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第四届双年展学术研讨会专题演讲(八)张炼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编者按】2022年11月13日,2022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第四届双年展览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在昆明闭幕。此次研讨会由主题为“明日的版画”,探讨后疫情时代版画的未来发展。研讨会由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尹吉男,云南大学教授管郁达共同主持。约瑟夫·舍尔(Joseph Scheer)、艾丽西亚·坎迪亚尼(Alicia Candiani )、彼得·博斯蒂尔(Peter Bosteels)、张炼、宋光智、孔国桥、杨锋等17位国内外嘉宾进行专题演讲, 研讨会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部分来自国内的专家学者在现场研讨发言,为特殊时期中外艺术家提供的一个全新的交流与展示平台,集各国版画领袖和精英共谋版画未来的发展。本期是中国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张炼教授的演讲。

 

 

张炼:非常感谢国际版画联盟和云南艺术学院的邀请,能来参加这个研讨会并发言。因为时间比较晚了,我尽量简洁一点的把自己的观点表达一下。我要谈的主要是作为“媒介”的版画,从一个丝网版画创作实践者的角度来看有关版画语言的扩展。

大卫·霍克尼说过:“我一直对版画这种媒介以及版画作为令我的作品广为人知的媒介感兴趣——能接触到公众。”这段话比较好地概括了我们对版画的认识:一个是作为创作的媒介,一个是作为传播的媒介,这应该是版画的共性和客观存在。从版画的发展史来看,它跟印刷技术、跟新的科技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是因为与技术密切的关系,版画的种类与其存在的边界在不断地被打破和扩展,使版画能创造出更为符合时代的艺术作品。而其中的丝网版画,其历史虽然比较短暂,但其印刷形式和表现语言的却非常丰富。

我的发言分三个部分:一是丝网版画的特点,二是丝网版画创作的实践,三是关于版画语言拓展的思考。

一、丝网版画的特点:

丝网版画跟其它的版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丝网版画自身语言表现有更多的多样性,再者有与现在的数字艺术比较容易结合。  1996年在中央美院二厂时期我就开始了丝网版画创作,当时尝试了很多丝网版画的新制版方法。这是我创作的第二张丝网版画作品,作品运用摄影胶片等方式进行制版,印刷时反复采用了一版多色、渐变套色等技法,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画面效果。到2001年期间,我的创作作品对于数字制版和实物感光等等都做了大量的实验探索。徐冰老师认为:“版画家在对材料翻来覆去的处理中,了解了材料作为艺术语言的性能,这与当代艺术的手法有一种便捷的衔接关系,这也是版画从业者的得天独厚之处,这也是为什么学版画的人表现出更能在‘学院训练’与‘现代’手法之间转换自如的原因。”确实,版画家都迷恋对材料的研究,版画和当代艺术手法表现有着便捷的衔接关系,这也是为什么版画人更能在学院训练和现代手法之间自由切换的重要原因。

 

 

 

 

二、丝网版画创作的实践:

1.“版”的灵活的运用,将制版环节转变为创作的语言。

丝网版画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它的印刷图形与版面没有正反关系,一个是它的印刷压力比其他版种都要小,这些带来了丝网版画套色的便捷和承印物的多样性。张广慧老师的创作作品,就是从丝网版画套色原理出发,将传统水印饾版技术,转变成了油性套色木刻的印制的体系。可以看一下他的《存在》系列作品,这是前不久他在湖北美术馆个展中的作品。其实这三张版画的印刷版有很多都是同一个版,巧妙利用以后形成了不同的作品表达,他将木刻制版的方法转化成了一种自由的、绘画性的创作手段,并且解决了木版画尺幅比较小的弊端,使版画作品在现当代的艺术空间里能够有相匹配的展陈与观看效果,让版画更当代的进入大众的视野之中。

 

 

