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8月18日-9月10日
周二至周日 9:00-17:00
地点:徐汇艺术馆,淮海中路1413号
开幕时间:8月18日 下午3点

主办:上海徐汇艺术馆
上海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
上海美术家协会版画工作委员会
策展人:苏岩声
学术主持:苏文

卢治平《水乡图画-2》
蚀刻 飞尘 44×56cm 1994

徐宝中《四季组画之二:夏日》
飞尘 线蚀 49X59.5cm 2015

周一清《剑桥 河敦汉道口》
直刻法 26×30cm 2014
有章之外
苏文
学术主持、英国伦敦大学艺术学硕士
“有章”,意指有章法、规则可言。章法,在铜版画创作中是极为重要的核心。对于材料、工序和技法的较高要求,赋予了铜版画独特的视觉效果,但同时也将铜版艺术推至了一个小众和冷门的境地。这也就潜在地为铜版画与学院建立了某种难以割离的联系,毕竟,依托于学院的技术环境,铜版画才有足够的基础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发展。
然而“学院派”在当代艺术的自由氛围中,是一个略有些不近人情的概念。它的存在意味着体制、标准和严肃。但同时,学院派的存在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立意的高度,将学术研究的态度引入了艺术创作之中。脱离了古典派艺术束缚的学院美术,在今天来说是一种更偏重教学和研究的存在。在学院环境之中生长起来的铜版艺术,可以说天生就带有学院艺术的严谨和探索。

Jan Pettersson《拉图尔- Le tricheur》
四色照相凹版 40x50cm 2011
商品经济和大众文化很难促使一门艺术形成一种具有人文精神的严肃传统。当我们追问一门艺术的本质意义和最终价值的时候,其中所蕴含的技艺和思想的高度,才是衡量的标准和评判。此谓学院派的高度之所在,但这并不是学院艺术不断拓展其外延的阻碍。相反的,其高度正是体现在不断的向外探索和融合之中。从向西方的模仿到对中国文化的询问,从单一的铜版技法到综合技法的兼容并包,从老一代到新生代的风格转变,这都是在学院铜版画的“有章”之外前进的路径。

姚古平《秋叶与故纸》
线蚀 飞尘 照相制版 35×46cm 2016
作为舶来品,铜版画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中国的发展,大体上是遵循着西方古典铜版画的路数。而在此后的三十年间,新的观念和表达方式逐渐出现在铜版作品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不断融合当代生活与艺术体验的结果。存在于现代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与矛盾体验,为铜版艺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可能性是巨大的。虽然在当代艺术之中铜版画是较为边缘的一个门类,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艺术表达日益复杂的未来应当也必然会大放异彩。而做到这一点所需要的,就是学院艺术坚实的学术基础与视野,以及兼容并包,拓展外延的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传统的艺术在今天正面临着“技术全面获胜的时代”,由此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变化,使我们必须关注当代艺术价值的一系列问题,随着年轻艺术家的不断成长,来自于新生代的理念也应该更好地被运用到铜版画的创作之中,同时也让这门古老而严肃的技艺在下一代艺术家之中得到认可和传播。因而,不该忽视青年学生和教师的声音和力量,应当为他们提供更广阔以及更自由的空间。

曹丹《平衡》
腐蚀 45×23cm 2015
展览所邀请的艺术家基本上是国内外著名艺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公立美术馆“徐汇艺术馆”,进行这样一种专业性较强的版画种类的展出,是极有意义的,但同时也是具有挑战性的行为。它意味着将这样一种较为冷僻的艺术形式与公众的直接邂逅与碰撞。而这样较为纯粹的学术展览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建立,同样也是在“有章”之外的一种尝试。很庆幸的是,这样的尝试在之前已有了经验与准备。因而在此次展览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与一般观者的视觉经验进行对接与交流。而通过展览这种形式的交流,也同样是对学院铜版画的一种刺激和促进,成为一种来自“有章”之外的更为广阔的声音。
2017年7月于上海
作品赏析

李晓林《幸存者之十五》
综合技法 53×40cm 2009

苏岩声《空间NO-13》
综合技法 60×60cm 2015

王家增《灰色地带》
蚀刻 飞尘 60×47cm 2017

付合江《城之繁叶》
蚀刻 飞尘 62×46cm 2013

范敏《偶之祭-9》
美柔汀 59×29cm 2009

侯云汉《典籍-D》
线蚀 飞尘 34×54cm 2015

周仲铭《女主播》
线蚀 飞尘 120×59cm 2016

刘海辰《杂草的清晨》
飞尘 线蚀 61×50cm 2015

闫辉《变奏曲Ⅲ》
飞尘 线蚀 套色 29×44cm 2017

吴昊霖《反身翻腾两周半》
美柔汀 74×59cm 2016

姜昊弋《Flying 》
蚀刻 飞尘 干刻 37×78cm 2017

靳保平《风来花气使人醉》
线蚀 飞尘 18×15cm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