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
2022年6月28日至7月10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合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承办的“‘版画中国——版画艺术在民间’全国系列巡展(合肥站)”在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展出。
▶ 研讨会现场
为了不断提高安徽版画队伍的创作水平,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新徽派版画艺术,进一步增强安徽版画的影响力,6月28日下午在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会议室举行了“‘版画中国——版画艺术在民间’全国系列巡展(合肥站)学术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领导,市文联领导,省市高校、美术界相关领导及艺术家。本次研讨会围绕“版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这一主题展开,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发言踊跃,思想观点深刻。
研讨会由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院教授张敏杰和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班苓担任学术主持。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学术秘书黄洋,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版画中国》办公室主任周洪亮负责活动统筹。
▶ 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院教授张敏杰和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班苓担任学术主持
研讨会 部分实录
张敏杰
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
中国美院教授
这个展览在合肥展出意义重大,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中国当代版画发展强劲,经过几代版画家的努力,又重新回到了世界版画中心。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全国各个高校的版画教学从技术语言到形式表现、课程设置,从硬实力到软实力逐步发展,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连续20届的中国版画双年展的持续举办,推动着中国当代版画创作不断走向辉煌。一个有说服力的现象,就是全球范围内的铜版机、石版机、古董的版画印刷机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进入高校,进入个人工作室,这个数字相当可观。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各类国际版画展中,中国版画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实力,不断获得各类奖项,尤其是深圳的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已经成为了国际范围内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版画双年展。我们在近几届评选的时候看到,面对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几千件优秀版画作品,中国版画在凹、凸、平、孔四个版种中的艺术语言与技术表现数量最多、品质最高。在多次国内外国际版画展览评选中,国外评委对中国当代版画创作在教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及庞大的版画创作群体无不称奇。
今天在这里和安徽的各位专家和同道交流,内心有些忐忑,这种忐忑源自于传统徽派版画、新徽派版画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而不知如何表述。传统徽派版画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从南宋的兴起到明中期的繁荣,精品佳作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看到这些精彩的作品,仍然非常震撼,可以说是传统徽派版画精湛的艺术表现、高超的刻版技术影响了世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进入新时代的新徽派版画发展依然光彩夺目。1983年,安徽当代版画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展出,我们看到以赖少其、郑震、师松龄、周芜等领军人物为代表的老、中、青的三代版画家的优秀版画作品,作品既继承了徽派版画细密纤巧、典雅静穆的书卷风格,又凸显着新徽派版画的创新,在中国美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不论是哪个画种,油画、版画、中国画等艺术门类也好,我们的作品应该呈现出有创新、有个性、有挑战、有学术高度的视觉图像,你的作品在这几个“有”上下功夫,那么你的作品就一定是优秀的作品。回过头来看,国际范围内的版画双年展、三年展数不胜数,我希望有更多的青年版画家特别是安徽的青年版画家能融入到这个大的舞台上来,在这里它会给我们带来更广阔的的视角,以及和更多的各国版画家交流的机会,进而走向全新的艺术世界。
版画的艺术语言非常丰富,它以四个版种技术语言的特殊表现,给我们带来在视觉空间层面的多重表现。新徽派版画从上个世纪初始发展到今天,层出不穷的版画家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版画作品,版画创作只要始终坚持有创新、有个性、有挑战、有学术高度的这一艺术创作标准,就一定会不断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取得新的成就。
