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研讨会|数字时代的版画·郭鉴文专题发言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2021首届国际数字版画艺术大展,10月15日在长沙师范学院拉开帷幕。艺术大展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国际学院版画联盟、长沙师范学院联合主办。展览汇集国内外80余位艺术家的150余件作品,呈现国际数字版画艺术的整体面貌和前沿图景。展览开幕同时举办了“数字版画的现状、意义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国际学院版画联盟公众平台陆续推出与会专家、学者的专题发言,本期为国际版画研究院副院长、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郭鉴文 教授的发言。

 

 

“媒介融合”与全球数字化背景下的版画创作与传播

 

“媒介融合”的概念是美国学者浦尔先生1983年在其著作《自由的技术》中提出的,距今已有30多年的时间了。“媒介融合”是信息时代传播多元化下的新形式,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形式相结合,实现资源优化、互融、共享、生成的综合信息载体,并且通过多种媒体方式进行传播。

由此,“媒介融合”与全球数字化发展的多元方式和资源共享,促使我们版画工作者去思考版画艺术如何面对数字化科技进程中的挑战与契机,如何面对新媒介功能与传播形态带来的新变化。版画的传统属性及传播特性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并向现当代转化,已成为当今版画艺术创作和教学深入思考的问题了。针对上述问题,我有两点思考:

一.版画概念的延展与界定。

众所周知,传统版画的呈现方式是由制版、印刷、装裱等工序操作完成的,作品多以平面化纸媒为主。数字技术和现代印刷科技的发展使版画本体属性和媒介语言发生变化,促使版画概念拓展日趋多元与综合。当今版画概念延展的影像、数字装置等观念性作品屡见不鲜,为版画概念的视觉形态探索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当然,这种现象是由身处当代艺术中艺术家注重思想表达,强化观念意识的独特性不无关系。符合当代艺术崇尚自由的精神指向。加之艺术家对媒介、语言、材料的先天敏感,从而使版画工作者在进行数字版画创作实践中驾轻就熟。版画艺术在全球数字化背景下,其内涵和外延得以拥有多维度的展现空间。

二.版画传播模式的新变化。

在美术史中,版画作为宗教和艺术品的生产和传播形式存在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传统版画的主要功能是复制、记录和传播。17世纪在中国和西方出现了创作型版画,但多以插图和版画工坊定制的作品为主,从事版画创作的艺术家和受众相对较少。此时,版画的传播功能没有改变。直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使中国的版画创作与传播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五、六十年代波普艺术兴起,波普艺术中流行、时尚文化元素的应用,提升了版画技术与艺术定位的商业价值趋向的同时,使版画艺术的传播功能得到提升和重视。版画的综合性媒介特质和复合性特性为波普艺术和后来的当代艺术形态的多样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版画的传播方式分为三个阶段概括为:

1.传统版画是知识的传播。

2.现在版画是观念的传播。

3.当代版画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传播。

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新媒体,社会化媒体等形成了传播方式的新局面。数字化进程的发展和科技的引入,使版画艺术的概念形态更具开放性和国际化的同时,也为版画的传播方式提供了多种新路径。传统版画复数性、间接性的本体属性在新媒体传播功能、传播意义和价值上的重新界定和思考,从而,促使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趋向多元视觉形态的探索实验。

艺术创作的功能与意义之一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在协调公众审美意愿和图像的公共性意义的前提下,使承载社会文化资源形态的版画艺术得到广泛继承发展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