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11月8日,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举办了“科技与版画”系列专题讲座——“数字版画的过去和未来”。本次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第一副院长周吉荣教授担任主持人,由来自美国纽约阿尔弗雷德大学的Scheer教授担任主讲嘉宾。
讲座中,Scheer教授分享了他的创作实践与思考,Scheer教授的创作领域包括版画、视频和网络项目等方面,通过解释性收集和视觉性记录等方式,用科技重新来审视自然。本次讲座Scheer教授介绍了数字版画在过去30年间多方面的演变,展示不同技术和技艺在作品中的应用,同时探讨了版画现在所处的位置应该如何在技术和艺术观念改变之下的自处,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约有一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大美术类院校的师生参加了本次线上讲座并与Scheer教授积极互动。
本次讲座旨在推广数字版画,并探讨数字版画的创作与教学等。线上讲座为各个地区的艺术家以及青年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交流平台,可以共同探讨数字版画艺术的发展,促进以数字媒介为手段来发展版画艺术,提高学术界对传统版画和数字版画的认知,推动版画在艺术界的影响力。
周吉荣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在讲座一开始,Scheer教授分享了他运用胶片视频记录器制作的一件使用了“三色调”技术并结合木刻与照相平版印刷术的早期作品,呈现出了一颗千年古树。
随后Scheer教授介绍了随着技术的发展他在不断进行新设备尝试,将素材与不同的媒介进行混搭,之后再进行石版印刷,最后制作成一本数字作品册。
这件作品是Scheer教授2019年制作的扫描系列作品,图像来源是长白山的一种飞蛾。
Scheer教授介绍了在美国艺术学院中一种常见的版画制作工艺方式,就是将平面作品用植物印刷、热转印等方式转印在织物上。
之后scheer教授介绍了他在阿尔弗雷德研究院中共事过的艺术家。
琪琪·史密斯:
Kiki Smith:
Kiki Smith喜欢运用鸟类的形象进行创作,这幅作品便是她在了解计算机技术之后进行的数字版画尝试,也是她的首个数字版画作品。
安·汉密顿:
Ann Hamiton :
Ann Hamiton更多是以装置作品在美国闻名的,其中涵盖了雕塑元素,包括人的身体和人的形状,在她的作品中人总是以工作的形象出现。
徐冰使用Iris打印机制作的作品:
尾竹涌子:
Eiko Otake:
这是一位日本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舞蹈家。在阿尔弗雷德有4K摄像视频投影的沉浸式画廊,Eiko Otake将自己的影像作品在这个画廊中播放。让观者有从视觉到听觉的沉浸式体验。
这是一件来自阿根廷和墨西哥非常高清的一个作品,拍摄了不同的物种。
这是Elisabeth Pellathy运用激光在纸面上雕刻作品,她所创作的作品尺幅非常大,在激光雕刻纸之后,她还在有机玻璃上进行作品刻制。
Scheer教授认为激光雕刻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获得非常多的细节, Michael Kempson是一位澳大利亚艺术家,他创作的这一系列玩偶图像,就是通过激光在木板上雕刻,通过木版印刷的方式进行呈现。
Gary Hill的作品尺幅较大,并且同时使用了木板和宣纸,去展现不同的波形,
这是Nancy Blum的作品,是八色木版画,用的是三层的宣纸印刷,木板的木纹与云朵进行了结合,也是数字和自然的结合。
这件作品中的仙人掌来自阿根廷,这样的作品可以呈现很多材质和肌理,也可以呈现出很多细节。
多年前到访中国安徽,发现三层的宣纸更有利于数码版画的印刷。
Scheer教授在不断地探索一些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运用卷轴的形式去创作出一系列的卷轴作品,并且用宣纸和丝绸等材料去进行作品的印制。
这是陈小文制作的一个图像作品,将4K视频中的慢动作印刷出来。通过他的作品可以思考视频本身是如何改变数字版画的制作。媒体艺术家用不同的素材去创作不同的版画作品,这对我们当前了解看待版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Scheer教授分享了他在丝网印刷角度对数字版画的看法,他列举了Nancy Blum与David Smith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通过讨论手工处理与计算机处理的关系,去探讨数码版画的创作。
这是由Nathan Meltz创作的数字版画作品“拯救种子”,在喷绘的基础上叠加了丝网印刷。在最后的呈现中涵盖了数字版画的元素在其中。
David B Smith将图案喷绘在织物上的作品。
数字版画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改变它的承载媒介,不仅在纸上打印,也可以尝试不同的材料,例如金属、织物、有机玻璃等,甚至有的艺术家会在岩石上进行印刷。至此我们将数字版画与丝网印刷本身的定义外延拓宽了。
这是LoVid的作品,他将数字版画作品喷绘在织物或服装上进行创作,图中是Lovid在竹纸上进行印刷的创作。