丝网版画的创作更具间接性,其他的版种都是对版直接进行制作,而丝网版画更多的是对胶片进行绘制再做转换,因而也决定了丝网表现语言更为丰富一些。像《寒露》这张作品,实际上它的创作主要是在一张胶片进行制版,经过反复的叠印,产生一些手绘达不到的效果,丝网版画创作中网版的反复利用、分层制版等方法都带来了版画语言的拓展。

 

 

2.数码软件的介入——从最初的草图或者图像处理、色调的选择、分版的运用,进而到创作手法的扩展。

这是我2001年做的《残扇》的系列作品,运用了手绘制版和数字制版结合的手法。前面主体(鸟)的塑造运用的是手绘制版,后面的城市背景是数码软件等制版方式完成的,手绘和数字制版综合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紊乱意象》的创作,再次沿用了这样的制版结合的方法,充分运用了独特的丝网手绘、图片感光和反复叠印技巧等技法,呈现出现实和传统的交织与矛盾,形成当代都市中有序与无序的文化网络,表达了我对都市文化现象的某些思考。 

 

 

 

  《为了忘却的纪念》这张作品,在创作之初我就确定了要创作一幅具有真实性、超清晰的鲁迅形象,从人物的塑造确立、到分版安排都借用了数码软件的帮助,最后达到了创作之初的构想,画面中鲁迅形象呼之欲出、极具雕塑感。在金陵美术馆的展出时,这张作品一度被认为是平版画,其实这是用丝网版画的方式做出来的。数码软件在丝网版画创作中的介入,从图像处理、色调的选择、分版的运用都已经逐步发展到了创作方法、创作理念的阶段。

 

 

周吉荣老师在这次展览中的作品《不确定的景观》,我们看到了有数码科技的介入,也有版画的传统制版方法,数码不仅仅是借用,而是作为了一种表达的方式。这是在展厅我们看过的《景观-钟楼》,它比单纯的摄影作品更有创作力,成为了更有画面感和更有说服力的再现。

 

 

 

 

3.数字图像的像素转换为一种造型的表现元素。

在《镜像山水》系列作品创作时,画面的整体布局上我借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格局,营造了一种西方古典传统与符号化的、理论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生硬嫁接的反讽印象,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等媒介元素置换成大量复制的、叠印的古代画论和当时流行的博客文字。将数字图像的像素转换成有意义的符号,成为一种特殊语言构成的密码来解构山水,希望引发观者对于消费时代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移植问题的思考。作品《后波普》系列这样的创作思路体现得更加明显,将此前作品中的元素文字转变为识别度更高、更具大众文化认知的五角星符号,通过五角星的反复叠加组成天安门、布达拉宫、鸟巢、世博会中国宫等本身在中国当下文化中已经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建筑,图形的像素改变成最早的人工图形—五角星,将视角元素引发到文化的层面,以此来探讨文化的象征性与国家、民族性之间的关系。《一画》系列作品中运用五角星将山水画中进行了重新解构,五角星元素替换了山水的笔墨,一种规则的形和水墨的痕迹的构建形成画面的对比。数字图像的像素越来越广泛的被艺术家所运用,成为了造型表达的重要元素,不断的挖掘还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关于版画语言拓展的思考:

从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的产生以及木刻版画的出现,中国版画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宋代书籍印制中确定的上图下文的形式、明代巧夺天空的“饾版术”的发明等为世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艺术瑰宝。印刷术的西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艺复兴的产生,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木刻有着体面的历史”,未来我国版画如何发展,亦是版画当下非常重要的课题。版画是当代不可或缺的艺术创作媒介之一,以优秀传统文化基点、创作视角聚焦当下的社会现状或人们的生存现实,是版画创作的核心价值所需的,努力探索由多元化意识形态带来的版画表现语言的延伸,对时代内涵和画面形态高屋建瓴的把握,是当下版画创作的根本。

1.“印”的扩展——突破版画的边界,抛弃画种的局限:

