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版上盛景”长三角版画名家邀请展在沪开幕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9月25日,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指导,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和上海联合书业会展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城市动漫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上海新融文化产业服务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上海同心同行公益基金会、橙ART艺术平台支持的“‘版上盛景’——长三角版画名家邀请展”,在上海新华文创·新空间正式开幕。
本次展览汇集了来自沪、苏、浙、皖地区共二十四位版画艺术家的百余幅作品,作品涵盖了木版、丝网、石版、铜版等多个版种,创作内容富有长三角融合的地域特色。
参加本次邀请展艺术家,虽然年龄不同,背景各异,创作风格相去甚远,但大多成长或曾经生活工作于江南,江南早已成为他们共同的绕不开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其中多位艺术家曾获“鲁迅版画奖”,多位艺术家活跃于国际舞台。
在这里,我们看到艺术家凌加春在其作品《境像》《静态》中,“让意志与心情在刀法上行走,不断寻找发现印痕之美”。“轻松、淡雅,带着淡淡的水墨香气”——这是大多数人对于邵蓓艳作品的印象,《南方的山》系列追求水在纸上的晕化效果,邵蓓艳的大多数作品源于对家乡南方山水的热爱。苏州桃花坞艺术家乔麦则不再只是局于年画过去的热闹画风,作品《六月午候》“用细腻的线条与淡雅的色彩,着力刻画江南恬淡、宁静的慢生活”。
班苓老师对于艺术创造中的“极端”极为看重;沈雪江老师的木刻版画系列《人生难得寻觅相知》《听雨看落花》等体现了他所追求的“随心随意”的轻松舒畅的创作状态;余超为我们带来具有深厚传统底蕴的徽州古建筑形象。艺术家纪念一直走在在版画媒介的创新上,《谷雨》《霜降》等作品意图在刀版味、金石气中,渗透融合现代绘画“有意味的形式”“有情感的色彩”“有趣味的张力”。来自江苏的艺术家陈新建,也始终在其作品《净土》《水乡记忆》中,传达“思想性”“技法性”“时代性”。
艺术家陈国毅“放弃技巧与控制,走向自由表达”,作品《生态》系列在画面语言、黑白关系之外,更加关注作品内在的精神。艺术家陈超、戴斌为大家展示了中国传统与乡土元素之美;栾剑的作品《古城记忆》系列则在厚重斑驳、凹凸不平的画面中,呈现出“古老中的鲜活,深邃里的单纯,平静间的激越”。又或是将“思想性、技法性、时代性”融入到艺术家与作品的属性中,“用充满诗意的构成形式表达内外空间流淌的节奏旋律”;朱建辉则带着他的《魔方》系列作品,试图扩展版画语言的多重可能,这些都反映出版画家个体独特的版画语言和风格。
艺术家苏岩声、桑茂林,都有着西北独特的厚重和思考,又有国际语言的抽象表达,同时亦依稀看到江南的意蕴。他们的作品《浮影》《望川》等,一直在试图探索事物的本源,探寻在有限空间的无限表达。艺术家金祥龙、徐增英,用他们艺术感受力、表现力,敏锐地捕捉到《上海浦东》《新上海大码头》的时代印记。
艺术家凌云飞、丁奕、鲍涛、徐中宏、糜南山、沈文婷、王嘉逸等年轻艺术家,则将视野投向生态、梦境、城市、成长、记忆等更为多元化的领域,将艺术触角延伸,表现形式的融合度更高、更加现代。
正如艺术评论家张立行所说,“在各种视觉图像媒介异常丰富与发达的互联网时代,版画如何杀成一条血路,既保持本体特色而又有新的突破创新?参加本次展览的各位艺术家可以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结出了丰硕的“异花新果。”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知名艺评人、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说,“本次展览所呈现的作品,不管是‘故土的印迹’还是‘迁徙的印痕’,抑或‘心灵的映照’,与江南相关还是无关,直接还是间接,旧画还是新作,具象还是抽象,传统还是先锋,木版铜版还是石版丝网,其内蕴的江南诗性却无处不在。”
江南是诗意的、浪漫的。我们确立了一个坐标,把版画邀请展放在了长三角、江南这个维度中来思考、来交流。在长三角这个地域的概念中,以水为纽带,以版画艺术为核心,交流观念,分享美的感受。
“版上盛景”长三角版画名家邀请展的出品人、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总裁李爽诠释了本次展览的理念:文化和艺术跨越了地域限制,文化和艺术是相通的,它的价值所在一定是符合大众需求的,它就像是一种空气,是隐性的,却又是可感触的,它与观点相连,与审美相连。
长三角历来是中国版画创作的重镇,人才辈出,影响深远。本次“版上盛景”长三角版画名家邀请展,既让我们看到80多年前鲁迅所倡导的中国现代新兴木刻,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的优良传统在今天所得到的继承、发扬和光大,又更为欣喜地领略了版画艺术在当下更为多元丰富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