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的版画”观感
舒明巧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20级研究生)
2022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第四届双年展展览在昆明市博物馆举行,策展人王华祥老师将此次展览取名为“明日的版画”,意在通过它的展示,能够看到国际当代版画和中国前沿版画的现状以及所显示的未来趋势,讨论在国际环境变化、疫情影响、科技发展,和人类的价值观裂变等情况下,版画家要思考并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这些才是版画永恒的主题和生命的内核。在这次展览中,共有20余个国家400余件作品参展,有幸在现场观看了这些作品,展览中国内外版画家的作品视野开阔,取材广泛,观念前卫,技法娴熟,呈现出当代优秀版画家的一场艺术盛宴,作品之丰富令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观看完第四届版画双年展后,一些作品令我印象深刻。如王华祥老师的《鹦鹉学舌》、郭浩 老师的《镜像》、郭鉴文老师的《游移的身份》、文中言老师的《200608062008钟楼》、陈琦老师的《华枝满天》、周吉荣老师的《景观-鼓楼》等,感受到了版画艺术家们用艺术反映现实、关照现实、关照人生的实际行动,他们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勇敢地担负起时代的使命感与社会的责任感,作品兼具艺术性、思想性与趣味性,让人从作品中轻松地得到许多启迪,受益良多。
王华祥 《鹦鹉学舌》38x30cm 木版 2020
郭鉴文《游移的身份》120x70cm 丝网版画 2022
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版画创作的趋势与时代性观念是紧密相连的。在传统版画技法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介,拓展当代版画形态的边界,同时在版画创作中需要创作者进行深刻理性的研究,在创作实践中探究艺术的本质特征。当代版画的表现形式在不断的外延与创新。对于当代版画艺术的开拓创新,我认为重点应该在于如何恰当结合新媒体技术将版画艺术进行转化和创新,进而能够给予观者一个美妙沉浸且各不相同的审美体验。故如何调动大家的参与度,为观者创造出难忘的个性体验,成为未来版画艺术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事实上,未来的版画艺术需要更加注重作品的互动性和“沉浸感”。观者在任何艺术展览现场都可以与版画作品进行互动,且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理解作品。
文中言《200608062008钟楼》120x64cm 丝网版画 2020
周吉荣《景观-鼓楼》125x85cm 综合版画 2020
基于这个时代的变化,我们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将传统艺术融入时代技术,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文化艺术领域。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版画发展提供了新活力,而在今后的版画艺术发展中,会出现更多版画与新技术结合的作品,多媒体艺术将会更好地丰富、支撑版画艺术发展。在今后的版画艺术创作中,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会用到数码技术,但是版画创作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必然会成为大趋势。
郭浩 《镜像》100x70cm 数字版画 2022
总体来看,随着当代艺术的多元融合与跨界的趋势,各类艺术的边界日渐模糊,研讨会中有专家提到虽然现在鼓励不断的创造和跨越,但还是希望确定版画艺术与其他门类边界。在交流融合的大趋势下仍保持版画自身独有的艺术语言。当下数字媒体技术及各种新兴材料和技术的介入,为未来版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作为一名丝网版画方向的研究生,我认为“明日的版画”需顺应时代潮流、注入时代标志,不断更新和提升版画本体语言的独特表现力,突出其实验性、综合性的特点,将其从技术手段向作品的创作主体和创作思维转变,唯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融时代审美价值与人文情怀于一身的优秀版画作品。
预示版画的明天
杜思懿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20级研究生)
2022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第四届双年展于11月12日在昆启幕,我有幸参与了此次展览。各位老师和领导在开幕典礼上为此次展览致辞,此次的展览以“明日的版画”为主题。在展厅中细细感受来自20余个国家及地区300余件作品。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对于版画明天的探讨一直在提出新方式,面对版画的明天我们不难体会到,版画学科的面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直在改变,不断的刷新学科定义和新的可能。在这样一个特质下,版画学科从传统范式找到新的界定,从新的概念中又不断的打破既有的学科边界。学术界怎么去探讨版画,如何定义版画,各有所见。既有保持对传统版画定义,将此学科特定为一种门类。也有不断的将艺术的多元样式划入版画门类的提法,由于版画自身生态将自己的创作生成方式不断拓宽与打破,本身是对自己学科的一种自信与合理的探讨。本次展览让我更直观的感受到国内外艺术家对版画创作的不同理解,尤其是后疫情时代,这种机会在国内是非常难得的。我既看到了极致纯粹的,对版画语言的探索,也从影像艺术与版画的结合中窥探到明日版画的一种可能。
版画的创作当然应该反映它的时代,但这种反映是从个人的角度,从个人化的立场出发的。在这次展览的作品中,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质:非常贴近艺术家个人的生活,个人的记忆;作品通向个人走向时代,走向社会。这些作品能够在与观者产生共鸣,就因为观赏者把作者个人生活和记忆转换成为了集体的生活和记忆。从很多作品中我能学习到很多技法和观念,使我受益匪浅。
Paolo Laudisa, Yellow becomes gold (diver), 71x120cm, Digital Printing, 2022
Andrea Lelario, Aurigae, 100X120cm, Copperplate Etching, 2022
开幕式后的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展开,连线了国内外版画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艺术家们,我们能有机会学习艺术家的研究方式,了解他们的创作历程和对版画的理解。这种分享对我来说难能可贵,这意味着我可以看到作品之后艺术家本人的精神面貌,看到他们在自己热爱领域的工作状态,和他们梳理创作时具有的逻辑性。在这种对传统与当代的探讨中,我发现二者不是对立的存在,而是一种共生的状态。是一种固有范式和不断寻求更新之间的观望,那么他们之间如何寻求平衡,其实是要看我们需要什么,当代的技术其实是发扬传统版画的好帮手,反之传统的图式与其自身积淀同样是助力明日版画的重要手段。虽然在任何时期的前卫艺术,都对过往有所反叛甚至颠覆,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有哪个艺术思潮或模式就此消亡,这些反而成为了每个截点的经典。唯有这些过往的存在,才有了我们探讨未来,探讨明日版画的参照。
Joseph Scheer, Pachycereus weberi, 120x86cm, Woodcut and Digital Print, 2022
此次展览在云南艺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联合举办下,顺利开展并正在进行中,对云南各高校教师与学生提出一个新的命题与创作方向,取得了一定积极的社会影响。在我看来版画发展到今天,任何可能都将变得符合版画的发展需求。我们如何迎接未来的变化,我想顺意而为便可看到诸多的惊喜,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鲜活的生活链在不断向前,不发生改变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让我们拭目以待。这次展览和研讨会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版画的现状,更重要的,它预示了版画的明天,明天的版画这种对未来的启示性和前瞻性或许就是它最重要的价值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