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2020央美优秀作业奖·版画系作品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中央美术学院2020年度教学检查
院系领导在版画系听取汇报
高洪书记、苏新平副院长在观看学生作业
王华祥主任、陈琦教授、李晓林教授
在观看学生作业
版画系教师在观看学生作业
院系领导在观看学生作业
版画系教师在观看学生作业
线上线下——版画系教检
2020年是一特殊的一年,所经历的每一天对全世界都是那么艰难。疫情的突然侵袭扰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当然也给我们的教学也带来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个的挑战,但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把我们推向全网络教学的时代。版画系全体教职工广开思路,想尽一切办法,从教学大纲的设置到课程实施再到一对一的具体辅导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来推进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今年的教学成果证明了我们的每一位教师用他们的智慧与辛勤劳动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甚至比往年的成绩还要出色。老师们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启学生的聪明才智,把教室转移到学生自己的环境中,使学生所关注的视角投射到所处的生活之中,真正的实现以社会现场为课堂,变被动为主动变,变不利为有利。充分体现了央美人的智慧、央美学子的学习精神。
12月14日上午八点我们逐一对版画系的六个工作室进行认真的参观和交流,听取工作室主任对课程的介绍,听取任课教师对教学课题、方法和结果的汇报。教师们在网络教学方式中发现了很多新可能性和教学增长点,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比如:二年级学生在家里的素描静物课,任课教师给学生很大自由度、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兴趣的点发现自身的特性,观察周边的事物来表达。让学生体会自我、家庭、社会的关系以及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今年的最为突出的课程,一是,二工作室的《版画基础语言训练》课程。二是,三工作室的《一个形象的32种刻法》课程。集中体现了任课教师对版画系教学的深入思考和付出。版画系全体教师对所有作品进行了讨论,由各工作室提名获奖作品。经工作室主任代表投票选出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七名,2020年度的教学水平从很多方面高于往年,说明版画系各门课程的设置的背后体现着较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更体现版画这个学科所带有的特殊属性。感谢无私的老师们,感谢勤奋的同学们,祝版画系2021年一如既往的向前、向前,健康快乐!
版画系副主任 杨宏伟
2020年度中央美术学院在校生优秀作业奖
一 等 奖
李劲弈
作品名称: 《寓言》
作品材质: 黑白木刻
作品尺寸: 尺寸不一
指导老师: 王华祥、李军
作品自述
我的这一系列作品是从写实形象出发,依据黑白的视觉逻辑推演的结果,并从中生发出了个人的形式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不同于纸张的木刻的材料特性,找到了兴趣点,逐渐建立了一种风格,也为今后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导师评语
“三十二刻”作为一门形式语言的训练课程,在4周时间内能够实现学生个人语言的建立,这在现代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案例。李劲弈同学的作品就是在这样一个教学体系下诞生的,她从一个形象出发,在理性逻辑和主观情感的双重作用下,推演出自己的形式语言。这其中,非常考验学生对画面判断力以及对材料本身的感受,个人创造力也在此过程中被激发出来。
——— 王华祥、李军
二 等 奖
林思婕
作品名称: 《素描双女人体》
作品材质: 炭笔、色粉
作品尺寸: 780 × 1080mm
指导老师: 孔亮
作品自述
画的时候没有预设太多,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就直接画了出来,在画面上尝试各种从熟悉到不熟悉的材料很好玩~
导师评语
林思婕这件作品在造型研究的基本规律基础上充分的发挥了主观性,画面感强烈,形体表达具体,明确。在研究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个性化语言探索。
——— 孔亮
王一菡
作品名称: 《版画基础语言练习》
作品材质: 油画棒
作品尺寸: 尺寸不一
指导老师: 祝彦春
作品自述
祝老师把课程分为四个课题:“线”、“疏密”、“光影”、“色彩”,以此训练我们对画面的经营能力,并引导我们探寻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独到性。
在这四周里我画了好多干枯的植物,希望能够传达出某种生命力。
导师评语
王一菡的出色体现在,不露声色地就能托出足量且高品质的作业,因此这一状态也证明了她所具有的独立、专注、奋进的学习素质,这些品质无疑给班里学习氛围带来了更为积极的上进因素。祝贺她!
