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
主办单位:合美术馆
展览地点:合美术馆(武汉市洪山区野芷湖西路16号)
展览时间:2017年5月12日—11月12日
开幕时间:2017年5月12日16:00
出品人:黄立平
策展人:俞可
学术主持:鲁虹
展览执行:艾小铮、岳檄文、汤宇
设计:柯明(空间)、吴萍(平面)
展览委员会:黄立平、鲁虹、姚华、甘行松、柯明、仇海波、姜宇微、顾蓓、艾小铮、李子萍
2017年5月12日,苏新平作品展“虚构的真实”在武汉合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批评家俞可担任策展人,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任学术主持。本次展览展出苏新平近作二十余组,以呈现出艺术家最新的创作线索。《八个东西》、《灰色》、《肖像》、《平仄》、《荒原》、《十》、《擦笔纸》等系列作品一一亮相。
苏新平:“古人有句话说得特别好,画如其人。人和画是一致的,如果人和作品是两张皮的,不具有统一性,我是不认可的。艺术家是非常朴素,非常真实的,其实你的日常状态、行为方式、心理活动,都在以这样的一个前提下形成实践,最后才成为作品。”
合美术馆副馆长姚华主持
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致辞
策展人俞可致辞
苏新平发言
从左至右: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杰,湖北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光庆,湖北省美术馆艺术总监傅中望,合美术馆副馆长姚华,本展策展人俞可,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本展参展艺术家苏新平,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艺术家方力钧
首排嘉宾从左至右:批评家吕澎,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 湖北省美术馆艺术总监傅中望,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艺术家岳敏君,批评家殷双喜
嘉宾合影
开幕式现场
苏新平在早年期间以人物画为主,从早期的蒙古人,到后来的都市人,都以一种超现实的方式来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可以说,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很具象的成分。苏新平艺术生涯在早期开始成名后,受到了商业世界的眷顾,经常一幅作品还未完成,就已经有人开始抢购预订,这使得苏新平深深地觉察到世界的某种荒谬,以及异化中的某种不可控的人的生存状态。他在思索:“难道艺术就是这样吗?”
在2008年前后,苏新平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要主动从这枷锁中挣脱出来,他主动与画廊解约,重新返回到自我的世界。于是,在这当中,苏新平的艺术世界开始发生了最重要的改变,他不再拘泥于具象性的表现,开始进入到另一个世界,他将其自身的生活状态融入进创作之中,从而形成了另一种以自身生活为影子的作品依托,它成为了一种“真实”,也成为了一种“虚构”。在这当中,我们可以洞见艺术家完全的精神世界和探索的艺术方向,而这些依附着艺术家灵魂的作品,今日便呈现在了合美术馆。
《十》、《荒原》、《平仄》系列作品现场
“我几乎每天都会拿上这样的铜版纸进行无意义的绘画,它就像我的生活。尤其像我这样的身份,兼顾了很多社会工作,又是艺术家,又是老师,还有家庭。在每一天中,会有很多的跳跃,在这些跳跃中又会有很多信息,显得非常杂乱,当然在这当中,思想也是杂乱的,相当于碎片,对我来说,现实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在我的这些作品后面,其实就是一种碎片化的生活状态。”
《荒原》局部
苏新平坦言,每一次的展览,这些铜版画都会在一个新的空间中重新组装,它们将形成新的意识引导的通道。正如当问起苏新平为何会选择用“十”这样的一个符号来给作品命名时,他回答说,它依靠于观众的想象。这就如同一种潜意识的图式,观众从这当中,想看到什么,便会出现什么。“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红十字的标志,也可以想象成带有宗教色彩的符号,人们如何去联想它,都依随他们的意思。”
《八个东西3号》 300×200cm 布面油画 2013
当问起,为何会为这组作品取名叫《八个东西》时,实际艺术家在完成这组作品时,还并未给作品取什么名字。意思也就是说,苏新平在创作这个系列的过程中是并没有提前设定主题的。当最终决定要起名字时,苏新平想:“这是个什么东西呢?不如就叫‘东西’吧,正好一组有八个,那就叫‘八个东西’。”
《擦笔纸堆》 高260cm 擦笔纸 2012-2017
“面对一幅干净的画布,画笔蘸着颜料涂抹在画布上,之后随着色彩的变化,笔上的色彩也在变化,每一次变化都需要用纸擦掉之前笔上剩余的颜料,如此循环往复自然产生了大量的擦笔纸,日积月累,每复一年,擦笔纸每每会堆积如山。我认为这些擦笔纸既然已经留下笔触的印记,也就应该与原作价值等量”。
“如果联想到传统绘画中笔墨练习的重复性,古人将书画废纸放到“字纸亭”进行仪式化的焚烧,它们表面上是无意义的消耗,其实是创作能量的另一种发散形式,这些日常性的笔触动作或擦笔的行为留下的不经意间的痕迹,又好似一件作品,既记录着时间的历程,又记录下生命的轨迹。当擦笔纸上展现出的痕迹和信息与我的观念相遇并碰撞出火花时,我会将其呈现在画布上,而在绘画的过程中又会产生许多新的擦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