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周吉荣:《中国天眼》创作随笔
来源:央美主题创研中心
周吉荣《中国天眼 》版画 236x294cm 2019年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之际,从美术与时代的关系角度,回顾和总结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中央美术学院创研班为期两年的教学与创作实践,对于更好地认识、延续和发扬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传统,以及有效地配合、推动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开展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策划的“时代的使命”专辑,围绕创研班为期两年的教学与创作实践展开,以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展开丰富的问题视域与理论维度,旨在从学术层面对这种有机贯通“创作-研究”“研究-创作”两个层面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现象予以论述,是展示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独立研究和自我解释能力的学术实践。
《中国天眼》创作随笔
周吉荣
历时两年创作的《中国天眼》大型版画作品终于圆满结束,同时于2019年9月26日入选参加了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回望两年来的创作过程,其中有太多的感想,也有不少的收获。《中国天眼》大型美术创作,是我继第一次参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北京古观象台》后,第二次参加的国家重大题材美术项目。对我来说,既是机遇,亦是荣幸。
这次由文化和旅游部发起和组织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是以现实题材美术创作为主题方向,项目选题围绕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主要聚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现实题材。接受创作任务初期,我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对文化和旅游部下发的选题做了认真的学习,涉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大方面题材。经过反复的思量,也综合考虑版画艺术形式所擅长表现的题材范围,我最终选择了彰显中国科技发展成就的“中国射电望远镜”这一体现“国家发展之基,民族进步之魂”的现实题材。
作为世界上正在建造及计划建造的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坐落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的大窝凼洼地里。这处由特有的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天造地设般自然形成的环山群抱的天然洼坑,让这口直径500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的“大锅”安然地稳坐在山间里。锅型钢架结构里铺设了数千块单元组成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并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了望远镜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当我远赴山区,爬山越岭亲临现场、直面这一中国的科技奇观时,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中国天眼》草图
素有“天眼”之称的射电望远镜(FAST)于2016年9月25日在贵州省平塘县落成并启用,是世界第一大天文望远镜。这一伟大工程凝聚了几代人的努力,从工程设计到开工建设再到后续科研使用历时22年,无一不是中国力量的体现,无一不是中国智慧的结晶。有感于这一宏伟科研工程体现出的精神力量,我选择创作了大型主题版画《天眼》。作品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再现了这一“中国奇迹”,从45度的经典视角囊括了“天眼”在群山中的壮伟雄姿,并借“凹版画”精细的表现能力还原该工程的精密与严谨,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星象、天象,进行了浪漫化的处理,以求达到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中国天眼》网格大图
《中国天眼》结构图
《中国天眼》三维图像
创作前期,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射电望远镜的科研资料,大概了解了射电望远镜的功能、结构及科学作用,确立了作品表达的风格和形式。其中难点在于对“天眼”的建造技术难度和结构细节的艺术表现。通过多次创作方案的筛选,我决定利用电脑三维软件再造一个“天眼”三维图像。使用MAYA三维软件,按实际比例复原了FAST的建筑模型,其中的圈梁、支承结构、馈源塔结构、拉索分布等环节,力求与原建筑的结构一致,随后原大导出渲染图进行二次创作。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调整光线、细节等要素,最终完成“天眼”建筑部分的塑造,使之能够在作品中得以完美呈现。
一座观测宇宙星辰的“千里眼”,在作品里天宇星空是无法回避的作品构成元素。在查询了大量天文资料并借助相关软件,我以FAST天眼所在经、纬度,推演出2016年9月25日天眼落成之日0时的天象(自西向东视角),并按照中国传统星宿的分布绘制出《中国天眼》的星空背景部分。其中,我重点刻画了东方天空的“天苑”、“五车”、“天船”、“奎宿”等星宿,具体到星宿中每颗星的明亮度、大小,并依据科学知识与视觉逻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艺术化处理,以求达到最佳视觉效果。
另外,在创作早期,我数次赴贵州平塘进行实地考察、采风调研,把不同时辰的“天眼”景观尽收眼底,记录于心。由此对FAST工程的伟大之处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也对该地区的整体地形地貌做了深入的观察,获得了深切的体会。作品背景中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独特山体、山脉与植被,使群峦叠嶂下的“天眼”显现出独特而别样的视觉美感。
《中国天眼》的制版菲林
版画创作在制作中需要依靠印刷设备才能很好地完成,这对于大型作品的制作无疑会受制于设备的有限尺寸,所以作品在构成形式上采用单元并列,分开制作,通过15张不同的作品局部合并整合为一幅240x300cm的完整画面。在作品的制作方法上,我尝试运用了一种凹版画的新技法“柔性版材凹印技术”——这是结合多个版种材料和技术的复合方法,它吸纳了丝网和铜版的版种特长以及电脑和照相制版的科技优势。