——— 祝彦春
仟禧
作品名称: 《窗边》
作品材质: 丙烯
作品尺寸: 16.5cm x 10cm
指导老师: 刘丽萍
作品名称: 《行李》
作品材质: 丙烯
作品尺寸: 17cm x 10cm
指导老师: 刘丽萍
作品名称: 《床》
作品材质: 油画棒
作品尺寸: 11cm x 20cm
指导老师: 刘丽萍
作品自述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导师评语
仟禧的作品。是色彩构成课的作业。她对三角形感兴趣,并使用在自己的画面中。 通过具像绘画表达出抽象的因素,表现的很智慧。
——— 刘丽萍
三 等 奖
朱钰滢
作品名称: 《常客》
作品材质: 平版印刷
作品尺寸: 21cm x 25cm
指导老师: 武将、谭坦
作品自述
《常客》这本书记录下“我在石版工作室的创作的时候、在我身边的人”。在制作的过程中因为材料问题出现了很多的差错,倒让我画了几百张小型组线练习。当我拿起这本书翻阅时,能想起那些辛苦又美好的日子,也是十分有意义了。
导师评语
朱钰滢同学在黑白造型训练的基础上,运用木刻手段,结合图像叙事的方法,手工精装成书。石版、丝网皆如此,并对应组线造型与专业色彩的内容。从作业的完成度看,在专业语言的深入、叙事基础上的图像改造及限定下的色彩规律探究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 武 将
朱钰滢的作品《常客》以组线的手法记述了石版画工坊的日常。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技师老师耐心示范制版技法的身影,也有学生猫着腰认真对版的专注神情。它像一个值得被永久珍藏的相簿,只要打开它,那些在版画工作室日复一日进行的却又极易被忽略的生活与工作的瞬间便活生生地复现在眼前。艺术作品一直以来反映着时代变化中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和学习过程却很少被作为对象去刻画、表现,这也正是这件作品的独特之处。
——— 谭 坦
韩桂田
作品名称: 《绕行计划》
作品材质: 锌版
作品尺寸: 30cm x 25cm
指导老师: 武宏
作品自述
《绕行计划》是版种体验课程中的一次实践,我选择在宿舍天台拖动锌版,尝试用非常规的方法在版面上留下痕迹。通过控制变量,让行为和地面加入制版的过程,在其中,距离和方向是两个决定性因素,使这次实验延伸出两个方向,一种是随着拖动圈数增多画面颜色深浅的变化,一种是随着固定绳子位置的改变画面颜色范围的变化。绕行的方式,让我沉浸在“制作”的过程中,从而忘记了时间。
导师评语
绕行计划,体现了韩桂田同学在版种体验课程中对版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与创造。在创作过程中,她将创作主体让位给大地,自己同时充当着行为的策划者。在她的作品中,有几个关键词值得一提:地面上的拖动、孔的位置和拖行的距离。拖动可以与地面产生摩擦,制造出印痕,孔的位置可以控制摩擦痕迹的方向,拖行的距离决定了色阶的变量。
——— 武 宏
曾冯璇
作品名称: 《恶鸟袭击事件》(The Evil Birds Attack)
作品材质: 木版印刷, 纸本, 硬封手工经折装
作品尺寸: 2180 mm x 2580 mm x 480mm, 26页
指导老师: 武将, 谭坦
作品自述
《恶鸟袭击事件》(The Evil Birds Attack) 是一本木版印制、手工装帧的纯图像叙事书籍。作品由24张木版画构成, 成书26页, 以手工经折装作为作品主要结构, 封面用荷兰板和木板组合而成, 并用木刻手法制出标题, 使标题和书籍内容语言达成一致。书中采用“回响式” (Sequence) 的图像叙事手法, 故事围绕着一个热点案件(“恶鸟袭击事件”)而展开, 以第一视角引入, 最终发现其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阴谋。创作过程中, 为保证画面之间的连续性和碎片画面的协同性, 多幅跨页采用了对称的手法, 主动埋下线索, 并且使同一物像重复出现贯穿整个作品。书籍装帧过程中, 版画印制作品的要求与装帧工序产生冲突, 手工印刷误差较大, 提升了作品完成的难度, 为了达到一定的完成度、精度和准度, 经历了多次试验, 最终以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作品。
导师评语
每周20幅黑白造型训练,持续4周;
木版24幅,成书26页,手工精装,复数3;
石版20幅,成书22页,手工精装,复数3;
丝网12幅,成书14页,手工精装,复数3;
第五工作室的课程,作业量大,思维及技术转换难度高。曾冯璇同学在如此高强度的课程里,表现出了超强的韧性,利用三种不同的技巧完成了图像叙事的表达,实现了从基础训练到创作思维的转变。
——— 武 将
曾冯璇的作品《恶鸟袭击事件》以黑白木刻手段呈现了一段充满悬疑的短篇故事。作品篇幅精简、节奏快、情节变化激烈。画面中屏幕里出现的鸟的图像,显示出人对于鸟的怀疑和恐惧,而鸟最终如人类“所愿”,成功侵袭了人类世界,成为了“恶鸟”。在作品中,人与鸟两个不同视角一直在不断地快速切换,好像在这样一场无声的相互监视中,战争已经了然有了结果。
——— 谭 坦
陈家昊
作品名称: 《35天碑文摹写》
作品材质: 宣纸打印,混合墨水书写,影像记录
作品尺寸: 248cm x 189cm , 影像时长2:07:56
指导老师: 武宏
作品自述
将《颜勤礼碑》按照原大小打印在宣纸上,并以书法的形式将文字部分进行填补,直至填满碑文上的所有字,为期 35 天,历时 42 小时。
