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四工作室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学研究展于2021年3月在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是对版画系的历史做回顾性展示,及当下新面貌的介绍。六个工作室各挑选一至两门经典课程,阐释各自的教理念、展示近年来的教学成果,并展出86位优秀在校生和毕业生的278件作品。
      本期推送介绍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四工作室概况、优秀课程及展览作品。


 

 

 展览前言


      中国的版画艺术,滥觞于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在李桦先生、彦涵先生、王琦先生、古元先生、黄永玉先生等众多版画大家的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中央美院版画系有着光荣而悠久的历史,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创系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本展览拟对版画系的历史做回顾性介绍,并以六个工作室为线索,阐释各自的教学理念,展示代表性的课程和教学成果,推进版画事业与教学的发展。
      此次展览,由版画系六个工作室,各挑选一两门经典课程,择优秀在校生和毕业生约六十位,作品百余件,集中展示版画系的教学理念与成果,并以版画系历史上的各个主要缔造者之间的学脉传承与发展为线索,勾勒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教学与研究方向。
      作为国内率先设立的高校专业版画科系,1962—1965年,版画系设立李桦、王琦、古元、黄永玉四个画室,开创了借鉴西方画室制、传统“师徒制”探索个性化教学体制的先河。后来画室制度过渡为工作室制度,系内设立木版、铜版和石版工作室;1981年又在中国率先成立了丝网版画工作室;1991年设置摄影工作室;1999年版画系在系主任吴长江的带领下成立中国传统版画工作室,并筹建版画材料与新技术工作室。
      自2003年苏新平任系主任开始,根据《版画系导师教学改革计划》,导师工作室取代了原有的版种工作室成为版画教学的主体。导师工作室制与原有的版种工作室教学模式最大的变化就在于:版画技术的差异性让位于艺术观念的独特性。随着导师工作室的完善,版种工作室在此基础上也得到了更新,近二十年以来逐渐发展成为第一至第六工作室,涵盖了当代水印版画创作、版画材料语言拓展、木刻艺术语言转换、实验性版画、书籍插图、版画与新媒体等学术方向。这一更新执守传统与当代的两端,既保持中西方传统版画、现代创作版画的教学基调,也研究当代版画在新时代立足于现实和未来多元发展的可能性,以期为培养具有丰厚传统文化素养、开阔学术视野与创造性思维的艺术人才而努力。
      导师工作室的建立有利于艺术思想的传承和保持国内学术引领的地位,同时也是国际化的艺术教育模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引领下,中央美院版画系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广泛拓展在国际中的影响力。2016年系主任王华祥筹备并建立“国际学院版画联盟”,搭建起国际版画的高端平台。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的建立使中国版画人和中国版画教育由一个模仿者,变为与国际对话者和引领者。2020年初,在王华祥主任的领导和版画系的努力下,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国际版画研究院”,对国际间版画教学、版画创作、版画展览、国际交流、版画技术开发、国际版画发展动向进行了大力推进和深入的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建立与发展是时代的选择,也正是因为众多前辈艺术家对版画的执着和热情,使得版画找到了让它得以滋养的乐土。如今,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立足传统,更力求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求新的突破,“让传统走的更近,让实验走的更远”,为中国版画发展的整体格局贡献力量。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
王华祥
2021年3月

 


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  版画系第四工作室展厅(局部)


 

 版画系第四工作室

      四工作室在尊重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侧重并研究版画语言的当代性表现形态和版画在当代文化语言中概念和媒介拓展的可能性。工作室教学强调对传统教学成果及资源和中西方艺术史资源的借鉴和利用,重视揭示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同时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和创造性实验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对当代社会现实和本质敏锐的、准确的、适时的和凝练的视觉化概括,因此工作室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具备艺术语言表达和研究能力,而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及文化发展的意识,使其真正成为适应今天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有合理知识结构的艺术人才。

      工作室教学以课题研究为主,具体课程有:传统文化考察与转换、版种对比与认知,版画语言综合性表现、实验空间、自由创作等课程。

 优秀课程介绍

(一)《传统文化考察与转换》
      《传统文化考察与转换》课程的目的是在考察过程中寻求传统文化与现当代艺术沟通的可能性方式,并培养学生对考察对象进行对比和认知,在考察过程中收集和积累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广泛的信息,同时学会对信息直接进行接受、交换、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研究、分析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认识如何利用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源,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独特艺术表达方式,避免以往学生在艺术表达中的随意性。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在多元化的现实和历史的语境中去寻找真正的价值。《传统文化考察与转换》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师生互动中如何将传统文化转换为现当代艺术作品的教学模式。

