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上海徐汇艺术馆

透视深度——苏岩声版画作品展
时间:2017年4月7日-4月23日
周二至周日 9:00-17:00
地点:徐汇艺术馆,淮海中路1413号
开幕式:2017年4月7日 下午3点
《透视深度——苏岩声版画作品展》是徐汇艺术馆今年的首个版画展。本次展览展出的是苏岩声近些年来对艺术创作观念的探索与反思。作品将富有张力的视觉形象及二维空间层次进行抽象意义上的拆解、重构与扭转折叠,形成具有深度透视的内心世界。在他营造的看似混沌的空间里,将现实与虚幻、感性与理性以及深层结构的哲学观念表现在抽象的视觉符号之中,并从中国传统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挖掘精神内涵。这些形式新颖、风格鲜明的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他近年来在版画创作上的面貌以及现代性的创作方式。

苏岩声,198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硕士学位班。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图景-NO.21》丝网版 90cm×90cm 2016年

《空间-NO.6》综合版60cm×60cm 2015年
新秩序:苏岩声的版画艺术
丘新巧 /策展人、艺术学博士
曼德尔施塔姆在《世纪》这首诗中写到:“我的世纪,我的野兽,谁能/看进你的眼瞳/并用他自己的血,黏合/两个世纪的脊骨?”可以说,这个世纪之问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严肃的艺术家必须应对的问题,作为版画家的苏岩声也是其中一员。
苏岩声的版画作品看似弥漫了一股强烈的混杂性,因为他将非常多的元素同时拉进了同一个空间中,这粗粗看上去会让人无所适从,但这恰恰是艺术本应该有的一种姿态。正如本雅明所说,“艺术并非来自虚无,而是来自于混乱”,而且,艺术那来自于混乱中的波澜壮阔的生命“非得凝固不可,而且必须显得突然被凝固了”。苏岩声的作品像是某种在突然间瞥见了混沌(chaos),并将这种近乎神秘的直观凝固了下来的产物,而正是这种凝固构成了作品那深不可测的内涵。这使得这些作品都成了一个个小型的宇宙,或一个个微型的迷宫,里面各种繁复的色彩、块面、线条和层次折叠在一起,将内容以极大的密度压缩在它们的缝隙中。

《空间-NO.13》综合版 60cm×60cm 2015年
这样的作品其张力完全是被混沌和秩序这两种最深刻的追求所支撑起来的。正如人同时具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那样,人同时也具有追求秩序和追求混沌这两种欲望。混沌,是艺术家对自然以及现代社会的客观体察。他忠实于他那被撕裂、被投入到漩涡之中的感官,是这种东西教会他,没有任何事物是纯然单纯而不混杂着异质因素的,这些异质因素在艺术家作品中带着颤栗地贯穿了表象上的和谐;而秩序则是使如被暴风雨般击打的精神不至于崩溃的一个保证。在苏岩声的作品中,可以经常看到的坚硬边缘、几何形体和一些类似于数学坐标或公式的东西,它们与其他复杂多样的元素交织在一起,而这些正是他在努力地试图从混沌中找寻某种秩序的明证。秩序是抽象的。“抽象”(abstract)的起源,正是当人们的精神面对着世界的变幻不定所带来的不安和惊恐时所作出的反应。

《镜像-NO.2》凸版50cm×50cm 2016年
包括虚与实、具体与抽象、古与今、西方与东方、科学与诗意在内的多重辩证维度,构成了苏岩声的版画语言。或者说,苏岩声通过他的版画语言所要捕捉的,是这许多重大问题在对抗和碰撞的那个刹那,它们好像突然之间被强行地拉入当代的时间中彼此相遇。在早期的作品中,苏岩声对这个主题的表现往往非常具体,但也因为特别具体,其中更多包含了一种苦涩和坚硬,矛盾似乎没有得到任何缓和的契机。而到最近的创作中,他的版画语言逐渐变得越发纯粹而接近抽象的维度,尽管仍然保留了一些具体而微妙的东西。这里显示的是转化的艰难。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回避直面问题和困境,他希望自己成为一座连通古与今、科学与诗意的桥梁。在经历这么多之后,他缓慢地获得了一种智慧,他似乎终于在汹涌的海上——他已经在上海这座城市工作生活了十几年——找到了某个支点,在双脚触不到坚实土地的现代性的沙滩上,苦心孤诣地营造着他自己内心的城堡,至于城堡内部,则响彻了雷声和喧嚣。

《空间-NO.8》综合版 30cm×70cm 2015年
所以,苏岩声的作品走向了无言(expressionless)。在《图景》、《空间》、《镜像》等系列作品可以被视为对无言状态的表达。无言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和谐,而是在张力到达最大化、存在之弓被拉到它的最强处的时候,精神通过某种向上的一跃而进入到宁静之中:它突然悬置了自己的意志,从世界抽身而出。这就是为什么苏岩声所追求的新秩序,看起来却是无秩序。
作品赏析:

《图景-NO.4》丝网版90cm×90cm 2013年

《图景-NO.9》丝网版90cm×90cm 2014年

《图景-NO.14》丝网版60cm×70cm 2016年

《图景-NO.19》丝网版70cm×60cm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