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柏发版画作品展”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IAPA|"柏发版画作品展"在西安美院开幕


柏发版画作品展
Bai Fa Print Exhibition

时间:2019.04.08-2019.04.15
地点:西安美术学院实验中心二楼展厅


 前 言
      
   我自2003年就读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开始,陆续完成了本科及研究生学业,现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从事版画专业教学及研究工作。目前,我将个人版画作品进行了整理,想通过举办作品展览,呈现自己的艺术探索面貌。展出的作品分为两大部分:综合材料版画与木刻。
       综合材料版画作品分为三个探索方向:
一、图像。通过图像捕捉现实对象,继而运用综合材料版画技法再一次的呈现“图像”。从绘画的角度探讨“图像”和现实的关系。
二、写生。回到裸眼观看现实对象本身,完成写生状态下的综合材料版画制作。使版画的面貌有了更多“意外”的可能性。
三、意象表达。为了表达心理情境的诉求,创作中,在参考图像与实物等方式的基础上,注重作品面貌的意象表达。
       木刻作品也分为三个探索方向:
一、关于传统。对陕西大量周秦汉唐文化遗存的考察,及对传统木刻中雕版作品的学习,汲取并实践“借古开今”的可能性。
二、麦芒系列。我个人成长及生活的环境是在关中农村,每年夏收一望无尽的麦子,成了个人永久的心理印迹。作品象征性的指向我的生活体验。
三、写生。“放刀直干”“以刀代笔”是自新兴木刻以来几代版画家的诉求,我想通过木刻写生的方式,试图探索木刻在表达上新的可能性。
       以上为我此次展览的大致线索,我真挚的欢迎大家观看我的个人版画作品展,并渴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文/柏发


    展览现场

 部分作品

▲《麦芒之二》122x213cm 黑白木刻 2015


▲《麦芒》 117x162cm 黑白木刻 2014

▲《麦芒之三》 122x244cm 黑白木刻 2016

 

  
    源于“新兴木刻”运动的版画概念,是我们拿来的“洋物”。使其具有“民族性”成为几代版画家的夙愿。这种“土”化的进程中,有从技法方面进行探索的,也有从图式方面进行探索的,有从表现内容进行探索的等等。木刻写生可能显得更单纯一些,直接来到现场,和土地,和人发生直接的关系。将地域的潜在影响融入的画面。
    “土”与“洋”是我们对文化形态进行比较而产生的。其最根本的判断来自于创作主题的人,人的“敏感性”,及由众多“人”组成的群体。
    转换木刻手法,将刺激主体对于所涉及艺术形式作追问式的思考,进而反馈在木刻作品中显现自己的修养。


▲《麦芒之七》 40x60cm 脱胶版画 2017

▲《麦芒之二十》 70×100cm 脱胶版画 2017

▲《麦芒之二十一》 70×100cm 脱胶版画 2017

 


    实物写生的“场”域。画家在不同场域环境下进行艺术写生,会将不同时空作用给人的综合影响带入画面。特别是参杂有技术制作的脱胶版画,脱胶版画在不同环境中进行制作,其材料属性的相互作用将有别于主体在熟悉环境下的操作,进入一种材料体验的陌生状态。在此状态下,以往的材料经验显得不那么可靠,这会激发艺术家带来新的材料体验感。促成创作面貌向着个人的边界突围,进而达到作品新面貌的产生。在艺术家捕捉写生对象方面,写生环境会随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对写生者带来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的话,这样的干扰也使画面有了生动的气息。一种人介入的鲜活感。  


▲《仪式》 57.5x49.5cm 黑白木刻 2014年元月


▲《抗战到底》 90x130cm 2019

 

      木刻在历史中一直和“大众文化”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为了满足“传播”的需求,木刻在文化历史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将有明确纪年的木刻(公元868年,唐《金刚经》扉页插图)作为起点。直到今天“印刷”“复数”“传播”概念下的木刻不断的改变自身的形态,参与大众文化生活。这是“木刻”的历史。但作为知识分子的“版画家”这一概念的建立,和“版画”的历史相比,显得十分的年轻。民国1928年12月6日,鲁迅与柔石、崔正吾、王方仁等人组织成立朝花社以来,以木刻为标志的“新兴木刻”运动在中国蓬勃发展。同时也明确了中国“版画家”群体的产生。到今天已走过91年的历程。走过了对“拿来主义”的消化、“作为武器的艺术”、多元“版画”技术缺失造成的“文化落后”感。今天当“木刻”回到“版画家”手中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们将如何探索木刻的发展方向?这成为“版画家”亟待思考的问题。

▲《鲁迅》 45x30cm 黑白木刻 2017


▲《陕西人之八》 22x15cm 黑白木刻 2015


▲《陕西人之十三》 15x22cm 黑白木刻 2016


   木刻写生的形式不去抽离现实生活的人或物,而使创作主体变被动为主动。介入大众生活现场。转换了主体的场域,从而使观看所能触及的情绪显现多元而庞杂。现在你直接用你的情绪,或是冷静,或是分析,或是激动,面对面刻一个有生活阅历的,活生生的人,你的木刻刀就应该记录这种即将消亡的,这种瞬间的东西。去做这些,直接木刻写生的价值,在这里突显的更强烈。
  

▲《紫阳城》 60x90cm 黑白木刻 2017


▲《树之五》 60x45cm 黑白木刻 2017


▲《树之四》 40x60cm 黑白木刻 2017

▲《喀纳斯》 30x44cm 黑白木刻 2016

 

   借以材料展开的绘画写生练习,要求利用脱胶技法程序写生对象,认识材料介入与艺术表现。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写生对象和痕迹化的问题。
   传统的写生方式是艺术家面对自然对象进行的。当下,人类技术的推进,运用机械手段采集图像成为了一种日常且便捷的手段,这也造成了绘画与机械图像之间问题的产生,用绘画的立场来看待图像,产生了多元的可能性。
   脱胶版画技法的展现,是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得以深入探讨,对于版画技法原理的追问得以深入。在技术成熟的状态下,艺术家进行的理性失控探索,促成了艺术趣味的进一步延伸。这其中对于作为一个鲜活的人而言,使自己的情绪、个性、意志流淌进入画面,“手”的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包含着人的原始冲动。

▲《向卡夫卡致敬》 100x70cm 脱胶版画 2018

▲《躺在病床上》 36.5×56cm 脱胶版画 2008


▲《阴影下的五个人》 脱胶版画 88x124cm 2008


▲《茶》 88×124cm 脱胶版画 2007


▲《卖气球的男人》 88×124cm 脱胶版画 2009


▲《热闹》 88×124cm 脱胶版画 2007

 

 

 艺术家

柏发

1983年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201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现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
作品获奖:
第二届陕西省美术奖(创作奖)获优秀奖·2015年
首届陕西省美术奖(创作奖)获三等奖·2010年
全国第12届藏书票作品展获最佳藏书票·2007年
作品入选:
第13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2017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14年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09年
第二十二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2017年
第十九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2011年
2015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2015年 
2007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2007年
作品收藏:
中国美术馆、西安美术学院、浙江美术馆、中国木版基金会、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组委会

图/文:版画系新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