我期待着新徽派版画创作,在各位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开创新的辉煌。
班 苓
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
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中国版画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和风格面貌,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有着独立的地位和艺术价值。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版画的发展是与刻书、印刷术有着紧密的关系,印刷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多元、多样、多变,丰富和扩展了原有的木、铜、石、漏版的本体版画语言,因此在当下时代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指导中国版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继续创新,具有划时代意义。“‘版画中国——版画艺术在民间’全国系列巡展(合肥站)”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展出,非常不容易。希望借此机会让现当代版画艺术“走进民间”,到人民群众当中去,让我们认识和了解当代版画艺术。
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让中国现代版画作为独立画种得以萌生和发展。从投枪匕首式的揭露批判黑暗旧社会,到诗意歌颂新中国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对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新兴版画从诞生之初一直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和广大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一代代版画家们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人民、深入生活进行创作。上个世纪50、60年代,是“新徽派版画”诞生发展期,赖少其、周芜、郑震、师松龄等一批领军人物,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影响带动着安徽版画创作的发展,他们一方面向传统“徽派版画”学习,一方面组织版画家们深入生活,感受社会主义建设在工、农、商、旅游等各方面发展的成果,创作出《黄山后海》《梅山水库工地》《治淮工地》《淮北大地起宏图》《黄山宾馆》等一批精典之作,大尺寸展现,形成全新风格,被称为“新徽派版画”;2006年安徽省美协以黄山作为创作载体,主办了“黄山魂——新徽派版画作品展览”,集结了省内一批中青年版画家创作的140余件作品,作品在省内外巡展和出国展,对新徽派版画的延续产生了一定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版画家们是否依然需要深入生活,担当历史责任和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安徽版画家们是否要保持“新徽派版画”的地域文化特色,发现促进自身版画艺术变化的因素,寻找提高版画自身艺术价值的契机,这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数码版画、NET等虚拟复数性艺术的兴起的新形势下,版画家要接受用新的技术补充自己,开阔自己的视野,在现当代艺术中,以全新的中国版画面貌出现,尤为重要。版画家、青年版画家们要保持对社会生活的敏感和热情,始终坚持对语言技术的钻研和创新,不断加深对地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积淀的理解,不断推进现代版画所衍生的文化产品的开发,能运用助益我们的生活品质等等。
版画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必须继续努力!
陈祥明
安徽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
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
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安徽版画起源于中唐,成长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明代中期处于鼎盛。郑振铎先生曾说:中国木刻版画发展到明的万历时代,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光芒万丈”;而徽派木刻家们构成万历的黄金时代的支柱,他们是中国木刻画史里的“天之骄子”。徽派版画到这个时期对中国、对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中外印刷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以赖少其、郑震、周芜、师松龄等为代表的安徽版画家们传承了徽派版画的优秀传统,创作了一批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版画,被李桦先生、古元先生称为“新徽派版画”而载于史册。实际上,新徽派版画创作的开端,就是赖少其带领版画家们学习借鉴明清徽派版画。从赖少其、周芜等选编的一些古徽派版画参考图录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创新性继承”的价值取向。从题材取向看,尽量选择具有民主性精华、地域风情、文人情趣的作品进行学习,而着力排除封建性糟粕、狭隘嗜品、粗鄙格调的依傍迷恋;从技法取向看,主要青睐的一脉是线条的丰富多姿、刻板的精工细雕、风格的雅逸婉秀,而拒绝单调陋鄙、肆恣粗野、甜腻媚俗的表现技艺;从审美意境取向看,主要推崇的是经典文学作品木刻插图的诗情画意、文化情趣与文人气息,而对于民间民俗版画、宗祠祖庙版画的鱼龙混杂则采取谨慎的态度。他们主张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继承,将继承与创新统一起来而非对立起来;主张在赓续中发展,又在发展中赓续,将赓续与发展衔接起来而非割裂开来。这在新徽派老一辈版画家中是非常自觉、自律的行为。
