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曲人间•黄新波艺术研究展7月12日10:00在北京画院美术馆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北京画院
承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
支持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美术馆
展期:2017年7月12日—8月13日
开幕式:2017年7月12日10:00
座谈会:2017年7月12日11:00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展厅(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公园南路12号)
学术支持:陈迹、黄元
展览总监:吴洪亮
策 展 人:胡斌、何小特
展览统筹:薛良
展品管理:梁小延、李铁军
展览设计:陈华辉、王焕然
展览组织:吴文洁、温萍萍
传播教育:薛燕、杜倩盈、罗元欣、佟欣鑫
展览助理:洪曼娜、张翔

前 言
黄新波是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国现代版画史上的代表性画家。他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木刻版画的探索,紧贴近代以来救亡与启蒙的时代主题,创作了大量反映民族危难、底层社会,以及革命与政治题材的作品。其视觉图像呈现了动荡多难的近代中国的社会现象,而其幽深的视角则体现出一个具有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的关怀。新中国成立后,黄新波的作品内容转向对劳动人民的热情歌颂,运用寓意、象征等手法,塑造了诸多鲜明有力的形象,形成了淳朴洒脱的抒情风格。他所创作的许多作品,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并具有颇富个性的艺术感染力,遂成为所在时代版画、乃至中国美术的经典。
“心曲”对应黄新波鹰山时期所创作的一批极具抒情性和寓意性的组画。“人间”则源自他在香港时期参与成立的“人间画会”与“人间书屋”。以之作为标题,我们一方面是试图体现这些特殊的经历对于黄新波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取更广泛的含义,以表达他的作品与人世间苦难、奋斗与希望的关联,以及他诗意化地书写心中之曲的语言特征。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诗情以及充沛着“追求人间的共同理想”和“永恒的美的生命”的强烈诉求。
去年,恰逢黄新波诞辰一百周年,我们策划举办了“理想与诗情:黄新波百年艺术纪念展”,本次展览是在此基础上的继续推进。展览希望挖掘黄新波既与时代相关又区别于惯常的新兴木刻和革命美术叙事的一面,并结合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与文献凸显其与文学、出版的多元关系,力求更为全面而立体地展现这位身处动荡变迁的20世纪中国的艺术家的创作与人生。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画院美术院
2017年7月
都市中苦难的无产者
黄新波上海时期(1933-1937)木刻与左翼文学的姻亲关系
1933年黄新波奔赴上海不久即先后加入“上海反帝大同盟”、“新诗歌会”、“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其生活、学习的环境弥漫着左翼思潮的气氛。这一时期,底层无产者包括城市劳动者、农民、逃难者等的苦难生活现实,是黄新波木刻最为主要的表现母题。

鲁迅先生葬仪
26×36cm    1936年   木刻   广东美术馆藏
这一母题与其时盛行于上海的“左翼”文化思潮的阶级压迫理念有诸多暗合之处。其中,黄新波为蒲风诗集、王亚平诗集、丁玲小说、叶紫小说、胡兰畦小说、夏征农小说等文学作品创作的插图;以及他以叙事方式创作的《平凡的故事》等组画,就具体体现了来自左翼文化阵营在文艺上的整合及号召力。

鲁迅先生遗容
9×12.2cm    1936年    木口木刻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爱与沉默的战斗
抗战前期的现实主义(1937.9-1941.12)
随着日本对华侵略进一步加剧,黄新波的木刻作品,在表现题材上也有了重要转变——关系到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保家卫国战争场面,逐渐成为黄新波最为重要创作母题。

他并没有死去
13.6×17.6cm    1941年    木刻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这时期,黄新波以叙事方式创作的《爱》、《沉默的战斗》、《落潮》等 ,依然了来自左翼文化阵营在文艺上的整合及号召力。但在走向这条救亡的路径,作者被时论所移,想腾空地去把捉大题目,在主题的着眼点上,描绘了很多像标语画似的作品。而在战乱时期人民生活实地的描绘与思考上面,直到抗日战争后期得到了全面的升华。

沦陷区故事之四
尺寸不详    1941年    木刻(作者复制版)    家属藏
即如刀法说罢,运用细线时能刻出《长征》、《鲁迅先生葬仪》,到运用凯绥•珂勒惠支式的粗线时又能刻出《被蹂躏后》,这,一方面固然说明了作者底独立作风尚未坚实地完成,另一方面不也恰好显出了作者底生气盎然的发展么?这发展,和民族的大众的求生存求进步的斗争一同,更大的成就当在将来。——胡风《<路碑>序二》

沦陷区故事之九
尺寸不详    1941年    木刻  (作者复制版)    家属藏
生命之沉重与希望之微明
抗战后期的现实主义(1942.1-1945.8)
抗日后期的1942年至1943年间,黄新波曾蛰居于离桂林不远的“鹰山”,创作了《心曲》组画等一大批极具抒情性格的木刻作品。这些作品突破了阶级的、民族国家的以及时空的极限,在战时的社会共同要求之外,从人类悲悯和人性拯救的层面,来思考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黄新波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有借助自然环境烘托情感,直面战时的孤独、沦落、苦难、挣扎等等现实人生,具有内省和浪漫的文学性表达,多寓意生命本源的命题。

孤独《心曲》连续画之一
15.8×12.8cm    1943年    木刻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人生的精神总需要一种非贪婪而具着朴素和善良的意欲底寄托。这种善良的意欲,我们不敢私有,所以,凭着心底真诚,以还没有被时间的侵蚀尽了底生命力量,希望从中去追求人间的共同的理想,以艺术来消除人间的隔膜,融合着崇高的友爱精神,充沛着永恒的美底生命。——黄新波《心曲》

回家《心曲》连续画之八
21.4×16.6cm    1943年    木刻    家属藏

圣者《心曲》连续画之十
21.4×16.6cm    1943年    木刻    家属藏
人间
香港时期未被规训的现实与形式(1945.9-1949.8)
黄新波1946至1947年在香港创作的油画和木刻作品,内容上凝聚了他对战争和苦难深刻的现实体验,他更倾向于从对苦难与战争的残忍、恐怖甚至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猜疑中咀嚼生活与人性的复杂性;但形式上却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技法,以至于这批油画受到了当时香港左翼文艺界的质疑。然而,在个性化表达与群体性争议中也正好体现了黄新波潜意识里的现代思想和文学洞察力,也许更为接近“五四”精神的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