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祥:徐冰的成功学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像古元和李桦等先生对我们的影响一样,徐冰也是象征性的。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一种精神的高度和坐标,这个坐标对于一个行业或学院来讲,非常重要。
  徐冰的素描课以静物的方式进行,一改昔日传统——那些以石膏、瓶瓶罐罐作题材还有选择现成品的教学,影响了版画系的素描教学,用现成品教学的风气是从他开始的。另一个方面是版画;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把传统版画立体的画面压缩成一种平面性的效果,许多人不知道这是版画的“刀”触脱离形体、获得自由解放的重要思维。这个奥秘至今仍很少人知道;但他画中的装饰性对顶级的绘画来说是致命的伤害。西方的大师、中国传统绘画也有平面性,但这平面性没有走到装饰性。作为一种思维获得解放的影响,很少有人去模仿徐冰的版画,而常会提到他的《天书》,《天书》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






《天书》综合媒材装置,手工刻版、印刷及传统书装籍钉 1987 徐冰
  当我们谈到贡献的时候,就要放在时间线索里看。在美术史里,库尔贝之前,女性形象都是皇族贵族,文艺复兴开始出现商人,库尔贝开始画平民,米勒画底层人,劳特雷克画妓女和边缘人,这都是特定时期特定的人做出的改变。从美院的线索来看,长时间都是革命题材和现实题材,画工人、农民、工农兵,基础练习就是瓶瓶罐罐、石膏、人物。
  徐冰的教学是颠覆了这一切,之后全国都开始模仿这套课程。徐冰素描课很有影响力,其中一部分学生离开人物画、离开绘画,洪浩、冯梦波成为观念性的艺术家,这是我多年后意识到基础课对职业生涯的影响。

《静物》纸本铅笔 78x82cm 1988年 冯梦波
  今天的人画什么都不奇怪,但在当时题材的变化既意味着观念的变化。他早期的小版画也很有影响力,类似插图的作品对他来说是成长的过程,对学院来说是教学的样本。从审美来看已经很遥远,保留着过渡时期的特点,注重装饰性。西方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从立体到平面,但没有从平面并走向装饰性,平面性也不等于装饰性。装饰性有程式化的造型方式,中规中矩、缺少生动和随性。徐冰的复数系列也有装饰性特点,但他很聪明,把装饰性里的“程式化”独立出来,之后又提炼出复数性的概念,最后做出天书,这是他的过人之举。作品看上去很高深,但语法简洁。《新芥子园画卷》也是同样的方法,很多中国画家都懂这些中国绘画的语法结构,但他们的结果是继续画传统的山水画。




《芥子园山水卷》 木版 2010年 徐冰
  徐冰做出新形态,让外行人和西方人看懂,尤其西方人更善于从观念和规律的角度理解艺术。徐冰懂得对接,这是他作为国际艺术家的智慧。人们喜欢从文化深度来理解他的作品,但我喜欢从艺术语法上来理解。这种发端于装饰性、符号性、概念化、程式化的方法在《天书》时期形成,之后的作品都是这套方法论。好的艺术家有他自己的方法论,学习者如果只停留在表象而不学方法论,只能得皮相,得不到自由。徐冰是一个获得自由的艺术家。
  我可能比很多人都懂徐冰。从成功学角度来说,徐冰毫无疑问是最成功的,而且他成功学的方法论也写出来了,看他评价古元、当代艺术、美院基础教育,表面没有相同之处,但从成功学的角度就很好理解,如何用作品介入社会、介入西方艺术史。我读他的书,看他写一个女孩有情窦初开的感觉,心理变化写得非常细腻。但他没有去表达,因为他想得到未来,知道不能停在那。一般人哪有这理智!他内心有波澜,既经历了情感的浪漫和勇敢,同时又极克制。这部分让人唏嘘,感慨他没有青春。

《繁忙的水乡》 木版 1980年 徐冰

《山林晨歌》 木版 1978年 徐冰

《打稻子的姑娘们》 木版 1981年 徐冰
  徐冰童年的经历让他变得压抑,很懂得保护自己,不敢反抗,但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观点、存在感和对未来的憧憬。对未来的憧憬让他忍辱负重,能置欲望于不顾,爱也不要、情也不要、利益也不要。他有一个目标所以能克制自己,理性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上。这种冷静、不易动感情构成他一生的基调,压抑和胆小也没摧毁他,反倒激发极强的成功愿望。

《五个复数系列》 材料:轮子,纸,水墨,转印 1987年 徐冰

《五个复数系列》 材料:轮子,纸,水墨,转印 1987年 徐冰

有山的地方 木版 1986 徐冰
  我从成功学的角度来理解徐冰,因为美术史的逻辑不能描述他,他的独特性让他能点到别人的兴趣点、痒点。在教学上他也会传递如何介入环境、判断时代、融入时代,这是他能看懂古元的原因。徐冰本科生时的小版画、研究生时的复数系列都适应了社会气候的变化,别人也有下乡的经历,看得到村里的景象,但只有他做成《碎玉集》,他是个天才。他的复数系列那么前卫,没有谁像他这么巧妙,使传统的人也能接受。他做《天书》时正是苦闷和失去艺术方向的时期,不知道艺术是什么时,才刻上好几年这些木刻的文字。他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用尽自身的资源,把找不到“北”和迷茫的感觉用明确的形式表达出来,那是他最了不起的作品。他活得太清楚,每一步都有分析,步步为营又步步成功。《天书》使他获得国际上的声誉,决定了他在国际艺术家的“位置”。他后来的作品都是对这个思路和方法的复制,没有让我特惊讶的地方。他教人从方法论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前没有中国画家这么做过;他主动找市场、找痛点,在什么环境做什么事,不好听的说法是“讨好”,但大师是谁都不“鸟”的人。他的经历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