新徽派版画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对古徽派版画创新性发展的一种过程。那么,“新徽派版画”的“新”在什么地方?李桦、古元先生只是破了题,但长期以来并没有系统的说法,而这恰恰是理论界有责任去探究的。新徽派版画继承了明清徽派版画艺术,并有所超越和发展,其“新”主要表现在:一是表现题材之新,即新时代、新生活、新气象,对皖南山水、淮上风情进行了新的表现,而打破了明清版画题材局限于古代小说、戏剧、诗词的局限。二是版画语言之新,其刀版线条借鉴中国画而显得更为丰富多彩,在色调上吸收西画色彩而变得鲜亮悦目,而突破了明清版画以黑白木刻为主或色彩单调的束缚。三是版画画幅大,即所谓“大版画”,表现容量更为丰盈深邃,视觉效果也更为博大强烈,而超越了明清版画因画幅小而表现容量小的限制。
以赖少其、郑震等为代表的“新徽派版画”创作,对今天创作创新有诸多启迪。譬如那时老先生们的版画艺术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特征,即现实诗性的发现和个性化的表现,其作品各具风采、各有个性、和而不同、多样统一,而不像当今的很多版画,尽管技法语言上丰富了,但审美个性上更加趋同了。当下,创作观念的转变和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固然重要,而现实诗性与艺术个性的表现则更为重要。总之,对古徽派版画优秀传统的“创新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这是“新徽派版画”老一辈艺术家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本身就需要我们以“两创”的正确态度加以继承与弘扬。
张国琳
安徽省美协第四、第五届副主席
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学术主持
这次巡展带来了许多好作品。我的感受是,与其说是“版画艺术在民间”,不如说是“版画艺术到民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版画家在版画创作上做了些新的尝试。但是把中国版画提到学术高度的是学院版画,让我们望尘莫及。九十年代初我就在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工作。三十年过去,今天馆里有这样一个高水准的全国版画展览非常棒!很感谢展览组织方的辛勤努力。这样高标准的版画展到安徽来是不多的,所以我说“版画艺术到民间”,是从院校艺术的象牙塔来到合肥,来到产生新徽派版画群体的土地上。安徽版画未来发展还需要院校的大力支持,今天看到这么多版画精品,多数是学院派的作品,其中很多作品吸收了欧美的版画艺术要素,中国美术学院教学把西方版画和中国版画做了有益的结合,对我们安徽画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交流、借鉴的机会。这次展览不仅值得版画界人士来看,油画、中国画的画家也都值得来欣赏学习。改革开放让中国美术涌进商品市场,种种原因让版画坚守在学术平台上,这非常好!这些年中国版画家把代表中国精神本质、传统美德、民族灵魂的东西带到了欧洲,带到世界许多地方,让西方人对中国版画有了了解。中国美术院校对版画的研究超越西方,他们把中国的元素融进版画作品里,这几年在这方面做得越来越好。我们要感谢学院版画教学,把中国版画从民间带到象牙塔,然后再从象牙塔里普及到民间。作品能感受到清新的学术气息和扎实的版画基本功。这个展览值得宣传出去,让大家都过来看一看。前几天在讲课中我也说过,把版画学好了,何愁画不好油画和中国画呢?真是这样的。近几年安徽版画从业者逐渐扩大,许多院校毕业生回到合肥,合肥版画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创作出一批版画精品,让新徽派版画再上一个高度,安徽版画后继有人,未来汲汲可期。谢谢大家!
刘 权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安徽油画学会副主席
做版画创作的人有一个特别好的特点,就是图形图像的意识非常强,但做油画创作特别容易被光影、色彩吸引,对形式因素研究不够深。版画的痕迹具有偶然性,这种偶然性、抽象的美感能在版画中看到许多,包括图形、图像的组合、打散再重构,版画的艺术家做的是非常好的,非常值得我学习。
罗耀东
安徽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
新徽派版画主要是以赖少其先生、师松龄先生为主导的,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版画创作群体。新徽派版画精神结构从这样几个方面体现:第一,以传统文化特别是徽派文化为基础,吸收了大量的传统徽派版画的营养;第二,扎根安徽这块沃土表现现实生活。赖少其先生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者,长期从事党的文艺工作的领导者。在党领导的不同革命时期都创作了大量的革命题材的优秀作品。特别是来到安徽之后,创作了一批反映安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火热生活的作品,如《淮北变江南》《淮海之歌》等,表现出强烈的革命家的赤子情怀,这些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很大。赖少其先生的很多绘画题材表现淮北,非常让人震撼。他的作品扎根于生活,热情真诚地去创作,让我感受深刻。在今天,我们的艺术语言丰富了,版种、技术更多样了,但是真情地去创作仍尤为重要。从眼观到心观,从真情到真意,这样的一种真诚拥抱生活的创作态度是新徽派版画精神中比较重要的;第三,广泛汲取东西方艺术精华,勇于创新、拓展视觉新的表现张力。安徽艺术学院作为安徽省独立的高等艺术学院,下一步准备专门开设版画方向教学,目前我们的设备齐全,教师力量配备强大,将重点培养版画方面的人才,传承新徽派版画创作精神,为安徽版画事业作出一点贡献。
