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讲座|载道——版印与纸的历史形态系列讲座(8)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举办的“载道——版印与纸的历史形态系列讲座”第八场,于5月7日下午15:00—17:00举行。讲座邀请了亚历桑德罗·西多迪教授,讲座题目为:“纸的历史以及分析纸张老化的成因”。

 


本次讲座由版画系祝彦春教授担任主持

 


由亚历桑德罗·西多迪教授担任主讲嘉宾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祝彦春教授——

祝: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载道版印与纸的历史形态系列讲座第八回开始。我们有幸邀请到佛罗伦萨硬石文物保护学校教授、意大利文化遗产部教师、意大利佛罗伦萨国家图书馆修复部主任,撰写《佛罗伦萨国家图书馆的保护计划》,意大利图书馆和档案管理协会秘书-亚历桑德罗·西多迪教授。他为我们带来的内容是:纸的历史以及分析纸张老化的原因。本次讲座分两个单元,一部分讲理论,另一部分用馆藏的书籍现场演示纸张老化的原因。担任此次翻译与联络协调工作的是蒋释瑾女士。

 

佛罗伦萨国家图书馆修复部主任亚历桑德罗·西多迪教授——

西:感谢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联盟能给我这次机会来上课,那么我们正式开始。

 

 

 


古代文字的载体材料

      自古以来人类希望与后辈交流并留下回忆。出于这个意愿,在纸张发明之前尝试使用了不同的材料记录文字。

岩石、黏土砖、动物骨头;

莎草纸,来自水生植物茎的薄片;

羊皮纸,由(牛/羊)的动物皮制成;

竹木材料;

 

岩石与黏土砖

      因石碑携带不便且很难雕刻,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人们开始使用黏土砖。粘土是一种能够很好保留勾刻线条的媒介,以便人们在有限的区域获得大量信息。黏土砖的体积非常小,且一只手很容易拿住。本质是一种水合硅酸铝,具有延展性。在潮湿时经水软化并重新塑形,遇热会变硬。经过烧制后增加了保存时间,遇到明火也不会损坏。上面书写的文字常常是楔形文字,今天全世界只剩下不到300人能够读懂。目前已发掘的最早的粘土是在大约公元前3300年的乌鲁克(伊拉克东南部),人们将文字用芦苇杆的末端刻在软的黏土表面。至今为止大约出土了有5万片黏土砖文书。因黏土表面的凹凸不平无法做到完全拓印,研究的学者需要到存放它们地方去研究。如今3D图像的进步使黏土砖文本可以编入数字化信息库。如美国科学基金会资助了“数字化汉谟拉比”计划的组建,这是一个保留永久文档的项目。

 

 


莎草纸

莎草纸取自莎草科植物中央的细条,细条层层叠叠交叉放在一起,压制或敲打以便粘合形成干燥表面。如果条茎刚刚被切开黏液分泌较多,它们之间会自然黏附;如果茎条是干燥的,则需要在表面涂上黏合剂。每页莎草纸之间采用大米胶粘合后用浮石打磨。莎草纸在任何压力下都很脆弱、易折断,装订方式一般为卷轴和抄本。

 


图为莎草科植物与制作莎草纸的过程

 

 

树布毡-塔帕

木材是人类最古老和最常用的材料,在许多文化和许多历史时期都可以找到。一些民族使用光滑的树皮制作纸张,如苏门答腊巴塔克人。树皮加工的产品在波利尼西亚语里称为“塔帕”(tapa 或kapa)。是将灌木树皮内部切下来的竖条捶打到一起。其中韧皮纤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变形,外观类似于一张纸毡。该技术在旧时代晚期逐步形成。

 

 

 


棕榈叶

在亚洲的某些地区使用一种叫贝多罗叶的棕榈科乔木,贝叶又薄又硬,很光滑并且带有一定韧性,在公元2世纪时用于文字书写,目前仍在某些国家中使用。

 

 

 
图为用作文字载体的实例

 

 

羊皮纸

羊皮纸指取自未经鞣制的中型或大型动物皮肤表层薄膜,如羊皮和犊皮,由胶原蛋白组成,是古代欧洲的主要书写材料之一。它的出现被认为是帕加姆王想要做出与埃及莎草纸对抗的书写材料,相对莎草纸来说最大的优点是灵活性,具有正反两面书写的能力。罗马人用它来记录手稿、信件、证书、卡片等简短的文字。

 