在传统文化考察与转换的课程中,我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最后回归到我的个人经历,以“摹写碑文”、“填补空白”的方式,完成对自我回望和叩问的同时,也试图指向更丰富的隐喻。
导师评语
摹写,作为练习书法的一种方式,古已有之。陈家昊的作品《35天碑文摹写》则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机锋充盈的智慧与理解。在书写过程中,他将貌似简单的意图隐匿在个人日常不间断的书写行为中,体验与消解共存:以填补的过程建构内心的平静,用填满的结果解构着碑文的内容。
——— 武 宏
俞馨怡
作品名称: 《三原色是黄品青》
作品材质: 水彩、传统水色、水印版画、手制书
作品尺寸: 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 蒋艳、陈琦、黄洋、侯炜国
作品自述
这个作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个十二变调的水彩色稿,第二阶段是叠色和染色实验,第三阶段是关于色彩写了一个公众号文章分析,第四阶段是最终的水印创作《行走》系列。
导师评语
俞馨怡的这套作品,充分体现了由中国传统色彩体系而来的一整套实践思路与实验精神的匹配,包括对水色颜料的熬制测试和水印版画创作应用,程序严谨、手法规范、制作考究,在研究和实践层面上都达到较高水准。
——— 黄 洋
徐艺苗
作品名称: 《light》
作品材质: 黑白木刻
作品尺寸: 尺寸不一
指导老师: 王华祥、李军
作品自述
我在三十二刻起初只是黑白的转换,接着在刀法上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然后通过自己内心的感受去简化和变形,呈现出最后的样子。
导师评语
徐艺苗的作品也是”三十二刻“的产物,她从一个写实的形象开始,最终走向了抽象。这样的学习经历是基于美术史的发展逻辑,也是这门课程一个训练角度。作者很好地抓住了形象特征,将其简化概括,最终在刀痕的作用下察觉到某种光的性质,并以其为线索继续她的抽象表达,完整地展现了整个教学思路。
——— 王华祥、李军
冯嫣
作品名称: 《来听听光,看看声音》系列
作品材质: 铜版画
作品尺寸: 尺寸不一
指导老师: 唐承华
作品自述
所有流传的、考古的、眺望的、幻想的、研究的与自然的,都在这颗太阳光中的暗淡尘埃里流淌一生,那就是这里,就是我们。
导师评语
冯嫣同学在系列作品中,以铜版画的创作手法,体现版画艺术语言在创作中对绘画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拓展铜版画创作语言表现空间,她表达思维形态与自主性,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创作体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调整自己的创作能力,根据画面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需要,运用铜版画手法进行综合创作实践。表达人与自然、宇宙的神秘关系,对作品内在意义的生动线条、光影效果、点的布局和灰调子的格局,都匀体现她对自我意识中的特征性的把握,也呈现版画语言最根本的直接性印痕的力量。画面中许多黑色部分给人传递宇宙的奥妙与无限遐想。
——— 唐承华
主 题 创 作 奖
纪丰
作品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卑家店一街村村口牌坊》
作品材质: 丝网版画
作品尺寸: 90cm x 46cm
指导老师: 黄洋
作品自述
这件作品是运用了波普的创作方式。图像中的信息是一种服务于大众的产物,无论是吸引目光,还是进行宣传。都是面向于观者的内心世界的。艺术作品也是同样的一个出发点,即面向观众的内心,无论是引发思考,还是使得观者产生情绪上的变化。我只是改变了承载它的语境,希望能引起新的思考。
导师评语
这件作品,以自己家乡景观为图像来源。画面中,富于民族特色的高大牌坊与街边广告牌,都以不同的符号、文字特色被醒目的党的宣传标语所统摄,获得自然、真实的呈现。这种不加修饰的、尊重客观现实的丝网创作方式,与摄影、绘画等其它图像方式拉开了区别,具有手法的独特性和观念的原创性。
——— 黄 洋
卢标
作品名称: 《2020的某一天》系列
作品材质: 宣纸、书法笔
作品尺寸: 尺寸不一
指导老师: 王华祥、李军
作品自述
此系列作品《2020的某一天》记录了疫情期间的北京。用了黑白手法,这得益于三工作室“黑白转换”课程。这门课旨在训练黑白语言,从客观的黑白转向主观的黑白,从具象的形走向抽象的形。在此过程中,黑白语言是主动的,具有创造性。最终自己熟练地运用了该手法,让主题创作更具艺术性和语言高度。
导师评语
“黑白转换”是三工作室的基础课程,让学生摆脱对客观的依赖,逐渐走向主动。这些年来,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卢标《2020的某一天》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课程学习中,不仅懂得如何主动地制造黑白,也学会使用灰色丰富画面,非常具有表现力。另外,作为黑白作品,作者也巧妙地将生活放置其中,实现了技术对内容的表达,也是这门课非常难得的一次尝试。
——— 王华祥、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