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寂寞者,或野兽或神明
Whosoever Is Delighted in Solitude Is Either a Wild Beast or a God
艺术家 Artist
刘海辰
Liu Haichen
策展人 Curator
王将
Wang Jiang
展期 Duration
2023.08.26 - 2023.10.08
星空间欣然宣布,将于2023年8月26日呈现艺术家刘海辰个展《爱寂寞者,或野兽或神明》,将展出刘海辰近两年来创作的全新作品,展览由策展人王将担纲策划。展中作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讨论壮丽奇幻的自然景色背后所蕴含的荒野美学与超验精神,也牵涉了现代文明给人类心灵带来的诸多问题。不少画面情景里,人类的出场点燃了“荒野之美”,而荒野的景象也会激活观者灵魂中原始的自我与记忆。这些作品缔造了新的神话,即“世人的返乡”,画中之人走入荒野,便是回归到人类本源的故乡。对此刘海辰谈道:“自由的本质不在于文化,而在于自然,人类离自然越近,就越有可能实现自由。”他的作品所描绘的正是当人走入荒野的时刻,他们自觉地跨越了文明与野蛮的边界,承担起“超越者”的角色,超越具体环境的自由而走向广义环境的自由。尤为突出的是,刘海辰的创作既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精神性探寻,又是人性内在情感的寄托和表现。超验主义的精神不断地激励了他的创造力,并将人性与神性统一到他所表现的风景中。通过直觉化的思维活动和创作手法,他把风景提升到超自然的境界,因此,这些画面与一般的宗教性绘画不同,刘海辰的“超验性风景”肯定了人们能够在自然中发现神性。
信徒与蛇
Disciple and Snake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00 × 160 cm
2023
展题“爱寂寞者,或野兽或神明”,出自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学》,亚里士多德断言人应是最合群的动物,因而这句话的原意带着他对孤独的贬损。而在今天,对社会生活的厌弃,在刘海辰的绘画主题中发展到了极致。他描绘远离城市生活的人,描绘奇幻壮丽的自然景色,必不可少地需要“兽”(野性)和“神”(超验)的力量支撑。因此,展览以“爱寂寞者,或野兽或神明”为题,试图颠覆它的原意,并在刘海辰的画作印证下,显示出它在当下时代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展期从8月26日持续至10月8日,刘海辰作品将被轮换三场在展厅中呈现,以期带给观众丰富多变的视觉体验。星空间欢迎您在展览期间的不同场次内莅临赏鉴。
爱寂寞者,或野兽或神明
序 / 王将
爱寂寞者,或野兽或神明(亚里士多德语),这句话可理解为爱寂寞者可能会表现出两种极端特征,一种他们会变得像猛兽一样极具野性。另一种是是他们会变得像神明一样超脱尘世。将爱寂寞者比作野兽,强调了他们在独处时可能表现出原始和野性的特质。这是因为当人处于孤独状态时,没有社交约束和外部影响,他们的本性可能更加显露,就像野兽那样表现出自由、独立和无拘无束的行为,因而更倾向于追求某种欲望和自我实现,并不受他人制约。将爱寂寞者比作神明,表示他们倾向于独自思考、反省和探索内心世界。他们可能会亲近自然,享受孤独的时刻,并从中获得灵感和智慧。这种沉思和超脱常态的特点使得他们与神明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因为神明通常被认为是超越凡人的存在,与人类的日常琐事和社交互动相隔离。