孙荣生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概念是对事物根本性的描述,是体现客观事物根本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反映客观事物一般和本质的特征,即把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它是指事物是什么的问题,呈现着事物性质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概念,我个人认为应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观念部分,观即又见、常看或反复看之意,实指对某一事物持续的无距离的接触;念即今天之心,意指对一事物的不断思考与深入研究。观念源于用心而判于脑。二是形式部分,观念由形式承载,形式是观念甚或概念的外化,观念与形式具有某一条件下的相对一致性,是作用于视觉的。概念说的是该事物是什么,是相对静态的理性状态,是既定的已构(结构)的阐释;而观念则是说该事物现在是什么,此时此刻是什么,或者未来会是什么,是相对动态的感性状态,而感性在知识与学术的生产中具有极重要的先导作用,是作为主体的个人认定、自我阐释或自我认为。观念是活动着的某一时断的概念。这有点跟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此在的关系相似。
显然,版画的一般概念就是版画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版画。大家知道,版画是一种假借某种介质而构建的非直接性的“由版到画”的绘画形式,因其非直接性与其他只有“画”这样一种单纯要素的绘画形式呈现了明显的差异性,其实这种差异性窃以为主要体现在版画本身具有的较强观念性上,或者说这种差异性就是版画的观念性。因此,版画创作应该是变动不居的,是时刻处于变化状态中的,与之相应的形式也是随之变化的。当然,有时形式本身就是观念本身,就先在的具有观念性。
版画的普遍概念是什么,它有一个大家基本共识的一般阐释。版画概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又必须将这种相对稳定性打破才能产生创新,也就是说,所谓概念一旦形成一方面是事物成熟的标准,一方面却又成为创新的一种束缚。但是,它又因不同时代、不同情景、不同介质、不同主体、不同观念等而呈现出较强的非固化性或变动性。
因此,可以说只有打破并重构概念,才有创新的可能。重构概念,需以突破思想观念与改变现有形式为基点,以此寻找作为主体的创作定位和新方向,这样版画创新才可能会不断向前推进。
周 路
原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鲁迅版画奖获得者
我从事高校教学,因为家庭、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所以对安徽版画的整个脉络还是比较清楚的。从刚解放到五九年,赖少其先生到安徽来,以及到八十年代安徽版画的辉煌,这段历史我都比较清晰。这次版画展的作品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惊,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当下安徽版画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差距。当下,我们安徽版画铜版、石版、丝网版少量,大量的还是木版,我们的版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贫乏。这也影响了我们安徽省版画的发展水平。
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安徽的版画在全国可以说是名列前茅,和黑龙江的版画、江苏的水印三足鼎立。现在安徽的版画每况愈下,2021年第二十四届全国版画作品展,安徽仅入选一幅作品,这个现象极不正常。之所以出现这个状况,有很多因素在里面。第一是因为赖少其他们这个团体解散了;第二个原因是安徽老一辈的版画创作家年龄大了;第三个原因是安徽没有专门的院校培养版画创作家,这大大的影响了我们的版画创作队伍。我们周边的省份,浙江、湖北、山东、河南、江苏等,都有美院存在。在这点上,安徽是一个弱项。我们的美术学院是附属在综合学校里面的,各方面和正规美院相比都有一定差距;第四,大家对版画不是缺乏认知,就是认为没有前途,这也是目前省内版画走下坡的一个因素。当年我被引进安徽财经大学,目的也就是想利用这个教学平台,来培养版画研究生,十年中随我学习版画的有九位研究生,可是毕业后两位去了浙江,三位去了江苏,一位回了湖南,还有三位改行了,我也尽力推荐给省内学校,都没有成功。其实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安徽的版画人才还是有其特点的,我们还培养出了版画专业的研究生,还是很有成就的。但由于自身原因的疏忽,没有延续下去,把版画专业的研究生给取消了。目前我们的版画队伍还是各地市的爱好者和通过进修培养出的人才,像直接从美院回来的人才比较少,造成整个专业素质教育比较偏弱。通过这次展览,安徽的高校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把安徽的版画专业开设起来,并把版画艺术普及开来。
版画画种是非常有意思的,它综合了油画、国画等,融在自身中,它的画面显得非常的丰富,非常有表现力。我们期待着安徽版画再一次辉煌。
吴增荣
合肥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徽派版画研究所副所长
说到现代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不能不提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当时鲁迅先生不遗余力将西方创作性版画引入国门,除了出版西方版画家的作品画册,还聘请日本友人举办“木刻讲习班”,培养青年版画艺术家,以创作性的版画艺术去替代中国传统的复制性版画。那时版画有两条线在齐头并进发展,一条线是国统区的青年版画家如李桦、王琦等人,另一条线是延安鲁艺青年版画家如古元、彦涵、力群,这两条线都充分反映了版画可以迅速地表现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将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起到了其它画种不能替代的功能,成为艺术面对社会、关注民生、表现时代的一把利剑。
