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武宏参展“共同体”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IAPA|武宏参展“共同体”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1999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4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2019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获艺术博士学位
现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副教授
 
参展:
2007年“韩国釜山国际版画展”  釜山  韩国
2007年“深化的纸性”国际现代画画展  The Craft Studio Gallery  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 美国
2010年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2年 寓言与现实  安福 6号画廊  上海
2012年 视象:中央美术学院当代造型艺术展   英国温布尔登艺术学院空间以及伦敦Art@ Golden Square 艺术空间
2013年 关于一首诗的阐释 个展  国际艺术城  法国巴黎
2015年 关于兰波的一首诗的阐释 个展  成蹊艺术空间  北京
2016年“古变摩崖:武宏黄洋双个展”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展厅  北京
2016年“雕刻塞万提斯:理想主义和游侠骑士”国际艺术交流展  北京塞万提斯学院美术馆
2016年 穿木唤名 个展 虚苑美术馆 北京
2017年“约会:来自中法的青年艺术”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8年“传统是一种发明”  伦敦王储基金会传统艺术学院  伦敦
2018年“掐尖—中国当代版画邀请展”格但斯克美术学院军火库美术馆  波兰
2018年“管中窥豹--中国版画精英展”意大利国家版画中心博物馆  罗马
2019年 壁间吟游 个展  意大利帕多瓦SALA DELLAGRAN GUARDIA   帕多瓦 意大利

 

 

我一直以来相信,上古神话代表着人类恣意挥发想象,进行创作的起源。那些产生于遥远过去,神圣或世俗的,人类或非人类的神话存在于我们的未知中。人对自然的想象,对世界的创造无一不受到这些神话与传说的启蒙。这种原始的,无拘无束的力量深深地震撼着我,让我一直向往并为之不断追求。这种追求常使我在必然与偶然间徘徊往复。《古变》系列作品正是我以木版水印的方式,借助于上古神话传说,表达出自己对世界些许感受的作品。
 
所谓知于斯,识于斯,感于斯,余复何求
——武宏



“共同体”展览现场

 

壁间吟游
文/丛涛

永恒与瞬间,宿命与偶然,这些矛盾是武宏在这个特殊空间中获得的灵感,也是这次展览与观众对话的主题。


武宏作品展“壁间吟游”在意大利帕多瓦市SALA DELLA GRAN GUARDIA展览现场

武宏版画语言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画像砖,这种保存在墓葬中的艺术形式,带有时间的神秘和永恒质感。在中国的文化中,拓印这些古人留在石头表面的文字和图像,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而拓印,也是版画的手段,武宏既迷恋那种穿越时空的永恒质感,也想要通过水与墨的洇渗沉淀,让个人的灵感瞬间参与到宏大的叙事中。十二生肖与十二宫的创造,都具有宿命论的色彩,但是武宏创造出的灵异动物,却试图跳出图像的程式,具有偶然性的图像创造,体现了艺术家面对宿命论时的浪漫与自由精神。

在这样一个文艺复兴的建筑与壁画空间中,武宏既要与观众对话,还要与一个辉煌的艺术传统对话,这是具有挑战性的。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将看到三个维度:艺术家的个人创造、中国艺术传统的现代转化、建立在包容与共享基础上的轻松对话。


武宏作品展“壁间吟游”在意大利帕多瓦市SALA DELLA GRAN GUARDIA
展览现场


《墙中马》 140x70cm  宣纸 水彩 水墨  2019年12月

武宏作品展“壁间吟游”在意大利帕多瓦市SALA DELLA GRAN GUARDIA
展览现场

七个闲人之一   135X65cm  2014


七个闲人之二 140X70cm  2014


七个闲人之三   140X70cm  2014


七个闲人之四   135X65cm  2014


七个闲人之五  135X65cm  2014


七个闲人之六   140X70cm  2014


七个闲人之七   135X65cm  2014

 

穿木唤名
文/周融荣

作为中国的首部地理、方物、神话图志,《山海经》最远可追溯至先周。思其态、绘其形、演其名,志怪图像成型早于文字记叙。古图处处可见鸟羽、兽身、鱼尾,比历代文本注疏更接近直觉。但武宏的《山海经》系列恰恰充满了名字。在简素的构图面前,人甚至能隐约感到这些名字被呼唤的声音。“旋龟”、“鹿蜀”、“并封”、“英招”、“比翼”等等,有些赋于画面上,有些只出现在了展览的暗示中。名字代表着人类的凝视和定义,它们看似著录中一眼略过的一个个古怪词组,实则牵连着《山海经》的心理缘起:名字出口,人就与自然建立了关系。反之亦然,奇兽之一猩猩,在后世的演绎中,见到路边的酒和草鞋,就能喊出土人祖先的姓名。民间传说里吐出名字往往有召唤神怪的效果;宗教重复神佛的名表达信仰,对另一些名字则规定缄口的禁忌。武宏仅仅通过画面就达成了呼唤。在《山海经》明清版本的基础上,他创造性地结合了木版和水墨技巧,独走印染相间的路径,在融合中探索出块面和质感的灵活控制,将木版水印中的刀刻和木纹保留,较之传统,运用得更为含蓄巧妙。他笔下的动物轮廓硬净、凝固而略有漫漶,似乎在漫长的光阴中经历了停留和沉淀。它们的毛发、鳞片则与木材不分彼此,暗示着这些生物来自最原始的自然,今天我们通过想象方能触及。细腻严格的线条结构,藏在渲染之下,本身即承载了反复审视的过程;墨迹的丰富层次构成视觉深度,将原本简单的谱示变为神秘的图腾,有如透过画面召请灵兽。展览中两件《山海经》系列以外的作品均以宝塔诗为题材,进一步发挥了画家对“意识”与“界限”的兴趣。宝塔诗化为宝塔,文字几溶于砖层表面,逐字辨认的过程令人阅读建筑的纹路,物质与精神世界最纯粹的两端,在墨的空间深处,似乎可以消弭界限,同归于自然。


