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8月18日-9月10日
周二至周日 9:00-17:00
地点:徐汇艺术馆,淮海中路1413号

主办:
上海徐汇艺术馆
上海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
上海美术家协会版画工作委员会
策展人:苏岩声
学术主持:苏文
“有章之外——第五届上海铜版画展”今天下午在徐汇艺术馆开幕。上海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领导及嘉宾出席了此次开幕仪式。展览邀请了国内外多位在铜版画领域颇具成就的艺术家,为大家带来他们的铜版画作品。技法材料运用各有不同,有传统腐蚀版、美柔汀、干刻、飞尘等,可以说这次展览是一个比拼版画技术的舞台。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与艺术家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序
变异的印迹
苏岩声
策展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教授
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构,形成当代艺术生态样式的快速变革。古老的版画艺术对应数字媒介,以其多样性制作优势成为新技术的受益者。在新媒介技术的冲击和影响下,版画创作者既要运用技术的便捷,进行新视觉符号的探求,又要试图保持版画原有的语言特征,努力在变革与守恒之间完成变异过程的平衡。
“第五届上海铜版画作品展”是在前几届展览对铜版画进行学术推广的基础上,以“后印刷”、“后图像”时代下版画艺术所呈现的新的发展趋势为契机,希望能够深入探讨铜版画创作与当代艺术的关系、数字技术对铜版画创作的影响以及在时代的变革过程中,铜版画自身所蕴含的内在潜能和更为广泛的传播意义等议题。本届展览汇集了全国著名艺术院校及中外著名版画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铜版画作品。受邀参展的院校包括: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大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参展艺术家除中国之外,还有意大利、英国、美国、挪威、波兰、加拿大的版画艺术家,共计60多位的120余幅作品。

唐满文《备忘录之牧人手卷》
铜版画 69x120cm 2015
各个艺术院校作品在此汇集,是当下学院铜版画创作信息的一次链接,能够反映学院版画实验性、探索性和学术性的特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代学院版画的视觉探索过程、不断变异的创作理念以及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特征的认识和解读。除此之外,这些作品也是艺术院校的教师在铜版画领域多年的教学研究成果。参展艺术家多为艺术院校的教学骨干和铜版画创作的主力军。展览作品中包括艺术院校的优秀作品,观众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领略到年轻一代对新技术的敏感和运用。如此多不同地区的艺术院校、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国家的铜版画作品相聚本届展览,形成多样的艺术取向。观众能够借此机会享受丰富高端的视觉盛宴,即是展览的出发点。
伟大的丢勒成就了高贵、典雅、精美的铜版画艺术,并且引领欧洲三百年的艺术创作。丢勒最为推崇的“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艺术”的重要理念,不仅是当今学院版画追求的精神内核,也是铜版画创作在探索研究中需要坚持的信条,同时还是铜版画艺术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传统版画由于文化与物质的消失,材料与技术的消失,形成诸多不可延续的因素。艺术家需以理性清醒的态度,面对新旧交替的变异现象,以求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得到重生。尽管目前铜版画在中国还属于小众范围的艺术形式,但也要看到这些不算多的追随者,以信念和热情,如同追求高雅的古典音乐一般,延伸着铜版画的光辉与魅力。

王继鹏《序11’25》
线蚀 飞尘 42×60cm 2017
如今,学院的铜版画创作与研究并非处于封闭的环境之中,实际的状态是,铜版画的发展一直在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和能量。创作已经形成综合模式的合作体,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得作品往往呈现出“传统版画技术+数码图像技术+手绘技术+材料技术”的样式。在对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的冲击过程中,铜版画创作仍然不忘追求传统的美学趣味,寻找获得归属感的内心释然。他们一如既往的重视铜版画制作过程中的“偶然性”和不确定因素,以此作为超越与突破规划的契机,不断改变着铜版画原有的概念和特征,以及交流方式的特定关系。在新技术环境中,学院的铜版画依然保持原始的创作灵感和最直接的操作体验(特别是手工制作的重新体验,伴随对超现实虚拟世界的表达),并将此体验适度地融入到不断变化的技术材料之中,关注从制版到印刷所有细节变异的可能性,构成铜版画新的程序和系统结构,使纵横交错的信息链接具备了交流的优势,从而最终完成可视化的作品形式。
对最新元素的借用,使得铜版画创作在对哲学及文学语言应用思考、观看方式,以及艺术评价等环节均有显著的变化。曾经约定俗成的规则、手法不断被解构重构,以至消融。

Katherine《The Belly Pot》
飞尘 蚀刻 59 x 43 cm 2017
如何在数字化时代保持铜版画独有的特性语言?如何面对、接受甚至推进某种隐喻和可能性?如何审视工具技术的使用对艺术的意义?如何理解当代艺术形式改变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深入研究和探索当代学院版画的意义?如何平衡高雅艺术、流行艺术、边缘艺术之间的关系?以上问题都是值得在学术层面中进行思考与探究。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虽然属于小众范畴,但却具有引领和风向标的作用。如同我们在众生之中,通过屈指可数的几位艺术大师:丢勒、伦勃朗、毕加索、达利……认识了铜版画艺术,或者又通过小众的铜版画艺术,深度解读了艺术大师的人生思想的高度和锐度。
凭借本届展览的举办的良机,从多视角、多样性的作品中,使观众对学院版画学术在新技术时代的发展、改变的研究成果所呈现的有所感受和领悟。同时,观众是否能够通过作品看到正在快速变化的世界在改变艺术家的过程中也被艺术家所改变呢?我们希望得到答案。也希望学院版画的传承、创新和传播的使命在此得到圆满。

金秋伶《无题》
飞尘 线蚀 50×73cm 2017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本届展览得到了徐汇艺术馆及全国各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家同仁的鼎力支持,得以顺利地征集到了远道而来的优秀作品。
观众在视觉审美的感受中自观自省,在铜版画创作中所特有的逻辑中获得更加广泛的想象空间。铜版画未来发展的前景虽然充满若干不确定性,却仍然会有人持之以恒、无以言表的辛劳和付出。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信念和虔诚,无论世界怎样改变。
因此,本届铜版画展的举办,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2017年7月于上海
作品赏析

Susan Corke《Magic for Beginners 1-2》
线蚀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