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华祥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央美造型学院副院长、央美版画系主任
《一》
王华祥先生对此进行了非常理性及睿智的解读
本无灵魂,何以招魂
本无灵魂,何以招魂。杜尚以后,由于艺术的失语,全世界的当代艺术家都由
巫师变成了演员。老吕是觉悟到这一点的,徐冰也是。所以,他们放弃了传统的言说方式,选择一种地方的方言单词和国际化的当代语法,这在九十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那时,整个艺术界还停留在追求温饱的状态,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艺术形式,而吕胜中者,却己开始了与西方当代艺术的斗法之旅。他们用西方感到好奇的词句和西方能懂的假方言(表面是中国符号实则西式文法)与其PK,一时间在国际舞台上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独特景观。然而,这注定是一场悲剧,而且剧情发展都大同小异:由真迎合变假挑衅,末了根据他们的剧情需要(而不是演员的演技)发奖。对此,艾未未是非常明白的,所以他对白宫和天安门都竖中指而不是大拇指,徐冰也明白,但因胆小而不竖任何手指。唯质朴憨厚的吕胜中不明白,非得在当代这件事情上弄清个子丑寅卯。于是有了呕血之作:“造型原本”(哪是什么原本呢,如果是就会通古博今),有了实验艺术学院(歪打正着)。然而,老吕最终发现:他毕生寻找的灵魂并没有找着,他制作的竹篮子无论多大都打不着一滴水。所以,他最后的结论是“命如纸薄”。也许,这真的是一种宿命:早在他选择其符号代码“小红人”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王华祥

《二》
吕胜中:命如纸薄,是对人生极恰当的比喻

吕胜中,山东平度人。1978 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1987 年中央美术学院年画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他是蜚声国际的当代艺术家,从 85 新潮美术走来,凭借一枚“小红人”完成民间美术在当代的华丽转换;他是根本停不下来的“码字机器”与高产作家,他是传道授业的文化先行者;转瞬十年,扬眉剑出鞘,辟出了一片江湖,他是吕胜中,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掌门人。”

提到吕胜中,想到了剪纸“小红人”吧?他的剪纸注解了全部人生,道也好,玄学也好,抽象极简的东方意蕴也罢,内化为阴阳、正负、虚实、肉体与灵魂、善与恶,但这绝非单纯的二元对立。你不知道的其二是,他的艺术不止剪纸和“小红人”。吕胜中的艺术创作养分汲取自民间,但毫不客气地讲,民间艺术在国内的艺术舞台难寻踪影,不占位置,与当代艺术也攀不上关系。吕胜中将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代语境中达成转换,缔造出新的价值,借古开今。如此看来,吕胜中在某种意义上代言了中国民间艺术,并将它推介至寻常百姓、乃至国际领域。这是一把神奇的剪刀,它见证了“小红人”至今三十年来的点滴。

“如果肯把剪纸拉进艺术史,那么,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强悍的艺术。”在传统中国,每一个劳动女性都会剪纸,岁时节日、人生仪礼、巫术信仰、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剪纸。
学习民间艺术之后,吕胜中才发现民间艺术的博大与包容,于是升起对文化本身的浓厚兴趣,研究生期间,正值 85 新潮美术风起云涌之时,中国当代艺术经历剧变,于他,改变也在悄然发酵当中,吕胜中几次到陕北采风考察,他说,“民间艺术更接近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特点,读书期间我将 70% 的时间花费在对民间文化的考察上,最终得以获得对中国传统文化较全面的认知。我可以将它们衔接起来,那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无论中国的还是国际的,都具有共通性。”
在西北,他跟随当地农村婆婆一起剪“抓髻娃娃”,那是他第一次剪小红人,将人形作为生命符号,他认为那是每个“人”的灵魂,代表着“人类共性的本真”。

1985年, 吕胜中在陕北安塞砖窑湾

1985年,《醒.幻.梦》局部,剪纸、拼贴、三联画
90 年代开始,《招魂》在国内、国际波及,并形成广泛持久的影响。
招魂是一种民间巫术活动,在吕胜中的艺术中,它是人类精神自我救赎的神圣仪式性活动。
最早也即首次的剪纸小红人作品《招魂堂》于 1989 年 12 月在北京东城区校尉胡同 5 号中央美术学院内十楼的工作室试行(剪纸、行为),并于 1990 年在工作室完成其剪纸、装置形式的创作。

房间屋顶及四周墙壁布满小红人,用以召回逝去的灵魂。该时期基本确定小红人的造型样式,正面对称、双腿叉开、两臂微张、顶天立地。小红人的“正形”与“负形”象征也对应着人的灵魂与肉体,分离的同时即意味着归位。

通过剪刀在纸上的不断切割回转,产生并感悟对生命的全部理解、认可与接收、甚至宽容,提示观众寻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说创作的时候心里是空空的,被“剪”的动作牵引,净化了的、空灵的心理空间才可以装进去东西。每一个剪下的人形与刚刚形成的空洞,构成有与无、阴与阳、灵魂与肉体、正与负、虚与实,宛如每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1990 年至 2003 年,他的作品开始频繁在海外展出,形式涉及剪纸、装置、行为、投影等,进一步拓宽材料的使用,比如纸板切割焚烧、实弹射击、木材、建筑物局部,场所多为公园、商场、剧院、艺术机构。作品主题依然紧扣“灵魂”展开,这些国际性展览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甚至被评论界评为“中国的马蒂斯”。

1993年,德国慕尼黑拜客商场,作品《灵魂商场》
《灵魂商场》作品现场的小红人成了商品,观众可随意取走,并向投币箱投币,展览结束可计算出每一个灵魂的价格,悲剧性中透着反讽意味。

1993年,澳大利亚艾德勒得市公园,作品《灵魂之碑》,冰融后红色人形现出

1994年,日本福冈美术馆“第四届亚洲美术展”,作品 《灵魂之祭》
“小红人”之后,吕胜中将更具有人文性的“书”加入。
他拣选了更宏大、更具包容性的文化元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上对于传统文化概念的理解平行并置于同一条水平线上,以表达当下的感受及对当代社会文化语境的思考。代表作品是《山水书房》、《人文书》。

2003年《山水书房》 装置,长9米 宽6米 高3米,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造境”
在作品《山水书房》中,房间被布置成水墨文化空间,制作的书架上是 5000 多册中外各类书籍,以书架的书脊将一幅五代董源的山水画《夏景山口待渡图》用电脑分割,再拼出整幅画面。山水画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观众、当下生活发生关联。

2005年,《人墙》装置在香港油麻地展出
2010年, 《一晃十年》个展在作为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