竹木材料

在纸张发明之前,文字被刻在简牍上,中文称为“册’。或者写在丝织物上,称为“丝帛”。缣帛昂贵,简牍笨重,两者使用起来都有所不便。在商朝(公元前 1600-1050 年)和周朝(公元前 1050-256 年)文字常常写在甲骨或竹简(多条竹片编联起来卷成一卷),它们非常沉重、笨拙,且难以携带,缣帛作为一种轻质材料有时用作书写,但价格太高而无法大规模使用。随着文字的逐步改进出现了“简牍”,用墨水书写在竹条或木条上。线绳或牛皮绳编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称为“册”。

 

丝织品

很早以前人们就使用丝织品作为书写材料。大多选择较次级的蚕丝熬煮加入草木灰,并浸泡水中数日,再漂洗,将细丝收集在竹帘子上晒干,纸张的制造就是从丝的加工中借鉴并发展起来的。“纸”这个汉字可追溯到公元 232 年的古代篆书,文字右边偏旁为“帛”,左边为“氏”。如《诗经》中所述:将纺织用的麻、黄麻进入碱性溶液中再加工为普遍做法。

      公元前5世纪到3世纪除了简牍之外,缣帛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支撑物,大多用于地图或官方文本的绘制。与沉重的竹简相比缣帛具有表面光滑、易于切割、便于携带等的优势。随着公元三世纪儒学和诗歌文学作品的迅速发展。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文字和书面作品的繁衍,增加了对书写支撑体的需求,此时非常有必要开发一种比简牍更轻、缣帛更便宜的材料。

 

蔡伦与纸张的发明

约公元58年至188年官方史学家编纂的东汉历史中,新书写媒介的发现归功于蔡伦。他发明了使用破布和其他植物纤维造纸的方法,使用了三种材料:树肤、麻头、敝布、旧鱼网。

      人类几个世纪以来使用的所有文字载体中纸张已经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材料。“纸”这个词的英文来自莎草纸一词,是一种曾经在埃及盛产的植物,造纸术的发明时间放到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如今无法推断出纸张发明的确切日期和真正发明者。在宦官蔡伦之后生产出的纸张具有光滑的表面,颜色较浅,标志着当时人们对纸张的大规模需求和技术创新。我们虽不将纸的发明归功于蔡伦,但可以说他完善了工艺并促进了新材料的传播,这种新材料很快成为最方便的书写媒介。因此他的贡献应被视为以系统和科学的方式提高了这项技能,为造纸工艺确定规范化流程。

 

 

 


最初的造纸技术(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

纸是通过将纸浆倒在抄纸器上形成的。上方的荡帘可以呈现两种不同的形状:一种是固定的帆布底座,另一种是编织竹子薄片底座。

      在中国的一些偏远地区至今依旧保留着最古老的造纸法,工艺流程包括:“备料、沤制、煮料、洗料、晒白、捣料、抄纸、榨干和焙纸”目前这些古老造纸技术仍然在尼泊尔和中国西南山区使用,并没有受到大规模工业化的冲击。

 

中式纸浆

取自野生植物的韧皮纤维,在水池中沤制一段时间,通过生物发酵去除植物细胞之间存在的胶体化合物。果胶在植物的一个细胞壁和另一个细胞壁之间起胶结剂的作用,浸泡的过程为了使它们松动溶解成水溶性酸,分离外面的青皮层更容易剔除。剥离青皮层后浸入流动的水中洗涤,使杂质和残留物一并冲走。成捆扎起浸入碱性溶液中八小时,放在锅中蒸煮,取出皮料并浸泡在流动的水中 24 小时去除残留的碱和少量的青皮。皮料洗净后仍有少量残存杂质,反复进行剔除和洗涤步骤直到杂质完全去除。这时用刀将皮料切碎并用碓捣到纸浆所需的稠度,因为单个纤维彼此之间极容易分离。因此传统的打浆不需要很大的力度,实际上只是对原始结构的一种打散,使得纤维纵向分离而不缩短。一般来说一公斤构树的捶打大约需要三十分钟。将纸料放入长方形木制或石槽中加水搅拌,这就是做好的纸浆。

 

 
图为中式做纸的工艺流程

 

 