艺术家Michele是用声音来进行艺术创作,他把碳粉放置在纸上,利用扬声器来控制碳墨移动。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声波的运动与形状。将碳粉在纸上形成的图像拍摄输入电脑后制作成为数字版画。
科罗拉多州的艺术家Pamela Joseph,将版画作品转印到有机玻璃上,图为他最新的系列作品《羞耻墙》。
艺术家Sara Turner,用灯光和光线来展现作品的质地,她在透明玻璃上进行创作。
艺术家DiZhu之前是一位摄影师,他在这件作品中探讨了如何将影像转换成数字版画,又如何将数字版画转化为影像这个观念。
艺术家Andrew Deutsch利用最先进的4K拍摄技术制作的影像作品。
Grane Zhu的作品是通过利用3D扫描4k高清视频的形式制作成数字版画,并印刷在竹浆纸上印刷所呈现的。
艺术家Stephen Radiey将数字版画与投影相结合,将数字版画通过投影方式投射在另一幅数字版画上,这两种媒介相互交织,形成了不同的效果。
Jonathan Hopp利用激光去熔化有数字图像的釉,釉面受热后颜色和形状会产生变化,他还会利用不同的釉面去进行色彩与图像的创作。
艺术家Eric Souther同样也是使用的上釉技巧,他的作品图像通过软件处理,使图层相互叠加,然后将图层分色之后用激光在釉面上进行融化和切割。最后呈现出复杂的画面。
在讲座最后Scheer教授讨论了数字版画未来的走向。他认为如今艺术家都会受到新技术的影响,需要学习和利用出现新的工具,新的技术与新的软件。数字艺术家们也在不断的通过社交媒体以及智能手机等去寻找新的沟通表达方式。这种形式也可能会在将来改变数字版画的前景。
NFT颠覆了大家对于艺术市场的固有认知。艺术家可以将印刷技法的作品作为纸质版画进行销售,也可以将作品作为一种纯粹的数字文档,形成NFT,而NFT的拥有者便可以选择如何处理NFT作品。在此就引发出了一个思考,未来的数字版画作品一定要在纸或者其他媒介上印刷吗?还是说可以通过社交平台或者NFT进行流通与传播?
还有很多的艺术家像Kiki Smith等都在尝试进行NFC艺术创作。我们相信NFC可以成为我们传递艺术信息的一种方式。
线上提问环节:
Q&A Part:
·第一个问题:关于Scheer教授长白山飞蛾的作品,图像扫描之后是如何处理、如何打印的?
约瑟夫·舍尔:
Joseph Scheer:
使用扫描仪将飞蛾形象完整扫描之后,将文件放置在PS软件中处理。处理完成后将文件导入数字打印机中打印。在打印的过程中不断去尝试不同的承载媒介,例如不同的纸张,或者手工纸,织物等。
·第二个问题:在美国是否有专门针对版画的全国性展览和比赛?
约瑟夫·舍尔:
Joseph Scheer:
在美国有各种各样的版画展览和比赛,其中SGI(南方图像国际大会)与Medimelica Prime大会是业内最大的两个版画大会,大会上很多国际艺术家们会在一起讨论版画的未来和新技术等,虽然因为疫情已经停办两年时间。
·第三个问题:如何去界定版画的定义?怎么来界定数字版画和NFT之间的区别?
约瑟夫·舍尔:
Joseph Scheer:
这点需要回溯到如何去定义版画,版画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制作过程。在一些文献中我们得知最早的丝网印刷出现在中国,甚至比木刻出现的时间还要早。到了中世纪蚀刻版画的出现,与18世纪石版画的出现,再到近代自动化印刷的出现,都表明了版画是善于利用当下最新技术去创作图像的创作方式。例如蚀刻版画会利用到各种不同的酸性试剂,会涉及到不同的流程。
在数字版画层面我们也会利用各种繁复的材料,当然它也打破了过去一些媒介屏障。在媒介的边界在逐渐地消散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摄影艺术,很多时候被我们当成一种工具,我们可以利用摄影技术来创作出更多的版画作品,运用到各式各样的材料。所以我们现在再去讨论边界或者界限已经不是那么的重要了,现在一切都在发生变化。
·第四个问题:还有一个关于NFT的艺术形式的问题,NFT算是艺术的延伸,或仅仅是一个资本的游戏?另外今后它可能怎么发展?
约瑟夫·舍尔:
Joseph Scheer:
我觉得在NFT背后肯定是有人在利用它、剥削它,而且现在NFT是非常复杂的,对于将来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我认为是由颠覆性的,但是至于这个颠覆的范围与大小我是不能确定的。
·还有两个具体的问题,一个是想让您介绍一下数字版画的具体技法。另外一个就是刚才您介绍的木刻精雕印刷,大家想了解的具体制作方法。
约瑟夫·舍尔:
Joseph Scheer:
在我展示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来自在阿尔弗雷德工作室创作出来的。其实创作的过程就是在探索不同技艺的不同可能性。还有一些艺术家将木刻与数字打印相结合,我认为有着不同媒介与方式的结合是非常好的,成功的艺术家总能找到最佳的整合与调整形式。
·最后一个问题:希望您谈谈数字版画的艺术性。
约瑟夫·舍尔:
Joseph Scheer:
一些数字版画是非常有艺术性的。例如我的数字版画作品飞蛾系列,它的作品质量很高而且冲击人们的感官,只要一件作品可以引起观者的好奇心,让大家愿意去欣赏,创作者提供了非常高质量和高标准的作品,那么这件数字版画作品就是成功且有艺术性的作品。
图、文/范书媚、司佩林
编辑/范书媚、司佩林、尹伊阳
审核/孙亚南、周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