新中国成立,版画更是在宣传祖国的发展成果表现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走在了其它画种前面。当时,全国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版画艺术群体,如北大荒版画、四川版画、江苏水印版画、新徽派版画;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版画作品。如晁楣的《北方九月》、李焕民《初踏黄金路》、徐匡《乡村小学》、吴凡《蒲公英》、张新予《太湖渔歌》、赖少其、师松龄《淮北煤城》等。在印刷品、电影匮乏的年代,这些版画作品具有电影画面的史诗感并充满了诗意的抒情,我常跟学生说,欣赏一幅优秀的版画作品可以从中感受到版画艺术处理上的高度概括。地域版画创作群体标志着版画艺术的普及及风格多样性,极大地满足了复数的审美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全国美术学院恢复了版画的教学活动,培养了许多版画创作人才,四个版种木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得到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一批与时代同步更强调艺术形式语言的版画作品。21世纪,电子数字化、计算机图形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观念,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后印刷时代”,如何拓展版画的艺术语言?又如何保持版画艺术的特质?我们如何去平衡这二个方面。从本质上来说,凡是具有一定审美水准的版画爱好者,十分注重对版画原作的印痕、印版的原汁原味感受。打个比方就像我们看足球世界杯,如果在现场,与在电视上看到的感受绝对是不一样的。现在的仿真印刷无法完全模仿版画的细节,尤其是画面艺术家手工刻制的气息。
我们版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真实情感的表达与艺术家主观情感表达永远是第一位。在“后印刷时代”,我觉得版画的语言拓展不应该脱离版画原有的本质、取向。版画的艺术语言一向是开放的,从不封闭禁锢自己,它对其它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历来采取借鉴吸收的包容态度,如果我们为了拓展语言而失去版画最本质的东西,这才是对版画艺术存在价值极大的伤害。
郑贤红
中国美协会员
原安庆市书画院副院长
当代版画本体语言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版画本体语言说到底就是印痕,印痕的美感亦是版画的审美趣味所在。下面从版画作者和版画作品两个方面探讨当代版画的中华文化基因。版画家的文化修养、现实经历与生活的磨砺无不是形成他的版画作品印痕的潜在因素,说它是中华文化基因也不为过。版画家的精神意识通过媒介制版转印,如同烧制陶瓷产生窑变后的物性表达,在可控和非可控之间作主观选择,把由“物质”到“精神”再回到精神的物性体现,完成版画创作的全过程。版画家的情感得到释放,思想得以表达,精神性产品使其满足。一个优秀的版画家正是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具备了自己的版画本体语言体系,这一点和中国画、油画等其他画种都是共通的。不论是版画家还是版画作品,各个时期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无不是文化基因根深蒂固或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作品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国古代版画、延安时期红色版画以及民间版画都在以其强大生命力感染和影响着当代的版画家,更有一些优秀的版画家从中国传统版画中汲取本体语言完成当代题材的作品,赖少其先生带领的团队完成的一批大版画正是这一杰出的代表作。班苓老师的《十二生肖》等作品则是从中国民间版画样式中抽取其语言特征和技巧完成的成功范例。中国精神也是“版画中国”展览所展示的作品精神性取向。
当代版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决定了当代版画的进取精神。当代版画不论是从中国传统版画汲取营养,还是从丰富多彩的民间版画中汲取智慧;是从现代观念出发,还是借用现代科技手段进入创作,都体现了当代版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是当代版画永远年轻充满活力的内在原因。我国地缘广阔,民族文化五彩纷呈,地域性版画特征同样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版画的本体语言。而版画本体有着吸收和改造的功能,使得任何一种语言都在不断地被拿来姓“版”的同时,依然呈现其源头活水、熠熠生辉,或许这又是现代版画魅力和生命力所在。
版画对于语言改造融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媒介的作用,媒介相当于桥梁和熔炉的作用,甚至有天然之功能,而没有人为之痕迹,因此,版画从不担心自己开放性过头、包容性过度。现代科技人工智能都在向版画走来,版画人也在勇敢地接纳探索,版画的进取精神永无止境。
汤晓云
合肥市美协副主席
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主任