展览以此为题,呼应了刘海辰的创作主题。他描绘那些离开庸碌人群而游逸于自然中的孤独之人,他们因由超然的生命意志而行事,与山林中的野兽相伴,被神秘奇幻的光线所照耀。这些情景,皆可被视为亚里士多德这句名言的视觉化显现。
临界之海
Critical Sea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40 × 245 cm
2023
01
荒野美学
一直以来,刘海辰将创作关注点集中在自然风景上,确切地说是“荒野“景观上。这是一个引人沉思的题材,荒野是生命之“根”,人类是荒野之子。而文化在人类与荒野之间划出了明确的界限,人是被驯服的、有文化的存在,也是生于自然而远离自然的异化体。刘海辰的画作牵涉了人对荒野环境的审美,指引观众应当跨越鸿沟去理解“荒野”,正如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提倡“诗意地栖居”,就是一种由“自我”到“他者”的环境利他主义。在原始人的头脑中,人与荒野之间的界限并不存在,他们满足于接受自然秩序,并寻求保持他们世界的完整性。而此次展览所呈现的“荒野”,则为观者反思现代人与自然的二分处境提供了一个契机。人类不是“文化栅栏”中圈养之物,而是在漫长时间和空间的生命长河中形成的有机生灵。总有一些人能够爱己及它,试图超越个体与时代,去到荒野中与原始自然宇宙相拥。
对荒野的思考,打开了刘海辰创作的观念维度。他对荒野美学的表现是从对自然的体验以及对生态的关注开始的,于是他笔下的荒野画面便为观众展示了一种审美的可能性,即人作为有知觉的主体,与自然界所有造物都有着联系,包括不为人知的荒野。荒野给他带来了多样的创作灵感,通过描绘荒野,他在“我思”中安放自我存在,并回望了人类的原始故乡。所以,观众不止能在他的画中重新认识荒野,荒野的景象也因其给予人神秘、广阔与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保存于观者的心灵之中。他的画作时常让我感觉到:“荒野并不仅仅是压迫人的黑夜,同时也跟人一起点燃了照亮黑夜的火焰。”
月圆之刻
Full Moon
布面油画、丙烯
O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237 × 175 cm
2021
他描绘的自然中必会有人,这些人不止如画前观众那样目睹了荒野之美,他们更是身处其间,并成为美的一部分。因此,荒野之美可被视为一种“价值”的激发,正是人的出场激发了“价值”。而这是一种“突现”,世间并不存在自为的美,人的出场点燃了美,美学伴随着主体创造者的出现而产生。人点燃了美,但这不意味着荒野之美是可以被人任意定义。对此,刘海辰曾谈道: “当人面对荒野景观并对其进行评价时,他评价的往往是他正看着的那个创生万物的自然,而不是一个我们正在把自身的价值观投射其上的自然。在我看来,人应当用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目光,去发现荒野的创造力。”
他的观点不难理解,自然创造出了山脉、平原、森林、荒漠与沼泽,这些自然物中包含着客观美或丑的属性,而这些属性在自然物身上时仍只体现为一种“潜能”,美与丑的发展朝向是需要审美主体进行引导。所以,荒野之美的激活,需要依靠一个具有深沉的生态审美鉴赏能力的主体。具有生态学眼光的人便能从中体认荒野创造与再生的美。刘海辰便是带着这种眼光去观赏和描绘荒野景观,在其中探寻“被激活”的审美,而他所绘之景或有可能激活观众灵魂中的原始自我与记忆——人类与其它所有的生命共乘一条“宇宙之船”,所有生命在时间长河中形成了一个共同体,而人是唯一能够成为“诺亚”的存在,令生命之流得以绵延、自然之美得以长存,是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蜃景