造纸术的普及

当时中国的唐朝是个对所有亚洲国家都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国家,6 世纪和 7 世纪之间的日本基本上仍受唐朝(公元 618-906 年)影响。日本的造纸业也通过朝鲜半岛的传播而壮大。造纸术这一革命性的发现在公元 548 年随着佛教道路的开辟渗透到日本。公元 720 年的日本官方编年史,《日本书纪》①记载昙征法师②在公元 610 年左右将造纸术引入日本。公元 750 年左右从怛罗斯之战③的战俘将这个秘密传到撒马尔罕,12世纪摩尔人④在西班牙建立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到 15 世纪中期所有主要西欧国家都开始生产纸张,正好满足了印刷机的需求。

 

 

 


日式做纸

纸浆的制备过程中须精确操作切碎和打浆两个过程,《延喜式》⑤一书中提到:“每个工人每天需精炼 500 克楮皮和 800 克麻”,当水从荡帘中快速流出时纤维毡化过程开始,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张纸。纤维浸入纸槽中在抄纸器中形成一张没有优先纤维方向的纸柸。这种基本技术在日本被称为Tamezuki⑥“溜漉”,字面意思是“固定型纸模具的纸张”,日本人也用这个术语来表示西方手工造纸。这种“溜漉”荡纸与木质的刚性定纸架一起使用,底部有“帘模”作为隔层。这种方法需要工人们完成一系列精确的操作,纸浆填充到固定模具中,均摇四个方向并将多余的水分排出。在日本有一种技术演变,用术语称 Nagashizuki,即“流漉”。来描述“活动型纸模的纸张”,这种方法生产出的纸张具有哑光和弹性、结实等特点。


平安时代和京都御制造纸厂采用“流漉”的荡纸法,平安时代(794-1192)迁都京都开始使造纸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807 年,摄政天皇平城建立了(806-810)政府造纸厂,名为“Kanya-in”作为皇宫行政办公室的附属机构。雁皮在当时不易种植很难大量找到。后被“Neri”取代:一种从蜀葵中提取的多糖粘液,日语称之为 “Tororo-aoi”(锦葵科植物)。这种蜀葵植物的粘液包裹着纸浆的每个纤维,防止相互缠绕并形成团块,保持悬浮状态,高温下可逆。尤其是在夏季温度高于25°C时无法造纸,这是选择冬季制作的根本原因。

与中国传统8根移动抄纸木框不同,日本的捞纸模具两边配一对把手,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的动作控制单张纸的厚度,赋予纤维的优先选择方向。使用这种方式做出了耐久度高、半透明的纸张。从平安时代一直到1874的几个世纪“流漉”的荡纸法保持不变。今天的手工造纸业在本质上仍然是季节性的,与几个世纪前一样。

      结香⑦树皮在江户时代才开始被使用。结香植物生长在丘陵地区,灌木必须生长至少三年以上才能被使用。收获和切割的方式与构树相同,有着明显的抗生物攻击性,特别是对虫害的攻击;构树⑧不能人工培育,在春天植物中含有较多的汁液时收获;而雁皮在收获和切割后立即脱皮,无需蒸煮,阳光下晒干可以储存到下一个冬天,最终与其他树皮一起制造纸张。通过对这三种植物树皮进行加工可以得到长而柔韧的纤维。特别是从构树中获得的相当粗、长和耐久的纤维。构树做成的纸的用途广泛而多样;结香纤维柔软、有弹性、相当薄且有光泽,在印刷方面具有卓越性能;雁皮纤维是一种极好的原料,细而有光泽,与构树的纤维相比相当短。


      《简易造纸指南》是一本实用的造纸手册,于 1798 年在大阪出版,详细描述了造纸主要阶段。热蒸和脱皮后就可以获得了韧皮纤维,产量约为刚收获和切割后灌木总重量的 15%。得到部分可以直接加工,也可以干燥后储存备用。在后一种情况下必须浸泡在流动的水中软化,手动剥离青皮层并去除中间绿色杂质,确保只获得白色部分,日本人称之为“Shirokaa”。

 

图为“流漉”的荡纸法

 

 

纸张的普及

751 年(今吉尔吉斯斯坦)在大食国的怛罗斯之战中击败唐朝安西节度使军队后,这项发明传播到了中东。相传造纸的秘密是从两名俘获的战俘中获得,促成了伊斯兰世界第一家造纸厂在撒马尔罕的建立。

 

图为造纸术传播的路线

 

 