非常感谢这次展览的主办方和承办方,为合肥市带来如此高水准的全国性版画展览。对合肥的版画创作者,特别是青年版画创作者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两年疫情不断反复,合肥版画创作者外出学习参观有着诸多不便,所以我们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对于徽派版画的传统继承和上世纪后期新徽派版画的承接,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徽派版画”在中国美术界有很高的知名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赖少其、郑震、周芜、师松龄等为代表的安徽版画家们,传承弘扬古徽派版画优秀传统,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手法,创作了一批反映江淮大地新风貌新气象且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版画,被李桦先生和古元先生称之为“新徽派版画”,并载入史册。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弘扬新徽派版画优秀传统,坚持主题画创作。
2012年,在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联的指导和支持下,美术创作中心意识到征集新徽派版画各时期代表画家作品的紧迫性。经过艰辛努力,征集到安徽省内1940年前出生的优秀版画家代表作品共150多幅,为新徽派版画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史料,成为合肥美术史上一批珍贵的财富。
同时,美术创作中心非常重视安徽地域文化的传承、普及,把普及新徽派版画当做己任。2014年以来一直坚持举办合肥市中小学美术教师版画学习班,培训学员200多名,完成版画习作300多幅。在这些美术教师带动下,合肥市几十所中小学积极开展版画教学和版画社团活动,得到广大师生及家长的欢迎和关注。美术老师把版画传播到中小学生群体里,把版画的种子播进青少年孩子们的心田中,开花结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认为安徽这么优秀的版画需要传承、普及、推广,而作为年轻的版画创作者,我更有责任和担当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陆 平
安庆市美协名誉主席
安庆市书画院专业画家
安庆版画的发展得到赖少其、周芜、郑震等先生的指导。进入新时期,由徐寒杰先生举办了多次中小学教师的版画培训班,为安庆版画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以安庆书画院为主体版画群体有了后备军,当前安庆版画的中坚力量正是这些作者,这次展览对安庆版画创作是一次最好的启示,无论是在题材的创新,还是技法精良都是大有裨益的。
徐寒杰
安徽省美术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
安庆美术教研会会长
我的主业是教科院美术教研员,长期从事基础美术教学研究工作,与一线中小学美术教师接触较多,版画创作是我的业余爱好。
就安徽版画发展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壮大版画队伍。所以,多年来在争取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一直坚持做中小学美术教师版画培训活动。自2016年开始,先后开办过综合版画、黑白版画、丝网版画、水印版画、油套版画、油套版画提高班等。如此较为系统的中小学教师版画培训,不仅在安徽,乃至全国也不多见。
版画是间接性画种,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之上,必须要有理性分析一步,它是集绘画、制版、印刷于一身的综合实践活动。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涉及版画或版画功能的内容很多,如果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缺少了版画知识和动手能力,是一大缺憾。因此,做好教师版画培训,也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大事。现在社会上的美术队伍,如果从受专业教育的程度而言,80%可能都是中小学教师。这个基础底盘千万不能忽视,他们都是从专业院校毕业,有良好的造型基础,缺少的只不过是做版画的实践经验。我们搞培训的做法是,不强调一开始就搞高难度的创作,而是选择一些经典的名家版画作品,以临摹的方式,让其了解和掌握版画艺术的制作工艺与流程,首先培养对版画艺术的兴趣和信心。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方式,深受版画入门者的欢迎,也是专业能力提高最为有效的途径。很多教师通过对版画艺术的学习与了解,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活化了美术课堂,业余美术创作也取得骄人的成绩。近年来,我们安庆市有一大批美术教师版画作品,参加过省市级美展,并加入了省美协会员。还有一位教师版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展览,被中国美协吸收为会员,这也给广大美术教师树立了榜样,提振了对艺术创作的信心。
安徽版画,先天有基础,这里就不赘述。但如何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做出新的成绩,步入新的高度,除了壮大版画队伍的同时,更需明辨方向,厘清学术维度上的概念和定位。现在大家动辄以新徽派版画自居,但如果对古代徽派版画没有深入的研究,没有了解其精神实质与内涵,缺乏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发扬光大,可能“新徽派”将会成为一个笑柄。我们绝不能把安徽籍人做的版画,就统称为新徽派版画。一己之见,求教于同行们。
张继平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员
安徽省艺术研究院画家
版画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当年我在学校读书时曾经学习过版画,也制作过版画(不过这已经是五十年前的经历)。
说陌生,是我在展厅看到的、在杂志上、网络上读到的版画作品,已经不是我熟悉的传统木刻。我看不懂了!
这应该是好现象!版画在变!而我的观念却停止不前!审美跟不上了!