2017年刘春杰老师在苏州博物馆的“废纸三千”展览当中,作品《持续刷屏》由365个亚克力制作的盒子组成,每个盒子里放置旧的人民日报,在报纸上印有木刻鲁迅像,《持续刷屏》放置室外,形成颇为壮观的版画矩阵,作品任由风雨吹打、阳光暴晒,作品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实际上,这种时间性和重复性,将木版画拓展成了具有公共艺术的性质当代艺术作品,更有艺术的传播性和力量感。

 

 

在《大试管》系列作品中,在重复印刷的玻璃质感的大试管上,我运用局部印刷的方式印制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凤纹,代表清高、大志、情义等寓意存在的“鹤”,还有象征着当代都市社会文化的时尚女郎等符号。只有丝网或者只有版画这种语言才能做便捷充分地表达这样的主题。印刷方法的不断探索和运用,版画呈现方式结合多种媒材形成新的表现语言,使版画在当代艺术多元化语境中能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观众对版画的认知也会摆脱传统版画手工印刷等狭隘的解读误区。

 

 

 

 

2.丝网印刷的间接性与绘画的直接性的融合:

周吉荣老师的综合材料作品《景之一》将丝网版画的间接性与绘画的直接性做了高度的融合,并在材料和方法上也进行了探索,突破了丝网版画的局限,向自由的综合材料绘画方向进行了延展,采用综合材料进行抽象语言的处理的理念,边印边画、边印边画。印与绘的直接结合是丝网非常好的一个特点,不仅强化了艺术创作的本质,从视觉关系上也构成了具象与抽象的并置,形成了独特的表达语言,呈现出城市生态及人文景观,表达传递了个体在其中的体验与感悟。

 

 

 

《松》系列作品是将传统绘画中经典的象征着一种姿态、气节松树的图式元素,至置放在单纯的线性网格中,以数码制版的机械化图形与灵动、随意的手绘相融合。《收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脱胎于石涛的山水作品,运用数字技术进行了重新呈现。转换以后你会发现古人的绘画中内部的结构很具有当代艺术的视觉感,并且用丝网这种手段,画面的尺幅可以无限地去放大,完全可以脱离开我们对版画的固有认识。丝网版画创作时印刷的间接性与手绘的直接性的融合,突破了版画的边界,丰富了绘画语言表达体系。

 

 

 

 

3.承印物的改变,拓宽绘画的边界。

丝网版画因印刷压力小的特点,承印物的选择非常宽泛,可在不同材料,不同厚度,不同形状的承印物上进行印刷操作。随着丝网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版画创作中可使用的承印物材料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可以说除了空气和水,什么都可以成为创作的载体,如纸张、油画布、陶瓷、金属等。

不锈钢材料作为承印物形成的画面,可以带来观众与作品的互动,穿行移动的人群亦可成为画面中的景象,经典的传统图式与现代人的并置,构成传统与现实的虚幻。承印物的改变,带来了版画语言的拓展。

 

 

 

我近期创作的《折叠》系列中,在透明亚克力上运用了层层叠印的丝网技法,即首先在不同的作品的正面分别印有古典山水、城市风景以及社会热点事件等等,这件作品就印有被烧毁的巴黎圣母院图像。再在不同作品的反面印制了如同传真照片式的点状图案。由于亚克力具有透明的特点,于是作品就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其次还使用了热弯技术将亚克力进行折叠,这样一方面带给了观众全新的视觉感受,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作品都以折叠或扭曲的视觉形式暗示图像所表现的对象被人为破坏的事实。《折叠》系列围绕上述观念所进行的表达,巧妙地利用丝网版画的特性,打破了架上绘画的二维呈现,激发了人们欣赏、参与的兴趣。

 

 

总而言之,我想表达的是我们不能过于局限版画以某种具体单一特征出现,而应该是以一种当代艺术的形态、视角、态度去呈现,这样作为媒介的版画才可能被赋予更宏远的生命力,绘画的语言也会因为版画语言的不断扩展,呈现出更多更新的表达方式,版画艺术或许才能踏上更有意义、多元的旅程,也才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