《中国天眼》创作现场
《中国天眼》完成拼接效果图
尤其是在完成照相制版的制版过程中,由于今年夏季北京的气候炎热、多雨,造成空气中的湿度过大,使对湿度敏感的感光材料形成了不稳定成分,造成了无数次制版的失败,这增加了创作的难度。创作中,根据创作的客观条件,我克服了大量的技术性难题,使得该技术方法很好地完成了此次大型创作任务。这为今后的版画创作表现方法的拓展,积累了有益经验并得以深入的应用,也可以说是版画制作技法的一次重要突破。
回顾两年来的“天眼”作品创作,作品由选题、构思、实地考察到制稿、制版、印刷再到最后完成,不仅在艺术方面需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入,同时在表现技法创新和研究方面也付出了大量的精力。此次创作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作品的合理完善也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有益意见,我自己也在各方面获益匪浅,获得了提升和锻炼。
周吉荣
周吉荣
1962年 生于贵州省
1987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版画系第二工作室主任
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个人展览
2019年 历史的清唱——周吉荣个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3年 不确定的景观——周吉荣版画展 北京
2011年 城观汐景——周吉荣作品展 北京
2010年 周吉荣版画展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
2009年 周吉荣版画展 英国伦敦剑桥
2008年 “绮城”周吉荣作品展 北京
2008年 景深——周吉荣版画作品展 北京
2006年 虚境——周吉荣作品展 北京
2004年 幻影——周吉荣作品展 北京
2002年 海市蜃楼——周吉荣作品展 北京红门画廊
1998年 周吉荣版画新作品展 北京
1997年 时空·记忆——周吉荣作品展 北京
1996年 周吉荣作品展 西班牙 马德里贡恰画廊
1996年 来自东方的艺术 西班牙 萨拉曼卡大学美术馆
1994年 城市系列——在新与旧之间 北京
1993年 周吉荣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画廊
部分参展
2019年 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2018年 “后印刷”第二届CAA国际版画三年展
2018年 管中窥豹——中国版画精英展 意大利国家版画中心
2017年 “容量与张力”——第四届上海国际版画双年展
2016年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国家博物馆
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广东美术馆
2013年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国家博物馆
2012年 锦绣中华——行进中的中国美术 上海美术馆
2011年 塞尔维亚版画三年展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
2010年 我在•视听体验——2010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作品展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2009年 第一届中国当代版画学术展 北京今日美术馆
2008年 奥林匹克美术大会 中国北京
2008年 帛与沙——中澳当代版画展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
2008年 中国当代版画展 德国柏林
2008年 第二届国际版画巡回展 北京 韩国 加拿大 美国
2007年 第一届国际版画双年展 加拿大
2006年 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北京世纪坛美术馆
2005年 成都双年展 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
2004年 “Officina Asia”国际艺术双年展 意大利博洛尼亚现代美术馆
2003年 北京国际版画双年展 北京炎黄艺术馆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2002年 金色的收获——中国现代艺术展 克罗地亚萨格勒布现代美术馆
2001年 “东方之艺术”挪威 佛鲁罗海角博物馆
2001年 中日版画交流展 日本
2000年 澳门国际办画展 澳门
2000年 青岛国际版画展 青岛美术馆
1999年 中国百年版画精品展 重庆
1999年 中国艺术-四方工作室作品展 德国柏林
1998年 90年代的中国艺术——来自中心王国的形象 芬兰 OTSO画廊
1997年 中国现代版画展 美国波特兰美术馆
1997年 亚洲版画探索 日本北海道
1996年 变化——中国现代艺术展 瑞典 哥德堡
1994年 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 香港、悉尼、伦敦、
Marlborough美术馆
1994年 第八届全国优秀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1993年 20世纪——中国 中国美术馆
1991年 我不想和塞尚玩牌——中国现代艺术展 美国加州亚太艺术博物馆
1991年 北京——台北现代版画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1989年 第二十三届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 摩纳哥
1989年 第三届亚洲艺术双年展 孟加拉达卡
1988年 中国现代艺术展 纽约现代艺术博览会 美国
1987年 北京版画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获 奖
2019年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奖
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004年 海市蜃楼 优秀作品奖 全国版画教学、创作年会
2003年 最后的纪念Ⅴ 佳作奖 北京国际版画双年展
1999年 鲁迅版画奖 (1979—1999)
1992年 北京NO.8 优秀奖 二十世纪——中国 中国美术馆
1991年 北京NO.1 杰出奖 北京——台北现代版画展 北京
1989年 北京NO.3、北京NO.4 优秀奖 大陆青年版画家大展 台北
1987年 北京NO.1 优秀奖 北京版画双年展
收 藏
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国际艺苑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美国亚太美术馆、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学院、西班牙Concha Marquez基金会、悉尼大学美术馆等机构收藏。