Mirage
布面油画、丙烯
O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80 × 100 cm
2022
02
返乡神话
刘海辰的画作缔造了新的神话,即“世人的返乡”。他似乎意识到,自然才是最大的神话缔造者,再离奇的寓言,再大胆的想象,都没有自然本身呈现出的那个神话故事精彩。因而他的画中人在此出演的不再是神话制造者的角色,而是“迷途知返”的返乡人,于回望中使自然本身的神话故事得以显明:“人是由泥浆、岩石、尘土与风自己形成。世界上是先有岩生人,然后才有自由人与道德人”。因此,画中人迈进荒野的每一步,根本上都是回归故乡的每一步。海德格尔将返乡形容为对生存本源的切近,“返乡就是回到本源的近旁”。故乡中存在着人类最美好、最古老、最本己的东西,而返乡人正是在外孤独求索、远离家园的流浪者,惟有这样的人才能返回。
他的画中人或许已经长期作为漫游者而存在,他们在漫游过程中体验到自身求索事物之本质,而后经历渐丰,便作为求索者返回,最终返回到神性的野蛮中。这些画面之所以能被称为神话,是因为现代人实际上再也回不到那个最原始的自然中,因为至少有一万年的文化历史使人脱离了对原初自然的直观认识。但自然仍然为人与尘土的相遇提供了机会,为人反思生命、宇宙和文化提供了机会。当人进入荒野,在一种最本源意义上来体会与大地的重聚。生命于大地上繁衍,时空于一块前寒武纪岩石上折叠,人在荒野中照见本源的故乡,过去、 现在与未来于荒野中合而为一。
烈火灼冰,哲人返途
Fire Burns the Ice, Sage Returns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50 × 200 cm
2023
人生来自由,但同时也是被文化束缚的现代人。国家、科学、经济和法律等文化要素,已经逐步侵占人的自由,“高尚的野蛮人”之概念由此产生。从本质上来说,文化和自由反向相关。所以刘海辰更愿将他的画中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社会中的一员,如他所说;“我们是冰山的顶峰,虽然我们卓异地从自然的海洋中露出了水面,但在水面下的那十分之九仍然属于自然。” 他的画面也在向人启示,人可以通过与自然的深入接触,将自身从社会的茧房中抽离出来,释放出人类潜在的自由天性。
荒野在刘海辰的画里被理想化为一片没有文明弊病的绿洲,一个饱受折磨或摧残的被压迫者可以寻求解脱的家园。也许亲近自然对人类的心灵来说必不可少,但大多数人都由于社会生活的约束而与自然疏远了。文化往往阻碍了个人自由的实现,人为的道德和繁荣的经济取代了自然的法则和律令。对此,刘海辰认为:“自由的本质不在于文化,而在于自然,人类离自然越近,就越有可能实现自由。”而他的绘画所描绘正当人走入荒野的时刻,他们自觉地跨越了文明与野蛮的边界,承担起“超越者”的角色,超越具体环境的自由而走向广义环境的自由。
启示
Revelation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05 × 300 cm
2022
03
超验光景
刘海辰画中的自然往往被演绎为一种神性的力量,这既体现了其对自然景观的精神性探寻,又是人性内在情感的寄托和表现。一种超验主义的精神不断地激励了他的创造力,并将人性与神性统一到他所描绘的风景中。他在自然的景观中寻找神性,也反映了人对神圣信仰理解方式的变化,把眼光从深不可测的神圣上帝转向了与社会相邻的广袤自然。在这个层面上,他的画面指引观者重新认识了自然,正如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对世人的提醒 :“先人同上帝和自然面对面地交往,而我们则通过他们的眼睛与之沟通。那么,为何我们不该同样地保持一种与宇宙的原始联系呢?”