中国版画有千年历史,但相对于中国画来说,它还是年轻的画种。年轻就有生存的优势,它会去拼搏、进取!
版画是一门具有独特艺术语言和丰富特征的绘画艺术,艺术形式上注重色调明快、画面简单朴素,作品有独特的魅力。上学时我就特别喜欢版画家李焕民先生的《初踏黄金路》、赵延年先生的《鲁迅先生》、吴凡先生的水印版画《蒲公英》、晁楣先生反映北大荒的系列作品。
版画在当代艺术的环境中形成了一种既是独立的传统绘画样式,也是一种具有复制功能的艺术形式,同时又与其它艺术门类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包容,更加丰富自己、壮大自己。中国版画在创作中表现出独立的民族艺术与成熟感,成为中国美术中充满活力的画种。
在中国画、油画、版画这三大画种中,我认为版画最富有朝气,它的包容性极强,并善于吸收新事物,生命力旺盛。它不像中国画、油画、水彩、水粉画那样用画笔作为工具,在相对固定画材,比如宣纸、油画布、水彩纸上作画,版画作者运用刀、笔或其它工具,选择自己喜欢的画材来创作。比如传统的木版、金属版、石版、丝网版等,也可以尝试用新材料数码版、亚克力版、铜版美柔汀去创作。正是因为版画的画材选择具有的宽度性,为版画的创新提供了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各种新材料的不断出现,版画功能在逐渐随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改变。版画作者运用的版画语言与印制形式、印制技术、画材的有效结合,准确表达出画家的创作观念和精神信息。加上原本平、凸、凹、漏等技法的发展,以及作品尺寸的视觉效果等等,现代版画作品远远超出我们对传统版画的认知。
版画材料上的不断拓展,不断地为这个画种增加新鲜血液,所以版画是不断发展的。从版画的发展史看,版画的发展经历了从复制版画到创作版画,从现代艺术到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复制技术的加速发展也大大丰富了版画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段,不断的扩大和延伸了版画自身的概念,使版画在当代艺术中具有了特有的艺术魅力。
程新德
全国公安美协西画艺委会副主任
安徽法制书画协会副会长
今天有幸应邀参加了“版画中国——版画艺术在民间”全国系列巡展在合肥的开幕式,并观看了展览,深有触动和启发。这次巡展作品高手云集,老中青兼顾,表现手法有平版、凸版、凹版、丝网版、数码版、综合版等,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版画艺术,为合肥市民提供了一份难得的艺术大餐,所以要特别感谢画展的组织者一一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班苓、张敏杰两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合肥市文联、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的大力支持。
安徽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建国后,一批安徽版画创作的生力军逐步形成,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领军人物当属赖少其、郑震、周芜、师松龄等先生,他们为培养、造就、锻炼我省的版画创作队伍贡献了巨大力量,从而形成了“新徽派版画”这一独特品牌。
我是公安系统的一名美术爱好者,从事版画创作也是在老一代版画家的指导、教育下开始的。记得1976年我当时在部队当放映员,地点离芜湖师大很近,为了部队的美术创作任务,我就经常跑到市文联美术创作组和师大艺术系主任郑震老师家中去请教,这也为我以后转业到地方从事美术工作打了基础。由于我长年生活在军营和警营,创作的题材大都是反映军警生活,比较单一,表现手法也比较写实。近年来取得一些成绩,也是与今天在座的班苓、张国琳、汤晓云几位老师指导帮助分不开的。看了今天的展览,参加了这次的研讨会,我既拓展了眼界,又从各位老师的发言中收获满满,也为我今后的版画创作提供了营养。在这里,我祝画展取得圆满成功!祝“新徽派版画”品牌更加辉煌!谢谢大家!
朱春玲
合肥市巾帼画会理事
原中安书画网总监
首先,感谢主办单位带给合肥观众高质量的版画艺术盛宴!
展览的160幅作品,有木刻、丝网、铜板、水印等艺术形式,表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烙印,不同的艺术创作风格。作者用线、光、影及块面构图造型的艺术语言和技术语言,诠释自己的审美趣味、思想情感和主题语境,呈现“秀丽妩媚的情调”和“工整精致的画风”。作品不同程度地展示了社会自然风貌和民生状态;都有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开阔的艺术境界,每幅作品都有故事,都是散文诗,都是文学作品,融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和装饰性于一体,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现代审美情趣。
编发: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