 

韩桂田,《绕行计划》共8张
锌板
25×30cm×8张
2020年

韩桂田,《绕行计划》共8张
锌板
25×30cm×8张
2020年

      《传统文化考察与转换》以学生们的文化考察为依托,以教师的启发式引导和师学互动的创作课程为主线,主要包括考察前的调研、现场创作实践、针对性辅导、师生定期讨论等内容。同时,本课题还探讨《传统文化考察与转换》的教学模式、学习效果和创作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研究不同学生的个人学习习惯与方法,培养学生在考察与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转换过程中的执行力;
      (2)在创作过程中进行师生的定期讨论,学生作品展示和教师评价的课程模式,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创作成果最大化;
      (3) 通过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审美取向,拟定出具体的针对于学生个体的创作方案;
      (4)学生的考察过程要有采集的时间、地点、文字、图片的纪录,实物收集,考察时要关注材料的历史文化属性与应用;
      (5)每位学生完成一篇3000字左右的考察报告,要求格式规范、主题明确、资料来源翔实可靠、表述清楚;
      (6)考察报告附有20张以上的图片,并提取每一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关键词;
      (7)作品创作之前附方案一份;
      (8)作品的创作要求思路清晰,内容与形式的精准表达,作品的呈现、概念的传达、材料的运用都要以研究的结果和了解的知识为依托,避免创作过程中的盲目性。

 

张昱,《危险游戏》系列4张
铜版
60×70cm×4张
2017年

      传统文化的当代处境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惯常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往往符号化地生搬硬套,或是避而不谈、违莫如深。《传统文化考察与转换》课程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而设置的,以考察的具体物质为研究对象,试图直接接触物质,将物理意义上的材料与艺术表现进行贴切的融合,并希望能在课程中解决这些问题。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已有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都体现在传统文化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形态中,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继承这些优秀的方面,而且还要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理解传统并通过艺术的转换方式激活传统,《传统文化考察与转换》课程的意义也是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构一座没有障碍的桥梁,使艺术创作在传统的深根中成长。

李大同,《周期》
棉线,黑色织物染料,大头针
装置作品

(二)《版种对比与认知》

      版种对比与认知作为第一学期的第二个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们初步掌握并认识了版画的制作过程以及在版画刻印制的程式化制作方式,在学习中,定期进行学习讨论,将不同的版种知识共享,为本学期实验空间的课程作准备,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黄榕,《本来就是这样》
综合材料
装置作品
2020年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积极实践,并定期讨论,出色地完成了本课程的教学。本课程是主要针对版画本体语言的知识而设置的,通过学生的版画工作室实践,使他们由最初对版画的想象落实到亲手制作的体验。对版画材料和工具设备的掌握,使他们将自己的意图在版面上留下痕迹,再间接转移到纸上,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间接的方式启发了学生的版画思维,当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发现艺术新的可能性,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是有益的。学生们在掌握技法的同时进行比较,运用版画的基本原理进行创作,并将这种创造力体现在版画思维的转换与应用实践中。将版画语言理解为最朴素的原理,利用版画系工作室的资源进行前期的实验,进而扩展版画的边界,使学生在版画的体验过程中形成自我的表达。

 

 展览作品介绍

 

 郭美仪,《为爱》
荆棘,羊毛,木板
装置作品
2016年

 


王雨辰,《另一半》
铁钉,棉线,颜料
装置作品
 
 

王晶时,《隐生自然历史博物馆——(人鸟)形总目》
装置作品

 

丁宇娟,《妈妈,开花了》
装置作品

 

赵墨约,《我我我》
日常现成品
装置作品
2019年
 
 


黄朵朵,《叠加状态》(视频截图)
视频作品
2020年

 

陈家昊,《35天碑文摹写》(视频截图)
宣纸打印,混合墨水书写,影像记录
2020年
 

图文/李帆、武宏
编辑/潘冬子、李小薇
审核/孙亚南、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