当然,保持与宇宙的原始联系,一方面需要人将自身置于自然中,回归原始的淳朴,体味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境下人与自然的融合;另一方面需要人能够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启示,不管这种启示是对上帝的崇敬,还是原始神性的崇拜,抑或是内心情感的抒发,都要怀着一颗敬畏和虔诚的心,去发掘自然的奥秘。这时自然的雄伟、广袤、神秘便会幻化出无穷魅力和感召力。凭借“相信自己”,人便能从自然界中而不是从上帝那里寻找和发现神圣的精神力量,人与神的主从关系就转化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默契。正是受到这种超验精神的影响,刘海辰重塑了神性的艺术。在他的画面中,人、动物、植物、湖泊、山岭、大地、天空等自然存在组成了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总是散发着种种奇幻的光色,甚至呈现出一种激烈的时空震荡感。显而易见,画中自然能被赋予神性特质,是以他的内在精神和探索实践作为支撑。
冰海圣徒
Saint of the Iced Sea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50 × 200 cm
2021
他的画面与弗里德里希(Casper David Friedrich)的作品具有某种精神上的连接。弗里德里希的画面在用色和构图上渗透着神秘的表现力,其表达方式使人感到超验性的浪漫情怀,打破传统的宗教绘画表达方式,将神圣形象与自然融为一体,让神性精神成为普世的符号,回归山川大地,回归花草树木。与这位大师相较,刘海辰对自然景物重新组合和提炼以后的精心布局,也是融入了他对自然、信仰和人生的体验结果,是诗性、超验和神性的集成表现,这种充满浪漫情怀的手法创造了作品独特的魅力。除此之外。刘海辰在画面上直接宣泄情感的创作方式,使他笔下的风景具有极强的移情性。这种移情性能够把人性情感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并客观化一种形式语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中常见的那种朦胧感,无疑是受透纳(William Turner)的影响,这种画面效果既是诗意表现,也与超验性存在着紧密关联。
出色的风景画家在描摹自然、展现自然瑰丽风貌的同时,能够由衷地传递出对自然的情感升华,此类情感复杂多样,而刘海辰的画作总是能够超越人的一般情感,他通过直觉的思维活动和创作手法把风景提升到超自然的境界,把画中景物比拟为神性的象征,以此作为人神沟通的载体。不可忽略的是,这与一般的宗教性绘画截然不同,刘海辰的超验性风景肯定了人们能够在自然中发现神性。
关于艺术家
ABOUT THE ARTIST
刘海辰(b.1988),生于中国河北,现工作生活于重庆和北京,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同年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
他以生活体验为创作源点,以兼融书写性和错觉性的绘画技巧来描绘自身思想与心灵中的风景。他笔下壮丽奇幻的自然景观,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自然的无情与人类的渺小在其中得到凸显,从而激发观者反思人在宇宙中的存在状态。同时,这种孤独感也指向了自由,提示人们只有在孤独的自由中才能获得重塑生活的权利。他画中变幻莫测的气象,象征着瞬息万变的现实,这与存在主义强调的人类处境的不可知性相吻合,而人在奇幻风光中游逸、探险与狩猎的场面,则可被视为一种超验的存在,喻指人们试图摆脱外部价值体系的约束,为自身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其近期个展包括:爱寂寞者,或野兽或神明(星空间 北京 2023);16:9风云无尽(星空间 北京 2021);此时漫长——刘海辰的绘画(星空间 北京 2018);复隐之地——刘海辰个展(之空间 重庆 2018);燃点——刘海辰个展(朱雀画廊 悉尼 2017)等。近期重要群展包括:世界感(广东当代艺术中心 广州 2023);坐标——2000年来的绘画之变(山西省当代美术馆 山西 2023);图像的震撼——80、90的新绘画(成都市美术馆 成都 2022)等。他的作品被悉尼白兔美术馆、泰康艺术基金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原·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关于策展人
ABOUT THE CURATOR
王将,是⼀位活跃于北京、上海的独⽴策展⼈与艺评⼈,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与德国莱⽐锡视觉艺术学院。从2016年⾄2023年,他已策划80余场机构展览与独⽴项⽬,梳理了众多不同代际和类型的艺术实践,其跨度从⽆名画会的缘起到新世代的潮流。他的理论兴趣围绕在艺术社会学、神话学与视觉⽂化。从2016年⾄2018年,他创办陌上实验空间,从2019年⾄2021年,他担任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的特邀策展⼈。他被Hi艺术杂志评选为2020年度策展⼈,担任2021《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特邀编委。他是Artnet的特邀作者,其研究与写作⽅向涉及“中国新绘画”所呈现的诸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