伊斯兰世界

8世纪设计了一种大量生产纸张的机器。最初开始于巴格达、开罗、摩洛哥,后是西班牙穆斯林地区。穆斯林制作的纸张更厚并在上面施加淀粉糊,有助于将造纸业从艺术转变为一项主要产业造纸,从那里开始进一步传播到西欧。如前所述纸张在伊斯兰教的文化发展中发挥了核心作用,被广泛使用并在生产中高度多样化。10世纪标志着纸张获得人们的最终肯定,一经推出迅速传播开来,且原料易得。

 

 

欧洲造纸

11世纪造纸术传入欧洲,1056 年伊比利亚半岛第一家注册造纸厂位于哈蒂瓦,欧洲已知最古老的纸质文件是 11 世纪摩尔阿拉伯人的《西罗斯弥撒经书》,可能在伊比利亚半岛伊斯兰地区生产的;13世纪,西班牙的造纸厂用水车完善了造纸工艺;1432 年有一家瑞士造纸厂;约翰·泰特于1490年在哈特福附近建立了英格兰的第一家造纸厂;但取得商业上成功则要等到1588年约翰·斯皮尔曼在肯特郡的达特福德附近建立造纸厂;在此期间造纸业在1491年传播至波兰、在1498年至奥地利、在1576年至俄罗斯、在1586年至尼德兰、在1596年至丹麦、在1612年至瑞典;随后欧洲对造纸工艺的改进为19 世纪木浆的使用。

 

图为西班牙的造纸厂水力驱动的水车

 

 

欧洲水纹纸水印的制作

      “水纹纸的水印是由编有图案的金属丝网面固定在抄纸模上,浸入纸浆池中在纸胚还在湿润状态下形成的纹路,这个纹路使得纸浆层变薄,从而让水印的部分在光线下变得透明。”

      水印在1282年的意大利法布里亚诺首次使用,意大利北部的档案馆中可以找到最古老的水纹纸。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尚未确定水纹纸的发展是否与13世纪末的法布里亚诺纸张中心的诞生有关。但他们将水纹纸作为个性化的来源出处,以名称、首字母缩略词的形象出现,并且在运输和交付合同中也以水印作为识别代码。水印的使用在14世纪已经很普遍,当时从造纸商或造纸商的个人标记转变为用于区分来源城市的徽章,识别出书信的仿制品。从16世纪开始水印成为一种习惯,特别是个人家族的象征。

 

 

荷兰式打浆机

荷兰式打浆机由荷兰人于 1680 年发明,可以在一天内生产出普通锤磨机 8 天的纸浆量。机器为椭圆形,槽中间装有一边回转的飞刀辊(金属刀片),辊底与槽之间有固定的底刀。纸浆在槽内循环流动,通过飞刀和底刀之间的作用将纸浆打碎。金属刀片碰撞到另一个刀片时,会将金属污染物带入纸浆充当了褐变斑点氧化的催化剂。荷兰人使用金属刀片来切割纤维,使得纤维素纤维更短,纸张更脆弱。

 

图为荷兰式打浆机的设计图和实例

 

 

19世纪造纸业的进步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纸张价格一直都较高,至少书籍的计价非常昂贵。这一局面直到19世纪蒸汽驱动的造纸机问世才被改变,采用木材的木浆制作纸张纤维。来自法国埃松的尼古拉斯·路易斯·罗伯特于1799年获得了一项连续制纸机的专利,这是近代第一台长网造纸机。亨利·富德里尼尔则将罗伯特的发明加以改进。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纸张的生产速度,到本世纪中叶德国发明了制造纸浆的磨木机还有待提高,即用硫酸盐制浆法⑨将木材分解纤维的可操作性。过去的 100 年里木浆一直是大多数西方纸张的基础材料,缺点也很明显:“生产出的纸在很短的时间内变色、变脆并分解”

 

图为艺术作品载体老化的实例

 

 

从这里我们引出并分析纸张老化的成因

纸张的老化受环境影响很大,容易受湿度因素和高温原因加速其化学变化导致损坏。纸浆因内部含有的化学物质(主要是酸和木质素)而迅速变脆。加工过程中使用了漂白剂或施胶材料(如明矾-松香),化学漂白后的木浆甚至会变质。1860 年后世界上大部分的纸都是用木浆制成的,所有图书馆和档案馆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危机。与有机材料结构一样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原始状态,这种改变会影响内部结构和材料的初始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累积加剧材料的损毁,使珍贵的绘画作品减少甚至完全销毁。