《山海经系列之猼訑》


《山海经系列之鹿蜀》

虽然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武宏就开始探讨碑刻、砖墙的视觉阻隔,与纸上山水的通透视角结合而产生的独到美感,但谈及历时数年的《山海经》系列,他无意强调哲学思辨,而将发现某些木材肌理和纸墨效果的偶然时刻,作为一切的起点。创作版画多年,武宏与工具和材料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他雕刻木版所用的拳刀均为亲手打磨。《山海经》的“经”有数解,言路径、言行走、言经历、言度量。《山海经》记录了先民以自身区域为中心的测算与想像,最古老的《五藏山经》包括四方视野,《海经》、《荒经》延及外围,不乏对部落、矿产、版图的记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考证,虽然《山经》的里距离精确甚远,但所录各山方位大部分基本可信,略有偏离而已。我们无法确知先民脑海中想像与现实的分野,但他们曾经试图填补未知的历程,一定包含了大量真实的劳动。武宏没有进入拟古题材常见的概念化玄想,而是像文明初始一般,亲历身体力行的劳作。先民向外,而他向内切进意识深处,构建未知的世界。《山海经》包含各种现实线索。《五藏山经》末尾以大禹的口吻总结全书资源,疆域、水源、铜铁,“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神怪带来征兆,“见则天下大旱”等描述在这部分出现了五十多次,而对应情境可见于出土战国楚简的祭祀记录。相较社会与政治考量,武宏选择以最简单的方式理解《山海经》:他相信许多异兽真的存在过,我们只是不知道而已。天津报道过突变的“双头猪”,和“并封”如出一辙;类似“旋龟”,音如击木的生物也曾在吉林被发现。他的观点背后是对人类渺小本质的认知,而《山海经》系列引出了可能的疑问。如果今日转基因能带来变异,那么上古奇观,为何不能是真实的呢?我们真的了解过去吗?在现实体验可以被虚拟,智能甚至可以被创造的时代,人似乎开始享受造物主的能力,但我们是否还在自然和未知面前保持着谦卑?我们是否依然尊重天真的想像,以及灵魂的无尽可能?


《山海经系列之旋龟》

《山海经之并封》

 

解读武宏作品《山海经》系列

《山海经》成书于春秋末年至西汉初年。对于现代人来说,该书展现的是一个尚未被儒教和理学规训过的神话与文学世界。历代文人在对其注解的过程中,又将各个时代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带入其中。对《山海经》的考察实际上是对层叠的中国文化历史的考察。
武宏的《山海经》系列和《遗忘的传说》系列建立在对明清版本的《山海经》插图的现代解读上。艺术家以现代的视角审视来自远古的神话以及来自古代社会晚期的图像,最终将目光落在当下。画面中的魑魅魍魉隐喻着现代生活的光怪陆离,艺术家在远古神话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建立了一种象征关系。
宝塔诗兴起于隋唐,是最富图像感的古代汉诗。武宏的作品《塔诗之一》引用唐代诗人令狐楚的宝塔诗《赋山》,将其进一步图像化,在诗歌本身的意涵与冷峻的画面之间,构筑了一个差异性的审美空间。
——鲁宁


《塔诗之一》 136X68cm 木版水印  2012年

神话通常与超自然的存在有关,表达着对自然秩序和宇宙力量最原始和最淳朴的解释。人们可以在古老的神话中捕捉到集体无意识的痕迹,窥视人类心灵,触摸人类群体的精神。
武宏的作品《遗忘的传说》系列在《山海经》系列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自己所建构的想象世界。艺术家基于个人化视角,并没有对源于明清古本的插图进行表面化的消解和赋意,而是以相对写实的方式再现还原了那些来自古老神话中的生灵。他的作品画面中隐含着古老的观看机制,带有一种似曾相识的观感,在营造现代想象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了神话特有的永恒性。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些“新神话”好像没有过多的隐喻和影射现实世界,然而武宏的艺术思考无疑体现了另外一种反思性的文化态度,传统文化与艺术家的诠释在互文的语境中形成了张力。
——赵宏伟


《遗忘的传说》之二136X60cm 2012年


《遗忘的传说》之一  136X68cm 2012年

《遗忘的传说》之二  136×60cm  木版水印  2012年

《遗忘的传说》之三  180×97cm  木版水印  2012年

 

 

 

来源:宝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