国际国内获得广泛的回响与研究。这部实验性影像作品一方面延续了艺术家对于社会现象与和技术景观的深刻批判和反思的创作脉络,另外也将观看者带入到一个视觉变幻的影像迷宫:既是当代人互为镜像中的一种共同遭遇,同时又激进地揭示出“影像即世界”本质的现实存在。

 

观看时,一方面被剧情感染,沉浸入故事;一方面意识到这无非是摄像头下真实的众生百态,又出离于故事。在柯凡遍寻蜻蜓而不得时,误认网红潇潇做蜻蜓时,把自己整容成蜻蜓时,用蜻蜓身份重新生活时……恍恍惚惚,不断犹疑,沦陷到一种“假做真时真亦假”的循回轮转中。

从屏幕上刻意保留的录像时间可见,这恰恰是艺术家精心创造的感官迷魂术。镜头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亦可见2017年定剪前两周的录像。不同的时间交叉于同一段故事,没有任何掩饰。这是一场巨大的骗局。它引领你走进其中,忘掉其实本没有角色和故事,仅仅是从千千万万摄像头骗取的路人和场景罢了。
与此同时,作品却带有游戏般的趣味感,脱离了套路式的院线大片构架,一幕一幕令人紧张期待:就想看他下一帧怎么接。


《蜻蜓之眼》中,出现了大量看似与剧情无关的镜头。比如开头处失足落水的女孩,在久久挣扎后沉入水下,河面的波纹渐渐平息。观众眼睁睁目睹这一切,真实得无比残酷。还有自然灾难、车祸、暴力、自杀…… 无比现实的影像碎片在镜头里出现,有些一闪而过,有的则详实展现,没有上帝视角。

 


过于赤裸的现实场面,也让工作室团队留下了“后遗症”。徐冰坦言,采集录像的那一段时间,团队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比以前小心多了。意想不到的事情随时发生,超乎想象的现实往往比电影剧本更加荒诞离奇。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段爱情故事显得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

 


我们的认知被生理之眼所牢牢限定,只知道这条街发生的事,却不知道下一条街发生着什么。而我们的身影却日复一日在各地的摄像头里出现,在路口、商场、地铁、居民楼等角角落落。那么镜头中的我们,和现实中的,是同一个人吗?
片尾变成蜻蜓的柯凡回到了寺庙,老尼姑问他:“你不是走了吗?为什么还要回来?”柯凡说:“我没有回来,我只是没走……”就像为观众制造了一个圈套。徐冰说,这正是他最喜欢的工作方法:看上去说的是这个,但其实说的是别的。先引导大家走进来,走到最后,便会得到一些启发。

为什么蜻蜓有这么多形象?又为何最终消失?肉身和灵魂究竟什么更重要?最终,你会看到人类面对的一种窘境,我们旧有的概念:哲学、法律边界,电影、艺术的边界,它们都不工作了。在当下的时代,我们被图像所包围和统治。
《蜻蜓之眼》揭开了当下人眼睛里的盲点,猛然发现,我们所生活的地方,仿佛就是一个“楚门的世界”,而我们就像这个社会中的临时演员,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背后,都写着密密麻麻的剧本。

 爱慕放映现场

 

艺术家徐冰在此次露天放映前,回忆起了童年时与父母自带小板凳,前往北大东操场一起看电影的情景。徐冰还回忆起,早年下乡插队时等待电影队到来,看电影的美好情境。两种回忆同时出现在爱慕时尚工厂露天平台的空间中,与荧幕上的《蜻蜓之眼》交叠,爱慕艺术季也因此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熟悉感与时空感。

 

 

▲爱慕艺术季《蜻蜓之眼》露天放映现场

 

 

▲ 爱慕艺术季《蜻蜓之眼》嘉宾合影

 

享誉国际的艺术家徐冰及徐冰工作室团队,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著名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尹吉男,原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邓国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等众多艺术家到场观看。

 

▲ 爱慕集团总裁张荣明

在爱慕艺术季《蜻蜓之眼》露天放映活动现场致辞


▲ 艺术家徐冰在《蜻蜓之眼》露天放映活动现场致辞

 


▲ 爱慕集团总裁张荣明与艺术家徐冰

 

 

▲ 爱慕集团艺术总监隋丞与艺术家徐冰

 

 


 关于爱慕·艺术

 

爱慕自1993年成立以来,便秉承“创造美·传递爱”的企业使命,不断创造健康舒适、科技文化、时尚精致、满足时代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了对美的追求和创造,传递爱慕对消费者及社会的关爱。爱慕始终以“做有文化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为愿景,支持发展文化艺术事业,爱慕艺术季作为爱慕吸收、分享、创造艺术的平台,深化爱慕与艺术的互动,与公众分享多元的文化与艺术之美。

 

爱慕与艺术的渊源由来已久,自成立以来,便在产品设计、氛围营造中融入艺术,并支持文化艺术项目。2008年,爱慕美术馆正式成立,成为爱慕吸收、表达、支持和发展艺术的重要平台。如今爱慕美术馆已举办近80场次展览,涵盖绘画、雕塑、非遗等多元艺术。爱慕与艺术的互动越来越紧密和频繁,众多爱慕艺术家带来精彩纷呈的分享、讲座、导览等,促进了爱慕对艺术的吸收和设计语言的转化。同时,爱慕也着力探索艺术跨界,提供新的艺术载体,让公众拥有与众不同的艺术体验。

 

“爱慕艺术季——《蜻蜓之眼》徐冰作品”的成功举办,令爱慕一家人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魅力。未来,爱慕艺术季将携手艺术家,以多元的形式激发创造,进一步深化爱慕与艺术的结合,令公众欣赏到更有创意、更具内涵的艺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