      构成纸张的物质本身决定了这种渐进式的过程,这个现象通常称为“自然老化”。物质的多样性使纸张老化的时间不同:“一张纸可以在七十年内毁坏,也可能在一千年内毁坏。”这种特殊的差异化,不良的存储环境导致退化加剧。为了更好的保护作品,我们有必要了解载体的结构来分析老化成因。

 

 

西多迪教授举出了19世纪绘画作品保存不善的两个因素:

1) 构成颜料的载体性质;

2) 使用复杂或不相容的绘画技法;

这些因素被称为内部原因。即纸张主要成份具有老化的可能性,以及纸张内部存在着促进老化的不利因素。绘画作品的载体构成源自植物纤维,这些纤维是由亚麻、棉布等材料构成。

 

其中我们具体分析一下纸张老化的内部成因:

纤维素是纸张的主要成分,存在于所有绿色植物中。从化学角度来说:“纤维素是由多种葡萄糖分子单元的线性链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直到 18 世纪末所有源自西方的纸张都是由麻、亚麻和棉布混合制成。尽管所有源自纤维素的材料都会发生化学作用、物理作用和生物降解,但古代纸的纤维对大多数化学试剂不是很敏感,长分子链保证了优异的机械阻力。

 

 

纤维素老化在纸张上面带来的影响:

通过化学反应导致物质结构的弱化和劣化。决定这种降解的因素可能很多,最常发生的过程是水解过程和氧化过程,它们会导致纤维素链的断裂使基材劣化。这种方式可能由各种因素引起,既有材料的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原材料中杂质的存在和纸张加工过程中物质的存在(如从1600年代开始,添加石明矾形成硫酸);外在因素包括空气污染物和油墨的降解;其中酸性物质(单宁、没食子单宁、氧化亚铁和氢氧化物)的存在会侵蚀载体,导致其内部纤维素水解、氧化(分子链条断裂和缺失)。

 

我们分别谈一下刚才提到的纤维素水解、氧化反应和褐色斑点现象:

      纤维素是纸张中最主要的化学成份,其他分子结构和纤维素结构中都存在着老化的可能性。这些纤维素分子通过特定的键以可变的数量(聚合度)连接在一起。由于造纸过程中聚合度值可能会降低,解聚作用将一条长“链”缩短为一些较短的“链”,从而使纸的脆性增加寿命变短。

 

什么是纤维素的水解?

纤维素是一种十分稳定的高分子材料,不溶解于水但亲水。因酸的存在其内部长链条被截短,纤维素聚合度下降,还原能力提高,这种反应称为纤维素的酸性水解。断裂键产生的酸和纤维素酯或多或少地溶于水,特别是溶于碱性溶液。水解反应因强酸或强碱的存在加速,并因纤维素中氧化基团的存在而协同扩展。

      换句话说纤维素吸水后为发生水解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些化学反应在非晶区下增长快速,但在结晶区中较慢。而纤维素所在的是非结晶区,外界不利因素更容易侵入内部加速老化。19世纪添加的木浆中提供大量键的半纤维素比纤维素更易水解。其他水解反应发生在制备木浆的过程中,尤其是漂白阶段,如果做得不好会形成衍生自氯酸,随着时间的推移加速反应。

 

 

什么是纤维素的氧化反应?

氧化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这么说是因自然界中最普遍的是氧气。不幸的是由于大气污染中也含有这种氧化的能力。首先是硫化合物;再者是纸张内部的其他物质,如漂白剂或明矾;另外纸浆中含有的金属微粒铜或铁更容易被氧化;纤维素分子很容易被氧化导致键断裂。这些键的分子构成了所谓的发色基团,它们决定了材料颜色,因此氧化时发生的键断裂会让材料变色。纸张被氧化后呈现褐色、泛黄与脆化。

 

什么是纤维素中的褐色斑点表现?

褐色斑点是纸张的一种变形形式,外观为红褐色,通常呈圆形,边缘相当清晰。用紫外线光可观察到大部分斑点的荧光,在边缘处更突出,正常光照条件下不可见。褐色斑点出现的原因和机制仍有争议,最近的研究将这种现象追溯到某些细菌,尤其是真菌的代谢过程。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褐色斑点严重影响了作品本身的美观。

 

图为艺术作品的褐色斑点实例

 

什么情况会引起褐色斑点?

1)纸浆中存在的氧化以及腐坏成分;

2)纸张由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填料、染料构成,它们是霉菌生长的养料。如果温湿度合适会在纸上产生代谢作用;

3)造纸流程中的金属离子沉淀氧化后形成的褐斑;

 

 

 

影响纸张老化的外部成因:

 

西多迪教授简单分析了造成造纸材料老化的外部自然因素:

1)温度:

较高的温度会导致载体材料活化分子数量增多,速度加快;并且载体内的水分子蒸发,使其脱水、脆化和变形;也会加快有害生物的生长。

 

2)湿度:

纸材保存影响最大的环境参数是湿度。正如刚才提到纤维素尽管不溶于水,但高度亲水,它有许多羟基和氢桥,氢桥迫使纤维素链在不同的水平上相互结合。水分子与羟基功能相互作用,由于所涉及的能量相似,需要通过替换一定数量的纤维间键相互结合,并引起纤维素膨胀。因此水分子与表面上的原纤维结合渗透到无定形区域,在该区域中聚合物更容易接近。如果纸张直接与水接触特别危险,会导致撕裂和变形。潮湿的气候同样具有潜在的危害性,会将化学和生物反应过程激活。纤维间键的减弱会导致两个重要后果:

   1.材料的电阻和弹性降低;

   2.纤维素活化开始降解;

 

我们看一下不同的相对湿度在纸上的状态:

相对湿度低于30%与羟基基团化学键合;

在30%到70%之间水分子形成小范围;

一旦超过70%的阈值水分子就会在孔隙中凝结,获得液态水的所有特性;

      从保护的角度来看应避免相对湿度值<30%或>70%,因为两者都涉及纤维素结构崩溃的风险,而70% 以上受到生物攻击的可能性非常高,水分子会以液体形式存在于材料中。同样危险的是湿度波动在10左右。吸收曲线告诉我们在30%和70%之间的范围内水含量的变化很小,这意味着极限值区域内的相对湿度变化,如从60%增加到80%会导致更大的内部变化。此外作品因材料的不同经历不同的尺寸变化,相互的结构张力让颜料层与载体分离,如羊皮纸做载体的细密画。

 

3)光线:

光的破坏力取决于波长,波长越短对载体危害程度越大。载体主要受到来自太阳光和人工光线照射影响。

 

4)空气污染物:

硫化氢与纸张中的金属颗粒反应;

深色硫化物会改变颜色层;

二氧化硫也会导致纸张酸降解;

 

5)有害生物:

纸张的生物降解是指由生物体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纸质材料的任何改变。纤维素的主要损害来自啮齿动物、昆虫、微生物三大类型。在处理时首先明确分解纤维素的生物(能够代谢纤维素)和分解非纤维素的生物(以其他物质为食,但不以纸为食)。生物生长的因素取决于环境中是否有合适的温湿度条件和营养源。这些参数实际上会加速、减缓或改变微生物和昆虫活动和生命周期,从而构成控制和防止生物降解目的。

      采集的真菌微生物样品中我们发现了超过200种微生物、细菌和酵母菌。其中最危险的是霉菌孢子,它们存在于纸上并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静默,等待有利于条件出现。它们的营养来源可以是纤维素的内部或外部;动物和植物胶等添加剂;沉积物的污垢和修复试剂。这些都对微生物具有特别吸引力。它们通过分泌有机酸和其他代谢产物来破坏载体表层,改变纸张的外观。纤维素分解的生物能够通过酶水解同化纤维素,使纸张变脆、毡化并趋于破碎。

      微生物还针对档案和书籍材料的其他部分进行攻击,如动植物胶、皮革和羊皮纸材料。微生物的侵扰常发生在最外层的装订区域、扉页、书皮的外沿,因为这些地方更容易吸收水分和氧气。

 

 

      在我们生活的纬度有十几种昆虫,通过攻击纸张来破坏档案或作品。根据科目和形态可分为三类:

1)蟑螂、蜚蠊(蜚蠊科),蠹虫,白蚁(鼻白蚁科);

它们将纤维素作为营养源。前两个物种非常普遍,会使纸张表面侵蚀的不规则;白蚁啃食后形成裂缝,但幸运的是在我们生活的气候中并不常见。

2)书虱(虱啮科);

它们不直接以纤维素为食,而是以在纸上形成的霉菌孢子为食,这样也会对载体造成轻微伤害。

3)木蟲, 甲虫 (蛛甲亚科) ;

它们利用纸作为营养物并在那里完成产卵和幼虫周期,在纸张中挖掘直径为1-8毫米的孔。

 

图为蠹虫和甲虫的实例

 

 

西多迪教授用馆藏的书籍现场演示纸张老化的原因:

图为18世纪的书籍受到酸度的影响实例,pH 值为 2,75

图为19世纪书籍受到褐色斑点的影响实例

图为被水浸泡的书籍实例

图为被胶条错误粘贴的书籍实例

图为受到1966年佛罗伦萨洪水破坏的书籍实例

 

 

西多迪教授用馆藏作品作为赏析:

图为16世纪的西班牙的手工书,页面剪纸作品赏析

图为16世纪的西班牙的手工书同期保存盒子展示

索尼娅·德劳内

 

布莱斯·桑德拉尔

 

 

1910年代早期与罗伯特·德劳内和妻子索尼娅·德劳内⑩一起开启了奥费主义运动。这里我们展示的是索尼娅·德劳内和小说家布莱斯·桑德拉尔⑪共同完成的水彩印刷作品-《西伯利亚特快车与小杰汉娜散文集》。这本书以桑德拉尔的一首诗为开头,讲述了1905 年在俄罗斯革命期间乘坐快车穿越跨西伯利亚的故事。该作品于 1913 年出版,被认为是艺术家书籍以及现代主义诗歌和抽象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该作品在1913年完成,整幅作品由4部分组成,长度207.6 x 35.7 cm。当时的想法是印150份,全部拼接起来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相同。布莱斯·桑德拉尔在1917年9月13号时将这幅作品赠送给他的雕塑家朋友,左边是桑德拉尔手写的赠送的日期和接收人姓名。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段法语非常难懂,原因是桑德拉尔在1916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右臂被截肢的一年后以左手书写。

 

图为水彩印刷作品-《西伯利亚特快车与小杰汉娜散文集》

图上方较黑的字体是索尼娅·德劳内的签名

下面的是小说家布莱斯·桑德拉尔的签名

图为桑德拉尔用左手书写的文字

 

 

课程尾声:

      西多迪教授再次感谢同学们的耐心的观看,并期望大家来意大利时到佛罗伦萨国家图书馆参观。

 

注释:

①《日本书纪》是日本流传至今最早之正史,六国史之首,原名《日本纪》,舍人亲王等人所撰,于公元681年至720年完成。记述神代乃至持统天皇时代的历史。

② 昙征法师(579年-631年),高句丽僧侣暨画家。于610年东渡至日本,传授着色、纸墨、水碓制造及使用技术。俗传乃奈良县法隆寺金堂壁画之作者。

③怛罗斯之战,又称怛逻斯之役或但逻斯之役。是一场中国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来自现在阿拉伯地区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包含昭武九姓国在内的中亚诸国的冲突。而怛罗斯之战也是中国跟阿拉伯的第三次直接冲突。

④摩尔人是指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西西里岛、撒丁尼亚、马耳他、科西嘉岛、马格里布穆斯林居民。

⑤《延喜式》是平安时代中期由醍醐天皇命令藤原时平等人编纂的一套律令条文。其中对官制和礼礼有详尽的规定,成为研究古代日本史的重要文献。时平死后由藤原忠平负责编纂工作,完成于公元927年,之后又做了修订,直到公元967年才颁布施行。

⑥Tamezuki,“溜漉”捞纸技法。适用于纤维较短,易在水中分散的原料,但因只进行一次漉取,所以制作出的纸容易破切质地不均匀。

⑦结香(学名:Edgeworthia chrysantha)别名“黄瑞香”、“滇瑞香”、“黄花结香”,是瑞香科结香属植物。

⑧楮树(构树的别名)为多年生落叶乔木植物。树茎干直立,高6-16m,含有乳白汁液。树皮蝉灰色,平滑,枝条粗壮而平展。

⑨硫酸盐制浆法是一种用于生产纸浆的工艺,在被称为蒸煮器的大型压力容器中,使用氢氧化钠和硫化钠将木质素从碎木片中分离,从而获得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纸浆。

⑩索尼娅·德劳内(Sonia Delaunay;1885年11月14日-1979年12月5日)是一位法国艺术家,工于绘画,也做设计工作,与丈夫开始奥费主义运动。

⑪布莱斯·桑德拉尔斯(Blaise Cendrars),是出生于瑞士的小说家和诗人,于1916年成为归化的法国公民。他是在欧洲现代主义运动中有很大影响的作家。

 

图文编辑/蒋释瑾

排版/尹伊阳

审核/孙亚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